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吉·原野《海拉尔棉鞋》阅读练习及答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10:21 1

摘要:②我在沈阳站附近的胡同寻找一种棉鞋———高腰儿,黑条绒鞋面,两层毡垫扎在一起当鞋底,叫“正宗海拉尔”②棉鞋,胡同卖鞋垫的人卖。暖气不好的时候,在屋里穿。

海拉尔棉鞋

鲍尔吉·原野①

①白雪覆盖着沈阳站广场上的纪念塔。一块雪从塔顶滑下,积累不住,在空中分散,落在黑湿的水泥红砖上。

②我在沈阳站附近的胡同寻找一种棉鞋———高腰儿,黑条绒鞋面,两层毡垫扎在一起当鞋底,叫“正宗海拉尔”②棉鞋,胡同卖鞋垫的人卖。暖气不好的时候,在屋里穿。

③站前的朝鲜冷面店门口摆着几个烤肉的铁皮炉子,一人蹲着,捏着一把用过的方便筷子生火。专卖店的小姑娘穿店服,并拢双脚,用力鼓掌,说:“随便看一看啦!”橱窗里的黑塑模特穿毛衣,搭一条围巾。长途客运车拐进来停下,旅客用犹疑的眼神看东看西。行人有穿连体雨裤的,沾着下水道的污泥。有人把头埋在风衣的怀里打手机。一位女子穿薄袜,短裙,束腰短大衣,在雪溅黑泥的路面走过,像幸福生活的楷模。

④“Qi ha xa ye ben jian ”

⑤我在人群中听到了这句话,蒙古话。直译为:你走向哪个方向?即,你去哪儿?往哪儿走?

⑥我用目光捉住了说话的人——一个民工,头发耸立,鼻梁上一块创可贴。对方也是民工,回答:

⑦“Ge ri ten he ri ya。”(回家。)

⑧这两句蒙古语让我怔住了。我是说,它使我忘记了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像车辙蜿蜒的乡路上有一粒红豆;像森林一棵树的杈丫上放着一封信;像身处异乡有人喊你的名字;像被河水冲走的衣裳又漂了回来。

⑨“Ge ri ten ya men ri ji ri ge ”(家里怎样情形?)

⑩“Ho sai han。”(均好。)

我听他们说话,像是为我而说的。蒙古语的发音,特别是牧民的话,翔实亲切,每个词后面都藏着一样可见的东西,比如铁锅、马鞍子、炕沿、拴马桩、装红糖的铁罐、羊五叉、银扳指、鞋和反射酒瓶子倒影的亮漆的红箱子。蒙古语把它们擦亮,或者说,它们是雨水,让蒙古语长出新绿的叶子。

鼻子上有创可贴的民工脸宽,嘴大得恰到好处,说他始终在笑也行。另一个民工用手指不停捏着肩膀垂下的系行李的带子。他们脸色红润,颧骨的皮很薄,像容易被风吹破,从头到脚的衣服已有城里人的意思,或者说是城市各色衣服的拼凑。他们眼里有牧人的单纯。

蒙古人要说的话不多,换句话说,蒙古人放马、种庄稼的生活没有催化出更多的话语。一些蒙古语是说给牲口的。你看,一个牧民走出屋子,把鞍子备在马上,饮马,从窗台抓一把烟叶放进兜里。当他让马抬蹄穿过缰绳时,说:“嘚!”马抬蹄。牧人上马走远了。牧人和牧人见面时,问:“今年草场怎么样?”那人眼睛看着草场,答:“还可以。”问的人也看草场。在牧区,许多事情不用问,也不用回答。“你的马好吗?”马就在那里,自己看吧。“你的孩子好吗?”孩子正拽着牛犊的尾巴奔跑。天气、雨水、玉米的长势怎么样?看吧。

在牧区没有什么看不到的东西。问询在牧区成为礼貌,语气很轻,像吐出的烟雾一样缓缓缭绕。

我加入不了他们的谈话。我能问他们庄稼的事情吗?蒙古语的词汇那么轻快地在他们口唇间舞蹈,如春水带走片片桃花,他们真挥霍。在异乡沈阳,我听到的每一句蒙古语都很珍贵,他们连贯的对话,在我心里像一次多米诺骨牌比赛,这一排塌过去,又塌过来,折折叠叠。他们又说“车票、玉米、被子”,这些东西在我眼前顺序出现。

他们分手,一个往火车站,一个往桂林街,埋在人流里。他们怎么走了呢?把我独自剩在这里。说蒙古语的人走了,我身后传来强劲的歌声。回头看,等离子电视正在播放MTV“日韩疯”,人物表演卡通动作。歌声骤停,电贝斯缭绕,一人用手指蹭密纹唱片,手击鼓响,裤带从他腰间悬下。

雪闭幕,路面欲结冰,有一些亮光,还没冻成。街上的人比刚才多,商铺灯光搅拌半稠的暮色。我来做什么?忘了。最近我的记忆力糟透了。简单说,是记忆下达搜索的指令后找不到目标。不是记忆没存盘,是目录乱了,需要重建,或者神经递质(传递素)的化学性质不达标。譬如书上说一九四零年马三立在天津宝和轩茶社的搭档是耿宝林,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回家吧,我还记得回家。公交车上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姓海。由此,我突然想起到沈阳站那一带是为了买“正宗海拉尔”棉鞋,竟把这事忘了。

【注】①鲍尔吉·原野,蒙古族作家。②海拉尔,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属辖区。

8.结合全文,分析第③段描写周遭人群的作用。(3分)

9.第 段加点词“擦亮”“新绿”用词精妙,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0.第 段插入都市生活场景,请从构思角度赏析其妙处。(4分)

11.有人认为“海拉尔棉鞋”这一标题与全文关联不大,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请阐明理由。(5分)

答案:16分

8.(3分)写出火车站附近人来人往,混乱嘈杂的环境(1分),体现人在他乡的疏离感(1分),为下文听到蒙古语,唤起“我”的归属感做铺垫(1分)。

(评分说明:环境特点1分,“我”与环境的关系1分,结构作用1分。)

9.(4分)“擦亮”一词运用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蒙古语使牧民日常物品焕发光彩、更具生命力的特点(1分);“新绿”呼应“雨水”这一喻体,将日常生活对语言文化的滋养具象化(1分),两个词语共同突出了蒙古语赋予平凡事物诗意与生机的语言魅力(1分)。

(评分说明:手法和效果各2分; 共同点1分)

10.(4分)都市的喧嚣(流行文化)与民工质朴的对话形成对比(1分),体现出蒙古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异质感(1分)。光怪陆离的城市景观暗示作者的精神迷失(1分),为后文“遗忘买鞋”做铺垫(1分)。

(评分说明:手法判断1分;体现特点1分;主题与结构2分。)

11.(5分)答案示例1:不认同。“海拉尔棉鞋”既指用以御寒的棉鞋,又是乡愁的载体(2分),“海拉尔”与文中蒙古语对话共同构成“故乡”的隐喻(1分)。文章从买海拉尔棉鞋缘起,听到蒙古语对话,感受到都市孤独感,引发对文化根脉的思考(2分)。

(评分说明:“海拉尔棉鞋”的多义性分析2分,隐喻1分,标题与文章结构关联分析1分,主旨1分。)

答案示例2:认同。“海拉尔棉鞋”标题与核心内容的关联较弱。文章的主体部分聚焦作者在沈阳街头偶然听到的蒙古语对话,以及由此触发的文化乡愁,而“海拉尔棉鞋”仅在开头和结尾简单提及,并未深入展开。

(评分说明:认同,最高给3分

来源:雯婷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