摘要: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风靡一时,著名演员孙道临在影片中扮演李侠的形象深入人心,主人公原型李白的故事也逐渐广为人知。而李白的革命经历和光辉事迹背后,两位大名鼎鼎的老师却鲜有人知。一位老师在苏区,引领李白走上红色电台之路,长征胜利到达陕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风靡一时,著名演员孙道临在影片中扮演李侠的形象深入人心,主人公原型李白的故事也逐渐广为人知。而李白的革命经历和光辉事迹背后,两位大名鼎鼎的老师却鲜有人知。一位老师在苏区,引领李白走上红色电台之路,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又选派李白从公开战场转入隐蔽战线;另一位老师在白区,手把手将李白培养成能收发电报、会组装、懂维修电台的全能情报通联战士。
李白
誓死守护党的秘密电台的李白,原名李华初,曾用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
与红色电台结缘
李白是湖南浏阳县人,早年随农民赤卫队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后加入红军,被分配到红四军任宣传员。
1930年12月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红一方面军在龙冈地区全歼张辉瓒师师部又两个旅,活捉张辉瓒,并缴获电台一部。由于当时红军战士尚不知电台的用处,电台被破坏,只剩收报机可用,史称“半部电台”。
在此后的战斗中,红军又陆续缴获了一些电台,朱德、毛泽东遂决定成立无线电队,开办无线电培训班。1931年6月,红四军党委选派李白参加了第二期无线电培训班,他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学员们称他为“不知疲倦的人”,推举他当了班长兼支部委员。培训毕业后,李白被分配到红五军团任十三军无线电队政委,他的人生从此与党的无线电通讯工作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李白既是电台领导,也是一位沉着、果敢的战斗指挥员。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红五军团在枫山坡突遇数倍于己的敌人,且腹背受敌,军团参谋长赵博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为了将这一严重敌情报告总部请求增援,李白命令报务员迅速架机联络,但敌人火力密集,根本无法架机工作。关键时刻,李白沉着观察地形,果断带领电台警卫排坚决阻击,压制住了敌人。报务员乘势架机向上级报告了最新敌情,红一、红三军团立即赶来增援,配合五军团将敌人彻底击溃。
李白在枫山坡战斗中立下大功,而枫山坡战斗的胜利则为第四次反“围剿”的全面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白还用单兵武器击落过飞机。那是在长征途中,部队行至茅台村,无线电队在村外山坡驻扎,在一间茅草屋里架起电台工作,突遭两架敌机轰炸,电台来不及收机隐蔽,面临被炸毁的危险。情急之下,李白抱起一挺机枪冲到附近一处坡顶,向敌机猛烈射击,一架敌机中弹冒烟,坠落山沟。
苏区老师——“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
李白在苏区的老师,是后来被毛泽东誉为“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的王诤。
王诤
1930年12月红一方面军活捉张辉瓒、缴获“半部电台”时,该电台报务员吴人鉴、实习生刘寅等10人被解放。吴人鉴改名为王诤,自愿参加了红军。
靠着缴获的“半部电台起家”,王诤从此走上了开创我党我军通信工作的道路,成为人民军队通信工作的奠基人、第一个广播电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广播电台的创立者及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后,王诤历任军委通信部部长兼国家邮电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兼第四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在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王诤组织抄收、翻译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和外国通讯社的中英文电讯,汇编成刊并定名《参考消息》,此报名一直延续至今。
