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是首部以中国动画草创期及发展为内容的著作,讲述从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作品《大闹画室》诞生,至1986年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领军机构中国动画呈现蓬勃发展的气象,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草创期至辉煌时期一以贯之的艺术创新和探索的特质。与此同时,此书绝非一般生硬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中国动画
中国美术电影发展史
[日]小野耕世 著 卢子英 编 马宋芝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5
ISBN:9787108079947 定价:96.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首部以中国动画草创期及发展为内容的著作,讲述从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作品《大闹画室》诞生,至1986年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领军机构中国动画呈现蓬勃发展的气象,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草创期至辉煌时期一以贯之的艺术创新和探索的特质。与此同时,此书绝非一般生硬的历史记录,而是大时代下一群动画热爱者的青春群像。作者亲身接触了这段历史中的人物——万氏兄弟、日本人持永只仁、王树忱、特伟、金近、钱家骏、段孝萱、阿达、唐澄……他们带着独特的个性和形象扑面而来,他们对动画技术和艺术的热情和探索,对动画新人的不断培育,才有了那些久经流传的动画作品:《铁扇公主》《渔童》《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阿凡提》《三个和尚》《天书奇谭》,等等。
本书写人记事,也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例如一些动画电影的分镜头脚本、中日两国动画人的交流和切磋画面。对于中国电影史而言,本书不仅仅是珍贵的文献资料,也许还可以为当下的动画电影创作提供养分。例如,近年来风行一时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系列电影,其中的主角孙悟空和哪吒,早在中国动画初创期就已出现,而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编者卢子英补充介绍了自80年代末以来六个与中国动画业界关系密切的活动。这几个活动,中国动画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都参与其中,反映了中国动画与国际业界的交流。读者从中可以对中国动画的发展有更深的了解。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小野耕世1939年生于东京,儿时浸淫在外国漫画世界中。国际基督教大学毕业,在NHK 电视台负责英语会话等。之后环游世界,研究动画、漫画,致力于作家、电影及漫画评论家的工作。1974年制作了电影Carol。1987年5 月,乘坐热气球横渡中国长江。出版多种著作,以世界各地漫画、动画及电影研究为主。亦为超过30 册欧美知名漫画作品担任日文版翻译,包括《丁丁历险记》及DC、漫威的英雄漫画系列。
编者介绍 卢子英资深创作人,早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进行独立动画及短片创作,作品超过20 部,获奖无数,并被收藏于香港电影资料馆及M+。从80 年代至今,致力于动画评论及香港普及文化研究,发表大量动漫画及相关文字,亦先后担任多所院校的动画专业教授。近年致力于推动香港创意产业,策划展览及出版。主要著作包括《香港电影海报选录》《香港动画有段古》《动漫摘星录》《动画时代——卢子英动画全记录》等。
【目录】
新版序上海动画的魅力
编者序中国动画史不是应该由中国人去写的吗?
