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杨连第烈士的墓碑前摆满鲜花和零食。“73年前的5月15日,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现场,本报记者用手机播放着杨连第的儿子杨长林发来的视频。
祭扫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连第烈士。
5月14日,沈阳,雨。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杨连第烈士的墓碑前摆满鲜花和零食。“73年前的5月15日,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现场,本报记者用手机播放着杨连第的儿子杨长林发来的视频。
浑南区人民武装部、辽宁省军区沈阳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十四离职干部休养所的干部和战士,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连第烈士的墓前为他祭扫。
“沈阳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父亲在这里。我只有来到这里才能‘看到’我的父亲……”68年前,杨长林第一次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父亲扫墓,“我给父亲带来了家乡的小八件和月季花。那年我14岁,但我没有哭鼻子,因为我知道父亲的牺牲是无比光荣的。”
杨连第同战友们昼夜抢修沸流江大桥。
“沈阳人民尊重英雄、崇尚英雄,把我的父亲和每一位烈士都‘照顾’得很好,我代表烈士家属向你们表达敬意。”因故未能亲赴沈阳参加祭扫活动的杨长林,在镜头的另一端激动地表达谢意。
虽然下着雨,但所有的人都没有打伞,他们有的献上菊花,有的擦拭墓碑,重温烈士短暂而光荣的一生。
1950年9月,杨连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1919年,杨连第出生于天津市北仓镇,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同年9月在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施工中机智勇敢地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荣获“登高英雄”称号。
1950年,杨连第所在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1师第1团第1连,开赴朝鲜前线。他和战友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保障了志愿军顺利作战。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指挥连队抢修清川江桥时,被美军炸弹击中牺牲,被安葬在朝鲜,年仅33岁。
“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是最大的光荣。”杨长林告诉记者,“虽然父亲已经离开70多年了,但在我们心中父亲一直都在。他生前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父亲登高抢修的陇海铁路8号桥被命名为杨连第桥,在我们的家乡天津市北辰区建有杨连第烈士纪念馆。”
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在杨连第生前使用过的水杯、银筷子、军用铁锹头、绒衣、手帕、钢笔等遗物前,大家纷纷驻足观看,仔细聆听陵园管理中心社会教育部部长王春婕讲述遗物背后的故事。
祭扫结束,雨越下越大。记者打算离开时,远远地,看到一个年轻女孩来到了杨连第的墓前。女孩名叫杨紫暄,“今天有雨,我特意带了一些塑料包装的零食和鲜花,可以防水。15日就是杨连第烈士牺牲的纪念日,但我明天就要回外地去上班了,出远门前特意来看看。”
阴雨绵绵,相思甜甜,只要我们记得,英雄就永远活着。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李禹墨/文 视频
出资料图片外均为姚振锋/摄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