与此同时,王诤建议利用从敌公秉藩部缴获的100瓦电台,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文字新闻广播电台,定名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广播电台,由此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这便是今天新华社的前身。
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正是从王诤抄收的新闻电讯中获悉了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并于1933年1月17日,通过王诤创建的广播电台向全国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宣言。
王诤还参与主持了红军与各苏区无线电通讯网络的建设。至1932年春,继与上海临时中央沟通联络后,又与湘鄂西、鄂豫皖中央分局建立了无线电通信联系,建成了中央军委指挥各地红军的通信网。自此,中共中央的各项决议、指示、情报可以及时传递到各革命根据地,对各地红军实施战略指挥,对粉碎敌人“围剿”起到很大作用。
这一时期,王诤还有一项卓越贡献,就是培养、创建了我军最早的无线电通信骨干队伍,李白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第一次反“围剿”后,朱德、毛泽东遂决定成立无线电队,任命王诤为队长,加速培养红军自己的无线电队伍。王诤上任后重点展开的一项工作,就是开办无线电通讯训练班。
在王诤的组织领导下,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战略转移之前,共举办无线电训练班11期,培训报务、机务、电话、司号、旗语等各类通信人员2100余人,造就了红军第一批无线电通信人员。时任连指导员的李白正是在这期间被选入第二期无线电培训班,成为了王诤的学生。
抗战爆发后,为加强党在日伪占领区的情报工作,中央决定选派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同志到南京或上海设置地下电台,德才兼备的李白成为首选之一。找他谈话布置这一特殊任务的,正是他的老师、时任军委三局局长的王诤。王诤亲自陪送李白乘卡车从延安到西安,并把他介绍给即将前往南京的博古。
由于国民党阻挠,党在南京设立公开电台的计划未能落实,遂派李白转往上海开设秘密电台,李白从此由公开战场转战隐蔽战线,由无线电通信部队的一员转变为专门负责传递情报的秘密电台报务员。
白区老师——传奇“木匠”
进入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后,李白遇到了他的第二位老师,从苏联列宁格勒军事通信学校学成归来、因早年当过木匠而被周恩来称为“木匠”的红色电台传奇人物涂作潮。
涂作潮
涂作潮出身贫寒,13岁起先后跟姐夫和大哥学习木工活,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沙泥木工人罢工。1924年,他赴上海进入恒丰沙厂,上夜校时经蔡和森之兄蔡林蒸和林彪堂兄林育英(张浩)介绍,加入共产党,后被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8年6、7月间,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涂作潮列席会议,其发言给周恩来留下深刻印象。周恩来、张国焘分别找他谈话,安排他于1929年1月进入列宁格勒军事通信学校学习,成为党培养的首批无线电专才之一。毕业回国后,涂作潮被调入中央特科无线电通讯科,先后在上海和中央苏区为党培训了多批无线电通讯骨干。
当周恩来在与涂作潮谈话了解其身世后,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说:“我们以后就叫你涂木匠。”从此,“木匠”这一绰号伴随了涂作潮一生,成为他长期从事隐蔽斗争的化名、代号。乃至中央许多领导只知道“木匠”,而不知道“木匠”的真名。
改学通信之后,涂作潮自感记忆力不如他人,主动要求从收发技术改学电台机务,毕业时学得一手精湛的电台组装、调试、维修护理技术。
李白进入上海这一时期,国民党对无线电通讯产品、器材、零配件等控制得极严,党在白区使用的电台只能自己组装、自己维修,而李白当时只会收发报,电台有了故障就需要别人帮助解决。在新师傅涂作潮的直接领导下,李白开始潜心钻研,很快掌握了装、修技能,成为能收发、能组装、能维修电台的全能报务员。
1942年7月的一个深夜,日伪特务机关采用分区停电的办法,侦测到李白的秘密电台位置,闯入李白夫妇的住处,发现了还在发热的收音机(实为改装电台),从木地板下面搜出电键等电台专用零件,又从李白厚实成茧的食指、中指判定他是报务员,随即将李白逮捕关进宪兵司令部,后关押到日伪特务机关“76号”。