上海·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八日
始于万氏兄弟
抗日动画的年代
长篇动画《铁扇公主》外销日本
接管“满映”大作战
东影保育院中的米奇老鼠
中国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
美术片组迁往上海
万氏兄弟回上海及上海美影厂独立
水墨动画的出现及长篇《大闹天宫》
《草原英雄小姐妹》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哪吒闹海》及《三个和尚》
《黑猫警长》及中国动画新时代
增 补 自20 世纪80 年代之后
EX.1 1987 年中国美术电影回顾展
EX.2 1985 年及1987 年的广岛国际动画影展
EX.3 1988 年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
EX.4 1992 年第二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
EX.5 2017 年动画大师圆桌论坛
【选摘】
《哪吒闹海》的故事
1979 年,中国第一部宽银幕长篇动画《哪吒闹海》公映,让美影厂扬眉吐气。哪吒在之前万籁鸣的长篇《大闹天宫》中也有跟孙悟空对决,但这次故事却不是《西游记》,而是改编自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当中的哪吒,是古代从龙王手上保护京城的传说中的英雄,可媲美孙悟空,是中国人喜爱的神话人物。导演: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编剧:王往。《哪吒闹海》是“文革”后一部倾注全力的作品。
《哪吒闹海》的故事,叙述李靖的妻子怀胎三年六个月后,产下一个莲花形肉球,一个男孩从中走了出来。李靖觉得这是不祥之物。此刻,有一仙人出现,给他取名为“哪吒”,并赠他两件法宝——乾坤圈和混天绫。七岁的哪吒,打伤了奉龙王之命强抢凡间小孩的夜叉,更打死了龙王的儿子。东海龙王震怒,联同南、西、北三海龙王兴风作浪,水淹哪吒居住的城市,并威吓李靖,若不杀死哪吒,就淹没全城。李靖没收了哪吒的法宝,并要他自己承担后果,哪吒悲愤自刎。后来,仙人救活了哪吒,他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前往龙宫寻仇,把龙王打败。最后,小孩子们挥手送别哪吒,哪吒返回天界。
1978 年10 月1 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重新启用,墙上绘有哪吒的画像,是由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插画家兼漫画家张仃绘画的。(这幅壁画,最初是在机场餐厅醒目的位置,也刊载于机场介绍的小册子上。现在,壁画那边已耀眼不再。)这时候,《哪吒闹海》已在制作中,王树忱委托张仃担任这部动画的美术总设计。张仃设计的哪吒卡通形象,刊载在电影杂志《大众电影》后,收到大批读者来信,认为哪吒应该更加强壮有力、英姿勃勃。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壁画跟动画没有关系,那个哪吒纤细窈窕,是跟少女没两样的美少年。《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以哪吒为主人公的动画,动画中的哪吒,跟《大闹天宫》中金太郎那样的哪吒完全两样,变得威风凛凛。三位导演以王树忱为中心,由他负责编剧和导演。从1978年5 月至1979 年8 月,本片花了15 个月时间制作,片长63 分钟,用了五万张动画。剧本修订、资料搜集等用了三个月;作画、摄影用了十个月;录音等后期处理用了两个月,是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 周年庆典,争分夺秒完成的。根据各电影院的不同设施,还制作了宽银幕版和标准版两个版本。
