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的太原阳光明媚,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上峪中路上的红杉书店门前绿树掩映,潺潺流水浸润着大理石砌成的景观池,遮阳伞下的洁白桌椅上,几位居民正捧着刚买的咖啡翻看着新书……
山河+“邻聚里”首站落地红杉书店。
山西晚报“山晚铺子”的文创产品丰富多彩。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武六红摄
在“山河+”客户端焕新上线的同时,山西晚报倾力打造的线下多元互动聚合型空间“山河+”邻聚里也终于揭开面纱。5月15日,太原红杉书店正式挂牌“山河+”邻聚里标识,标志着“山河+”客户端线下首个示范场景落地。
在“山河+”邻聚里·红杉书店的三层空间内,书香与咖啡香交织,山晚文创与社区生活相融,居民既可在“何以山西”文创区触摸文化根脉,也能通过“民生意见箱”直连媒体服务,还有机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场始于“邻里”理念的跨界合作,开启了主流媒体扎根社区、赋能基层、深耕文化的全新探索。
山晚元素点亮社区书房
5月的太原阳光明媚,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上峪中路上的红杉书店门前绿树掩映,潺潺流水浸润着大理石砌成的景观池,遮阳伞下的洁白桌椅上,几位居民正捧着刚买的咖啡翻看着新书……
这里毗邻西中环街、南内环西街等交通主干道,附近有光华实验小学等多所教育机构,辐射周边几个大型小区的数万人口。作为“山河+”客户端多元互动空间——邻聚里的落地载体,这里处处流淌着媒体与社区、新闻与民生深度融合的基因。
走进一层大厅,暖黄色灯光下,千余册畅销图书沿墙而立,从文学名著到社科精品,从育儿百科到山西文化专题,形成环形阅读长廊。中央区域的原木吧台飘着咖啡香,与一旁的文创展示台相映成趣——大同刀削面造型的毛绒玩具憨态可掬,永济饺子模样的钥匙扣精致可爱,最醒目的当数山西晚报“何以山西”系列文创,琉璃打造的佛国世界、印有平遥古城的笔记本,以及写满山西故事的画册,吸引着众多读者驻足翻看。“这些都是‘山晚铺子’的明星产品,很多家长带孩子来,都会一边翻看,一边讲讲背后的山西故事。”书店主理人朱婕华指着陈列区介绍。
沿旋转楼梯而上,二层的儿童阅读区充满童趣:台阶式阅读座席一尘不染,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色彩斑斓的绘本上,《猜猜我有多爱你》《不一样的卡梅拉》等经典童书分门别类陈列。“这里不仅是孩子的阅读空间,还是家长的能量场所,可以举行各种各样的分享会。”朱婕华说。
三层的咖啡博物馆更有一番别样的意境,从咖啡豆到百年咖啡壶,从世界各地的咖啡杯到山西本土的咖啡衍生品……“未来这里将定期举办非遗手作课堂以及充满‘山河+’元素的各种社群活动,相信这里会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圣地’。”朱婕华说。
“邻里”理念促成双向奔赴
“邻聚里”之名,谐音“零距离”,又与“邻居”“邻聚”巧妙呼应,这一充满巧思的命名,承载着媒体服务下沉、功能拓展、文化深耕的多维使命,更是对媒体自身功能与定位的全新诠释。“山河+”邻聚里,与“山河+”客户端焕新上线同步推出,旨在打造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新型传播生态,为更多用户带来多维度、沉浸式的新闻体验与互动场景。
“作为山西人家喻户晓、风行二十余载的媒体品牌,山西晚报在新媒体浪潮奔涌的当下,既要在内容形态与传播方式上大胆突破,更要以基层为根,深耕本土,让新闻的温度与深度始终扎根于百姓生活的土壤中。”山西晚报社社长李广义坦言,随着“山河+”客户端的焕新上线,“+”的背后延伸出无限的机会与可能,可以无限地叠加、累进、裂变。打造线下互动多元聚合型空间邻聚里恰恰是山西晚报在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进程中,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战略导向、坚守人民立场、坚韧改革定力的信心与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山西晚报从“新闻传播者”向“文化服务者”转型的全新探索与尝试。红杉书店作为山西首个社区性文化枢纽,自带“家门口的文化空间”属性,二者的结合堪称“天作之合”。传统媒体需要扎根基层,社区需要专业的文化赋能。
