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偷走你血汗钱的6个“认知偏差”,你可能一个也没躲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2:05 2

摘要:事实的确如此,你有没有在双十一的狂欢中购入一堆并不需要的东西?有没有在股市中明知道某只股票已无前景,却又不甘心止损?有没有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总觉得“贵有贵的道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在《思考,快与慢》说过:“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但实际上我们的思考和决策充满了非理性。”

事实的确如此,你有没有在双十一的狂欢中购入一堆并不需要的东西?有没有在股市中明知道某只股票已无前景,却又不甘心止损?有没有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总觉得“贵有贵的道理”?......

别怀疑,这些让你钱包“受伤”的时刻,背后往往都有着“认知偏差”这位隐形推手。今天,我们就来揭秘那些隐蔽却又普遍存在的思维陷阱。

一、沉没成本陷阱:过去的投入绑架现在的选择

有句话说得很好: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对已知事物的执念。就非常精准地描述了沉没成本效应的本质——我们对已投入资源的不理性执着。

所谓“沉没成本”是指我们倾向于因为已经在某件事上投入了时间、金钱或精力,即使后续前景不佳,也难以放弃,甚至会追加投入,试图“捞回本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在股票投资中,发现选错了股票,股价跌跌不休。理性告诉自己应该及时止损,但一想到已经亏损的部分,就又心有不甘,总觉得“再等等,说不定就涨回来了。结果往往是越陷越深,亏损进一步扩大。这其中作祟的,正是沉没成本——已经亏掉的钱,无论你是否继续持有,都无法挽回。

沉没成本不仅体现在金钱上,时间投入同样如此。比如,某人性格很不适合做某个工作,总想转行,但一想到自己已经在某领域干了3年,就这样放弃太可惜,于是就硬着头皮继续干3年,直到产生职业倦怠,影响了身心健康,才被迫转行。而硬着头皮坚持下来的这3年,不仅没有为他的职业发展增值,反而耽误了自己在新领域的成长,很不明智。

正确决策的关键,应该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而非对过去的执念。而要摆脱沉没成本的束缚,关键在于将过去的投入视为“泼出去的水”,不要再“沉溺”于该怎么收回。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注未来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收益上。问自己:“如果我现在从零开始,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及时止损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二、锚定效应陷阱:第一印象如何决定支付意愿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接收到的第一个信息(即“锚点”),即使这个信息与决策本身并无太大关联,后续的判断也会围绕这个锚点进行调整。

老练的商家大都深谙此道。比如,一件商品标高原价(锚点),再打一个看似很低的折扣,消费者就会觉得“占了大便宜”,即使折后价依然不低。奢侈品店通常会将最昂贵的商品放在显眼位置,这个高价就成为了一个锚,使得其他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看起来更“划算”。另外,“对比效应”也是锚定的一种体现,比如在推荐套餐时,先展示一个价格极高的A套餐,再展示一个价格适中、配置略低的B套餐,很多人会觉得B套餐性价比很高。

职场也是“锚定效应”被用到飞起的常见场景。比如,在薪资谈判中,首先提出薪资期望的一方往往能占据优势。如果招聘方先开出一个薪资,这个数字就会成为谈判的锚点,求职者的期望调整往往会围绕这个数字展开。反之,如果求职者能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价值,自信地提出一个合理的较高薪资,也能为自己争取到更有利的条件。

三、损失厌恶陷阱:失去的痛苦大于获得的喜悦

“损失厌恶”是行为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由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前景理论”中提出。它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痛苦)远大于收益带来的正面情绪(喜悦)。

比如,损失厌恶使得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过久持有亏损的股票”。因为卖掉盈利的股票能锁定收益,带来确定感;而卖掉亏损的股票则意味着承认损失,这种痛苦让人难以承受,宁愿选择继续持有,寄希望于反弹。

保险营销往往最擅长巧妙利这种损失厌恶心理的。他们业务员的话术,通常会“无所不用其极”地通过强调意外、疾病等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如医疗费用、收入中断),激发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从而更愿意支付保费来规避这些潜在的“大损失”,即使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可能并不高。

有研究表明,当一个决策被描述为潜在收益时,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当同一个决策被描述为潜在损失时,人们则倾向于风险寻求。比如,一项手术,如果告知“有90%的成功率”,多数人愿意接受;如果告知“有10%的失败率(可能导致死亡或残疾)”,即使概率相同,选择接受的人会显著减少。这种框架效应,同样也是损失厌恶的一种体现。

四、从众心理陷阱:别人的选择如何影响你的钱包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受到群体压力或群体信息影响时,倾向于放弃自己的观点,转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信念。

这种社会认同机制,常常在无形之中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比如,看到餐厅门口排长队,我们会下意识认为这家餐厅味道不错;看到某款产品销量领先、好评如潮,或者被一些KOL们所推荐,我们购买的意愿也会增强。

在金融投资市场中,这种情况也非常明显。当市场出现某种趋势(如某个板块上涨或下跌),许多投资者会不加分析地跟风买入或卖出,导致泡沫的形成或恐慌性抛售,加剧市场波动。

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其实就是对社会认同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与群体保持一致,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五、现在偏好陷阱:为何我们总是牺牲长期利益

“现在偏好”,也称为“双曲贴现”,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即时满足的价值,而低估延迟满足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眼前的快乐比未来的幸福更重要”。

比如,“这个月工资发了,先买个新包包犒劳一下自己,存钱的事下个月再说。”这就是典型的现在偏好。即时消费带来的快乐是立竿见影的,而储蓄带来的未来保障则显得遥远和模糊。商家也善于利用这一点,推出“分期付款”、“先享后付”等服务,降低了即时拥有的门槛,让我们更容易屈服于眼前的诱惑。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及其后续研究,虽然原始实验主要关注个体差异,但后来却被更多地从即时享受和延迟满足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剖析,成了揭示“现在偏好陷阱”在人类行为中普遍性的一个最佳例证。

六、确认偏误陷阱:如何避免只看到想看的信息

“确认偏误”是指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偏爱和回忆那些证实或支持我们先前已有信念或假设的信息,同时忽视或低估那些与我们信念相悖的信息。

比如,在购买某件心仪已久但价格不菲的商品前,你可能会特别留意那些称赞其物超所值的好评,而对那些指出其缺点的差评视而不见或认为其“吹毛求疵”。因为这样会让你更容易为自己的购买欲望找到“合理”的借口。

而这种行为,很容易让我们置身于自我营造的“信息茧房”中,让自己对信息的读取、采纳更为片面、偏颇,从而让自己的消费或投资决策也缺乏理性和客观性,很容易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或负面影响。

各种认知偏差,如同潜伏在我们思维深处的“木马程序”,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每一次选择,做出错误的决定,甚至会掏空我们的钱包。认识它们,并非为了徒增焦虑,而是为了更好地驾驭它们。通过建立系统性的决策框架,不断升级认知,洞察人性,理解自我,让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合理、更明智的决。

来源:刻度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