王树忱说:“其实,60 年代初期,已曾想过把这个故事做成动画。但是,‘文革’期间神话被全面否定,就搁置了。现在,‘四人帮’倒台,期待可以把中国神话的美妙之处尽情地表现出来。大家都体验到解放后的快感,所以能齐心合力,专心致志于这部长篇。”他作为画家兼漫画家,每天不作画就会忐忑不安,也对神话传说的书本爱不释手,常埋头苦读。徐景达在这部动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负责了大量的背景绘制及监督特殊技术的工作。徐景达说:“这部作品,是神话也是悲剧,所以必须费工夫营造这样的氛围。譬如说李靖的家,是哪吒出生的地方,也是自刎的地方,两个场景的绘画方法要截然不同。出生时为白天,一般来说应是蓝天白云,但这样就不像神话。经长时间考虑,看到清朝画家任伯年画的《群仙祝寿图》,天空为金色,充满神话的氛围,因此动画就用了金色的天空,配搭李靖的红袍子及哪吒那红色的肚兜。为颜色对比可谓绞尽脑汁。哪吒自刎那一幕,为表达他内心压抑痛苦的悲剧情感,干脆把天空变成近乎黑色,特别是哪吒死后,用了完全的黑色,天际只现一道光芒。”
“另外,特殊技术应用的部分也多。狂风暴雨、妖魔鬼怪出现等场面,需要特殊的技术。譬如说,妖魔们那发光的眼睛,及大浪翻起时出现火花的模样。本来,大海不应出现火花,但加进火花那样的红、绿等色后,就烘托出神话般的氛围。也利用了多重曝光手法,最多时用了六、七次。哪吒从莲花中重生时,五色掺杂,现出多重光芒。当然,这种光芒效果,还有赖于音乐的推波助澜。”
利用透光的手法,这部动画算是最多的一部了。日本在这些手法以及宽银幕动画的技术上领先,因此上海的制片厂曾向当时在东京的持永请教,持永都一一回答,并把日本所用的资料都给了他们。严定宪负责这部作品的动画设计,关于它的基本方针,他说:
比如,哪吒被孩子们凌空抛起的场面,是表达一种欢欣喜悦,但在古时中国没有这种动作。把感情这样表达,是把神话现代化。此外,我们用了八个字作为 基本方针:奇、艳、壮、美、生、死、活、闹。
奇——显示它是神话,必须活用神话式手法。
艳—— 以耳目一新为目标。取材自神话的动画有很多,故必须自成一格。
壮——中心主角哪吒,必须充满正义感、勇气、斗志。
美——场面必须美。
其余四个字,是有关主角哪吒的一生:
生—— 出生时已非一般,从肉团中走出来。不平凡的“生”,有着神话的特征。
死—— 自刎的场面,悲痛遗憾。为什么要他死?一种推高观众遗憾情绪的死法。
活—— 哪吒复活。是观众期待的,必须满足他们的期望。
闹—— 好斗爱打。哪吒向坏蛋龙王他们复仇,大打出手,一种释放的情感。
以上八个字,是制作上贯彻执行的守则。
《封神演义》原著中,强调哪吒与为官的父亲之间的争执。但这部作品按照动画的风格,主线在于哪吒消灭龙王的部分。
作曲是金复载。为了这部作品的音乐,他特地去了青岛一趟,看着大海构思音乐。他说:“表达激昂的情感时,用了中国的民族乐器——笙、琵琶、箫、扬琴,跟西洋的管弦乐结合。”
动画设计包括林文肖、常光希、朱康林、马克宣、张澋源、浦家祥、陆青、陈光明等43 名动画师以及其他辅助人员;摄影:段孝萱、蒋友毅、金志成。杜春甫等所有主要的制作人员也参与其中。这部作品获得文化部1979 年优秀美术片奖、1980 年第三届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等。
有日本人认为,哪吒消灭的四条龙也许是影射“四人帮”。但这是穿凿附会,它们只是代表东、南、西、北四海的王。
《大闹天宫》的故事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一部长篇动画是《大闹天宫》,1961年完成五卷前篇,1964 年完成七卷后篇。改编:李克弱、万籁鸣;导演:万籁鸣。钟情于悟空的万籁鸣,又跟久违了的《西游记》打交道,讲述在花果山领导群猴的孙悟空,得到如意金箍棒后大闹天宫,是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天界的玉皇大帝意图收拾这个爱惹麻烦的孙悟空,然而自称“齐天大圣”的孙悟空,却把玉帝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万籁鸣把孙悟空设定为一个崇尚自由、反抗权威、好斗爱打的人物;而玉帝他们则是表面稳重,内心却汲汲于维护权威、没头脑的一帮家伙。孙悟空的面部造型仿效京剧,比较《骄傲的将军》中的将军,孙悟空的脸谱更加细致和鲜艳。跟初期的米奇老鼠一样,《铁扇公主》中的悟空是光秃秃、瘦骨嶙峋的,但《大闹天宫》中的悟空,尽管还是那样好斗爱打,却变得威风凛凛。也许,这是万籁鸣自己成长的写照。
