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红安县政协副主席、农业局局长施停:解密革命年代“救荒粮”锐变成新时代“振兴薯”的“红安路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2:26 2

摘要:“红安苕,红又甜,根根连着大别山。” 在革命老区红安县,这句民谣传唱着一个从 “红色记忆” 走向 “金色产业” 的乡村振兴故事。作为全国首个甘薯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安苕如何从田间地头的 “土疙瘩”是蜕变为享誉全国的 “金招牌”的呢?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湖

作者:钟文

“红安苕,红又甜,根根连着大别山。” 在革命老区红安县,这句民谣传唱着一个从 “红色记忆” 走向 “金色产业” 的乡村振兴故事。作为全国首个甘薯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安苕如何从田间地头的 “土疙瘩”是蜕变为享誉全国的 “金招牌”的呢?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湖北红安县政协副主席、农业局局长施停,揭秘了红安苕品牌建设的 “红安路径”。

从 “地理标志” 到 “产业地标” 的跨越

“红安苕的品牌化,是一场从‘种得好’到‘卖得响’的革命。”施停告诉记者,红安县以地理标志为支点,撬动起产业升级的杠杆,构建起 “品牌价值、产业规模、科技支撑、营销网络” 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品牌价值节节攀升。红安苕不仅摘下全国首个甘薯类国家地理标志 “双认证”(保护产品、证明商标),更跻身湖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 强,形成 “1 个区域公用品牌 + 60 余个母子品牌” 的矩阵,品牌价值直指 40 亿元大关。这串数字背后,是红安苕从 “农产品” 到 “地理符号” 的质变 —— 当消费者提起红安苕,联想到的不再是单一的红薯,而是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与品质承诺。

产业规模领跑全省。2024 年红安苕种植面积达 28.2 万亩,产量 58 万吨,综合产值 47.5 亿元,三项指标均居湖北第一、全国前列。更亮眼的是产业链延伸:37 家加工企业开发出 120 余种产品,从传统苕干到精制淀粉、休闲零食,加工转化率超 70%,年产值突破 20 亿元。

“一根红苕,两头联着农户与市场,中间串起一二三产业。”施停告诉记者,预计 2025 年种植面积将达 30 万亩,综合产值冲刺 60 亿元,红安苕正成为县域经济的 “顶梁柱”。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红安县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联姻,制定湖北省首个甘薯种植地方标准,建成年产 3 亿株的组培脱毒繁育中心,实现 “种苗脱毒化、种植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实验室数据显示,红安苕淀粉含量较普通品种高 3-5 个百分点,硒元素含量达富硒标准,这些 “硬指标” 成为叩开高端市场的 “金钥匙”。

营销网络铺向全球,从地标馆到直销店,从展会站台到电商直播间,红安苕构建起 “线下 + 线上、国内 + 国际” 的立体营销网。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布局 50 家直销店,年销售额超亿元;借力电商平台,2023 年线上销量突破 5 万吨,更漂洋过海登上东南亚、中东市场货架。“将军故里红苕飘香” 的品牌口号,随着一场场文化节、丰收节,传遍大江南北。

一根红苕的 “联农带富” 效应

“红安苕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谈及品牌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施停给记者算了一笔 “民生账”:

首先是农民增收有 “甜头”。脱毒种苗和科学种植让亩产增收超千元,10 万户农户通过 “土地流转 + 基地务工 + 分红” 模式分享产业红利。在七里坪镇,脱贫户王大叔种了 5 亩红安苕,仅卖鲜薯就收入 3 万元,加上在加工厂务工,年增收超 5 万元。“过去种红苕是‘填肚子’,现在是‘赚票子’。”

其次产业融合有 “奔头”。红安县创新 “红安苕 +” 模式:在天台山景区推出 “挖红苕、品苕宴” 体验游,年接待游客超 20 万人次;开发苕梗茶、苕渣饲料等衍生产品,构建 “种植 - 加工 - 康养 - 旅游” 产业链,带动餐饮、民宿等业态发展,全县新增就业岗位超 8000 个。

第三要素集聚有 “盼头”。品牌效应如同 “磁石”,吸引资本与人才回流。近三年来,红安县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6 家,吸引 200 余名 “土专家”“田秀才” 返乡创业。以前年轻人往城里跑,现在家门口就能端上“产业碗”,红安苕已成为乡村振兴的 “强磁场”。

从 “金字招牌” 到 “世界品牌” 的跃升

站在新起点,红安县为红安苕定下 “三步走” 战略:

一是2025 年巩固省内领先地位,2030 年跻身全国甘薯产业第一方阵,远期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理标志品牌。

二是政策护航再加码,每年 3000 万元产业基金持续投向种苗研发、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出台《红安苕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从种植到加工、从标准到监管,全链条筑牢产业根基。

三是品牌营销再升级,以 “红色文化 + 绿色产品” 为主线,策划 “红苕进京”“苕香出海” 等主题活动,与《觉醒年代》等红色 IP 联动,让红安苕成为 “文化符号” 与 “消费符号” 的复合体。

在这些战略支撑下,相信这些在革命年代的“救荒粮”一定会变成红安新时代的“振兴薯”。

来源:中国企业报经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