“我们叫‘邻里书房’,主打社区文化服务;山西晚报做‘邻聚里’,强调媒体服务下沉,理念是高度契合。”曾在垂直媒体深耕12年的书店主理人朱婕华难掩兴奋地说,“山西晚报有全省的资源网络,我们有社区的毛细血管,这种‘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联动,正是社区治理最需要的。”
构筑社区文化新场景
事实上,对山西晚报而言,赋能社区文化,仅仅是邻聚里若干功能之一,它能够承载的功能与意义还有很多。
这里将是民意反馈的直通车,让民声诉求掷地有声。邻聚里将搭建起居民与政府部门直接沟通的快速通道,居民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反馈生活中的问题与建议。
这里将成为舆论引导的新阵地,将新闻生产扎根于城市的街头巷尾。社区里的凡人善举、民生动态、发展故事,都能通过邻聚里及时收集、传递,让新闻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这里将是资源整合的强磁场,依托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邻聚里将成为连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居民的资源枢纽。按照规划,未来将引入文旅展览、公益讲座、助农市集等多元活动,激活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里还将成为品牌创新的试验田,让媒体价值破圈生长。通过打造特色文化IP、创新服务模式、开展跨界合作,邻聚里不断提升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从策划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节,到推出定制化的便民服务产品,邻聚里以创新驱动品牌升级,实现从新闻传播者到城市生活服务品牌塑造者的跨越,拓展媒体价值的全新边界。
对红杉书店来说,借助山西晚报的媒体公信力,不仅能提升文化活动的规格,更能拓展服务边界。“我们想把书店变成‘社区会客厅’,以文化为核心,串联起文旅、文博、文创等多元业态,打造传统文化传承、地域特色展示、创意灵感孵化的高地。”朱婕华期待,通过打造邻聚里,可以将研学实践、艺术教育、思想交流纳入版图,构建读书、学习、互动、共创的多元空间。居民在这里既能沉浸书香,又能碰撞思想火花,更能携手培育文化新生态,让文化的力量浸润社区每个角落。
破圈融合激活媒体新势能
邻聚里的落地,标志着山西晚报在媒体深度融合中迈出关键一步。对媒体发展而言,这不仅是线下空间的拓展,更是服务模式的革新:通过将“山河+”客户端的线上优势与红杉书店的线下场景结合,形成“新闻采集在社区、活动组织在社区、服务落地在社区”的闭环。
对社区居民而言,邻聚里带来的改变触手可及。在这里,老人可查询养老政策,家长能获取教育资讯,年轻人可参与职业沙龙;文创市集、非遗体验、读书会等琳琅满目的活动还可以大大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此前,书店一次开放日活动,著名作家、《大地上的山西》作者姜剑波来此讲座,吸引了100多位居民参与。一位带着孩子参加交流的家长忍不住感慨:“没想到大作家会走进咱们社区,这种零距离的文化交流,比看电视更有温度。”这种“温度”,正是红杉书店与山西晚报希望通过邻聚里传递的核心价值——以“零距离”的理念、“邻聚”的热情、“里弄”的烟火气,打造更有温度、更具品质、更富活力的城市生活新图景。
未来,山西晚报计划将“山河+”邻聚里模式复制到全省,在11个市选取特色社区建立据点,形成“1+N”的线下服务网络。邻聚里也将持续创新,不断探索更多元化的服务形式和活动内容,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山河+”邻聚里将成为山西大地上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成为新时代媒体与城市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武佳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