《大闹天宫》的制作人员——摄影:王世荣、段孝萱;动画设计:严定宪、段浚、浦家祥、陆青、林文肖、葛桂云;作曲:吴应炬;副导演:唐澄。严定宪负责孙悟空的造型,故后来被誉为“美猴王之父”。后篇,由万籁鸣和唐澄联合执导。这部动画之所以成功,负责人物、背景等美术设计的装饰艺术家张光宇和张正宇两兄弟,功不可没。他们参考了中国古代的铜器、漆器等出土文物,还参考了敦煌壁画、农民画(民间年画)、印度画,推陈出新,精心设计出生气勃勃的水帘洞、绿水漾漾的龙宫、雾霭缭绕的天庭等一张张如装饰画般的画面。
前篇中,悟空跟天兵阵营的托塔天王李靖、哪吒大战。哪吒童颜、圆脸、皮肤白皙、脚踏风火轮、三头六臂,是中国传说中受欢迎的英雄人物。在这部动画中,他却成为反派角色,造型跟日本传说中天真烂漫、力大无穷的小淘气金太郎相似,但表情流露出丁点奸狡。剧终,哪吒被悟空打败,他屡次回望悟空,带着悔恨的表情黯然离开,令人无限伤感。《大闹天宫》的总集篇日文配音版,在日本的电视也多次播放,剧终画面,却给黯然神伤的哪吒,特别配上孩子气的对白,把好端端的一幕给糟蹋了。
后篇中,悟空在天宫掌管蟠桃园。悟空在树上啃蟠桃一幕,蟠桃的色彩很美,令人垂涎欲滴。七个仙女,眼眸也格外的妩媚迷离,飞上空中时婀娜多姿;她们发饰造型不一,基本发型有四种,其余三人都各有变化;服饰颜色也有微妙的不同。她们交头接耳,揶揄悟空,最后令悟空大动肝火。这蟠桃园一幕,即使独立来看,亦有足观。这些仙女也出自严定宪手笔,他参考了敦煌壁画画集,壁画中的女子,体态丰腴动人。
美影厂摄影大楼三楼的绘画室,墙上挂有一帧横幅的七仙女在空中飞舞的赛璐珞。我每次到访这里,总会驻足欣赏,百看孙悟空所向披靡,最后的对手是三眼二郎神,他身边有一条黑色神兽哮天犬,勇猛强悍。悟空打不过他,施展七十二变,变成空中鸟、水中鱼等逃走,二郎神也变成大鹏、白鹭等跟悟空交战,俨然神话中两雄激斗的场面。最后,悟空灵机一动变成一所屋子,二郎神追到,环顾四周,只觉山谷中这屋子有点可疑。屋子被拟人化的处理手法,是有点奇怪,但是山谷中那不可思议的景色和色彩,确是施展法术决斗的好场所。二郎神用天眼识破了屋子的真身,悟空露出原形。二人激斗时,悟空被太上老君偷袭打败了,但仍然英姿飒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悟空毁坏天上宫殿,连玉帝也要拔腿逃亡的那一幕,画面中天界的所有建筑都如同电影的室内布景那样简陋,我感到这是万籁鸣故意安排的。
《大闹天宫》这部无与伦比的杰作,特伟对其主角有如此评价:“问题在于孙悟空的脸谱造型。这部动画在欧洲电影节上映时,好评如潮。然而,悟空那京剧脸谱式的面孔,无论如何也是没有亲和力的。在中国感到亲切的传统设计,在外国可不受待见。这是我们今后的课题。”
确实如此,《大闹天宫》主人公的京剧式脸孔过于细致。《铁扇公主》中悟空那简单的造型,反而给人亲切感,令人容易投入(至少对外国的观众而言)。水帘洞中那些围着悟空的猴子们,面相造型不怎么讲究,反让人没有抗拒感,有些猴子的额上还有花纹呢!他们一群群翻筋斗、比枪术的场面,让人看得心花怒放。
无论这部作品有什么缺点,相信这是美影厂长篇动画中最优秀的作品。孙悟空这个角色造型优秀,加上鲜明、华美、典雅的色彩,使作品整体神采奕奕。万籁鸣说:“权威的大本营天界,以冷色系为基调;自由的悟空之居所水帘洞,则以暖色系为基调。”
这部动画,无论是粉红还是蓝色,都是调和了很多细腻的色彩的结果。制片厂制作的颜料,一般是130 色。这部作品,譬如仙女的彩带等,为调配细腻的新颜色,用了接近200 色。美影厂后来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色彩丰富程度能够超越这部动画作品。动画任何一个细微处都充实,精雕细琢,是一部奢华的作品。
负责美术设计的张光宇和张正宇两兄弟,在这部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寸步不离、悉心指导。《大闹天宫》后篇刚完成,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没有公映。待前后篇合成一部长篇,已是“文革”之后,然而张光宇、张正宇已在“文革”前、“文革”期间相继离世。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