宪兵司令部和“76号”在抗战时期被称为“死亡魔窟”,通常是有进无出,生还者极少,但李白被关押了近一年后却被无罪释放。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李白坚贞不屈的狱中表现。敌人从搜查到的“物证”断定李白是报务员,却无法判定李白的真实身份。而李白一口咬定自己使用的是私人电台,专为一个富商收听国内外市场行情。尽管当时在上海有许多这类私人商业电台,但敌人不相信李白的口供。他们用“老虎凳”、电刑,用钳子夹掉他的手指甲等残酷的手段疯狂折磨李白,但始终没能从他嘴里得到任何可以定罪的证据。此案成了查无实据的“无头案”,而按照日伪当时规定,“无头案”满6个月就得放人。
其次是党组织全力营救疏通了关键人员,有力配合、“证实”了李白的口供。在龚饮冰、华克之、张建石、许彦飞等人的奔走下,76号同意放人,但提出要有殷实担保、不得离开上海、随时接受传讯等条件。在组织安排下,敌人开出的条件一一得到满足,继续拘押李白已没有理由。
第三,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原因,即师傅涂作潮对电台的两处精妙设计,为李白提供了坚固的“防弹衣”。涂作潮的第一个妙招,是在电台的功率上做文章。电台功率大了,别说敌人侦测,就连邻居的灯泡都会随着电键闪亮;功率小了,从上海发出的信号根本无法通达2000多公里以外的延安。涂作潮带着李白反复摸索,找到了时间、波长、天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律,解决了用小功率电台与延安无障碍通联的问题。涂作潮的第二个妙招,是在收报装置上做文章。他在改装收音机为电台时,采用了并联再生的方法,即用两根铅笔粗细的线圈,一头勾在真空管的屏极上,另一头套在振荡管的铝帽上,再把电位器改成人工调控音量,就可以收到外来信号了。换言之,安上这两个线圈,就是收发报机,拔掉这两个线圈,就是一台普通收音机。李白在特务闯入之前,迅速将两个线圈拔掉、拉直,扔在了一边,敌人根本没有发现。
近年来,有关人员在清理日伪档案时发现,日本特务机关当年为了甄别李白的口供,不惜从日本本土调来电讯专家,反复检查那部收音机,结果没有查到任何收报装置,说明这台收音机无法作为电台使用。加之李白所用电台是涂作潮用普通收音机改装的,只有10瓦功率,日本专家认为根本不可能联通上海和延安。就这样,涂作潮以精湛的技术和高超的设计骗过了敌人,保护了李白。
鲜为人知的情报功勋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讲述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然而,李白究竟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报送过什么重大情报?这些情报在战场上发挥了多大作用?却鲜有人知。
李白在上海隐蔽战线工作一共12年,期间报送了大量高价值情报。这里重点介绍其中三份重大情报。
1948年9月至11月的辽沈战役是从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开始的,意在将东北的蒋军封闭在关外全部歼灭。锦州之战关乎整个辽沈战役的胜负,而阻止国民党军增援锦州的塔山阻击战则是关乎锦州战役胜负的关键。林彪部署塔山阻击战,依据的是蒋介石调集重兵,准备从葫芦岛、营口登陆增援锦州的情报,而这份关乎辽沈战役胜负的重大敌情,就是由李白亲手发出的。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华野将黄百韬兵团合围于碾庄一带后,国民党军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大兵团奉命驰援黄百韬部,使战场陡增变数。我“总前委”第一时间获得这一情报,立即部署应对,迅速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并腾出手又将孤军冒进的黄维兵团消灭于双堆集,从而奠定了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蒋介石命令黄维、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从华中北上驰援这一关乎整个淮海战役胜败的情报,也是李白亲手发出的。
三大战役后,为阻止解放军渡江,国民党构筑所谓固若金汤的长江天堑,企图固守江南,与共产党划江而治。关键时刻,我地下组织获取国民党军江防部署计划,这一重要情报又是李白亲手报送出去的。1948年12月29日晚,敌人突然闯入,李白不幸被捕。而被捕之前李白发往延安的情报,正是党中央和解放大军急需的国民党军长江江防计划。
讲到情报故事,人们津津乐道的常常是获取情报的“余则成”们,而很少有人知道“余则成”们的情报是通过“李白”们的手,才得以安全、迅速地传递到“李克农们”的手里,进而在与敌人的正面较量中发挥重大作用的。
情报战线是无名战线,而李白为代表的情报通讯员则是无名背后的无名。
英雄身后有英雄,传奇幕后有传奇。向英雄致敬。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