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并非个案,自2025年3月开始,全国农村地区已启动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清查行动,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农村家庭的切身利益。
清晨,河南南阳的李村里一片忙碌。
十几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敲门,查验身份,记录信息。
村委会广播喇叭不断播放:"
国家征地补偿款和农村集体收益分配大清查已开始,请村民积极配合,如有疑问请到村委会咨询。
"这并非个案,自2025年3月开始,全国农村地区已启动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清查行动,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农村家庭的切身利益。
这场被民间称为"农村大清查"的行动,正式名称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和集体收益分配专项核查整顿",简称"双核行动"。
国务院2024年12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此次核查将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54.2万个行政村,涉及2.9亿农村家庭。
目标直指两类人群:违规侵占集体经济利益者和虚假农村户籍人员。
这场清查将持续到2025年底,对农村基层治理和农民权益保护具有深远影响。
为何此时启动如此大规模的清查?背后原因复杂多样。
最直接的触发点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96.3%的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资产总额达到8.7万亿元,较改革前增长72%。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集体资产经营和农村城镇化的加速,集体经济收益大幅增加,如何公平分配这些收益成为关键问题。
集体收益分配不公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矛盾的主要来源。
国家信访局2024年数据显示,农村集体经济纠纷投诉占农村类上访案件的42.6%,位居首位。
其中,反映集体收益不公平分配的投诉占比高达74.3%。
这些数字凸显出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也成为此次大清查启动的重要原因。
此次清查的第一类锁定对象是违规侵占集体经济利益者。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3-2024年间,全国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3.4%。
然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一项调查发现,约27.5%的村集体收益分配不透明,存在暗箱操作和侵占情况。
有的村干部通过虚报人数、隐匿收入、设立"小金库"等方式侵占集体收益;有的则通过亲友名义多领取集体分红;还有的在征地补偿款分配中优亲厚友,造成严重不公。
湖北省监利县就曾查处一起典型案例:该县荆南村原支书杨某在5年内通过虚构家庭成员、虚报面积等手段,多领取征地补偿款102.3万元。
类似案例在全国并不鲜见。
审计署2024年的农村专项审计发现,仅抽查的1200个村就发现集体资金被违规使用或侵占案例2736起,涉及金额11.2亿元。
第二类清查对象是虚假农村户籍人员。
随着城镇化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但保留了农村户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8730万人同时拥有城市住所和农村户籍,其中约1520万人的农村户籍存在"人户分离"超过10年的情况。
这些长期不在村居住,却享受集体经济分配的"人户分离"人员,成为此次清查的重点关注对象。
一些地区"人户分离"问题特别严重。
浙江省嘉兴市2024年对农村集体经济成员进行摸底调查,发现辖区内有12.7%的农村户籍人口已在城市定居超过5年,且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但仍享受村集体经济分配。
这种现象不仅挤占了真正农民的收益份额,也造成了农村资源分配不公。
清查工作具体如何开展?根据农业农村部和民政部联合制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和集体收益分配专项核查整顿工作方案》,此次清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25年3-5月)为摸底排查,主要核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和近三年集体收益分配情况;第二阶段(2025年6-8月)为问题整改,集中解决发现的问题;第三阶段(2025年9-11月)为建章立制,完善村规民约和管理制度;第四阶段(2025年12月)为总结验收。
据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介绍,此次清查采取"村级自查、乡镇复查、县级抽查、省级督查"四级核查机制,确保不留死角。
在清查过程中,各地还成立了由村民代表、乡镇干部和法律专业人员组成的监督小组,接受群众监督和投诉,保证清查工作公开透明。
清查初期已在多地取得明显成效。
江苏省泰州市在首月清查中,共发现5732名不符合集体收益分配条件的人员,收回被违规侵占的集体资金1.74亿元。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清查出362户"空挂户"、1853人身份信息不实,涉及集体分红资金983.4万元。
河南省新乡市通过清查,整顿了43个村的集体经济管理混乱问题,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200余万元。
除了追回被侵占的资金外,清查还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规范化。
山东省临沂市在清查基础上,建立了"一户一档"电子化管理系统,实现村集体资产和成员信息数字化管理。
浙江省湖州市则创新实施"阳光分配"机制,在村务公开栏详细公示每户分配明细,并开发手机APP供村民随时查询分配情况。
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集体经济管理透明度,减少了矛盾纠纷。
清查引发的社会反响也十分广泛。
农业农村部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5.7%的农村受访者支持此次清查行动,认为能保障自身权益;7.8%的人表示中立;6.5%的人持反对态度,担心清查会引发新的矛盾。
支持者主要是常住农村的普通村民,认为清查有助于维护公平;反对者则多为长期在外务工、保留农村户籍的人员,担心自身权益受损。
此次清查对农村各类群体的影响不尽相同。
对于常住农村、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来说,清查意味着更公平的收益分配和更多的实惠。
湖北黄冈的种粮大户王先生表示:"以前村里征地补偿分配不透明,有的常住村民少分,有的早已迁出十几年的人却能分到不少,这次清查整顿对我们种田人是好事。
"
对于长期在外务工但保留农村户籍的人员,清查可能导致其集体收益分配资格受到限制。
上海一家工厂工作的农民工李先生担忧地说:"我家乡在安徽,虽然常年在上海打工,但农村老家还有宅基地和承包地,是否会因为这次清查而失去分配资格?"对此,《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承包期内承包农户进城落户的,农户原有的承包地承包经营权可以继续保留。
但对于集体收益分配资格,各地规定不尽相同,需具体分析。
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来说,清查将促使其提升治理水平。
江西赣州市章贡区特瓷村党支部书记张先生认为:"清查倒逼我们做好集体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工作,提高透明度,赢得村民信任。
"该村已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台账,每月公示收支情况,村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清查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在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时,需要考虑历史因素和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不能简单以现行户籍或居住地来判断。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也表示:"农村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认定标准应当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既维护农民权益又促进农村发展。
"
针对部分地区将清查变成"一刀切"的简单户籍排查,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各地不得以清查为名违规改变农民土地承包关系,不得强制农民在城乡户籍之间选择。
此次清查的核心是规范和完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而非单纯的户籍管理。
从我多年跟踪研究农村问题的经验看,此次清查是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治理行动,对解决长期积累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清查本身并非目的,而是通过清查厘清农村集体经济关系,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针对即将面临清查的农村居民,我建议:一是主动配合清查工作,如实提供个人和家庭信息;二是了解当地具体政策,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三是保留好户籍、土地承包、房屋产权等相关证明材料;四是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合法渠道反映,切勿激化矛盾;五是对清查结果有异议的,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乡镇政府甚至司法途径依法维权。
从更长远看,此次农村大清查反映了我国农村治理模式正在向精细化、规范化、法治化方向转变。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规范集体收益分配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未来,农村集体经济有望建立更加透明、公平、高效的运行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此次清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发展动力。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宏耀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农村是一个大家庭,清查是为了让这个家庭更和谐、更公平,让真正的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让集体经济更有活力。
"这句话道出了清查的本质目的。
不过,清查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历史与现实、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只有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合理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科学分配集体经济收益,才能真正实现清查的初衷,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三月的田野上,麦苗返青,油菜花开,这场覆盖全国农村的大清查也正如春耕一般,为农村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在保障农民权益、规范集体经济管理的基础上,中国农村有望迎来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治理新局面。
当然,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政府、村集体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你所在的农村地区是否已经开始清查工作?你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和收益分配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举报-反馈
来源: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