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学姐亲述:就读一年后,我看到了更真实的杜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0:28 3

摘要:她从9年级就开始一路跟着老师做申请规划,关于Ivy的申请历程,大家可以通过Ivy亲笔写的规划故事、和Ivy妈妈的讲座分享进一步了解。

2024Fall,Ivy:

靠着SAT1370的分数、不擅长考试、4门AP仅一门5分的成绩进入全美前十的杜克。

也靠着独闯美高、发邮件自荐进清华实验室、坚持拉大提琴十多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又很有人格魅力的女孩!

她从9年级就开始一路跟着老师做申请规划,关于Ivy的申请历程,大家可以通过Ivy亲笔写的规划故事、和Ivy妈妈的讲座分享进一步了解。

而今天,Ivy也为我们带来了她的最新动态——

在杜克就读一年后,在她分享的那些美好时光中,她为我们带来了最真实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杜克」。

01

第一感觉就是课程:

选课系统复杂+超喜欢的课程体系

进大学后感觉到的第一个不一样,就是选课系统的变化。高中时,选课总有一种固定模式:有限的几门课,固定的时间表,早八到下午三点。

而到了杜克,课程的选择变多了,选课系统也变复杂了。杜克分为Trinity和Pratt两个学院,尤其是Trinity 学院的毕业要求尤其繁琐,令人头大:两节ALP,两节SS,两节NS,两节CZ…

学校设计这些五花八门的人文与科学课程,初衷是为了让学生们平衡文理间的选择,但作为学生的我们,在选课时真的很容易陷入两难。

大一到底该平衡Trinity 的各类Requirements,还是直接开始专业方向的 Gateway course?

很多专业的高阶课又有各自的 Prerequisite requirements,所以大家一进大学就要开始列清单、做计划,以确保自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完所有必需的课程。

等到终于选完课,正式开学后,又面临新的挑战:杜克要求所有大一新生住在东校区(East Campus),但大部分的课却在西校区(West Campus)。

每天光是来回食堂吃饭最少要30分钟,通勤到教室要校车15分钟+走路10分钟,和高中下楼吃个早饭,然后五分钟走到教室的生活节奏完全不一样。

每天早上在东校区校车上人挤人的感觉,让我直接梦回在黄庄上课的那些年。

我们2028届还“幸运”地遇上了东校区的图书馆在装修,导致宿舍附近的学习空间严重不足,我们需要每天辗转东、西校区吃饭、学习和回宿舍,每天的路线像在城市打卡。

记得第一个final前,我和朋友光为了找个地方学习,在校区内绕来绕去,光找学习的地方就找了40分钟,当时真想直接坐地上就开始写作业了。

至于课程内容的变化,本质上和高中倒是差不太多——总是在持续学新东西,但是课程节奏明显变快了,作业不仅量变大,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生物课写Problem Set,写作课写Research Proposal,公共政策课(PubPol)则要写Memo,感觉每天都在逼着自己“脑子八开”运作。

不过我其实很喜欢杜克的课程体系。

每次选课时,都会在几百门课程里面选到感兴趣的内容,再碰到有趣又热情的教授,总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杜克的师资和同学让我感到非常幸运。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一个学期我选择了一个专门针对大一学生的Focus Program,我们cluster的标题是it is not too late to build a better world。

抱着学习如何治理Climate Change的想法选了两节pubpol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想跑掉的。

但是本着来都来了上上看的心态就坚持了下来,没想到在学期末,一向自认文科无缘的我,居然把我的second major变成了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教授们的知识储备和对世界的理解,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出口成章”。

每次15分钟的 office hour ,都能给我推荐一堆值得读的好书,学完以后感觉自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听说下一届的同学们好像要强制选择参加focus program!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02

课余生活:

太多太多的活动要上心,

work-life balance!

说完主业学习,杜克的课余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的。每天BC Plaza 都有活动,Duke Gardens 和Campus Farm 可以做volunteer,还有各种实验室资源、实习机会,每个专业的官网上一翻就是一大片。

大一第一学期时,我还想着自己是个Freshman,没必要太着急。结果身边的朋友已经早早开始申请lab,参加俱乐部,当时看得我压力一下就上来了。

还好在第二学期及时调整心态,开始主动探索。

大学机会很多,但也意味着需要自己掌握时间和主动出击。

在杜克,每个人都明白机会是靠自己争取来的,不再像高中那样靠别人拉着走。在这里,work-life balance 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结果。

有人选择 party,也有人选择 library;有人三节课Underload,有人六节课Overload。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很大,也让我真正感受到,大学生活是自己设计的。

03

我的研究生申请规划,

我对杜克更深刻的感受

目前我的研究生申请也正在继续合作规划。

考虑继续深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气候变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方向。杜克的资源也很支持这种探索,比如Climate+项目和各类开放的实验室机会。

虽然压力很大,每天节奏很紧,但和高中的“被动忙碌”不一样,现在的每一步努力,感觉都是在为自己未来铺路。

整体来说,杜克非常符合我当初的期待。

师资力量一流,机会众多,校园氛围也很包容。和申请时了解到的情况相比,真实的体验让我更有信心,也更感激自己当初的选择。

当然,现实生活里也有挑战,比如南方湿热气候、春天严重的花粉过敏,还有东校区偶遇蟑螂的崩溃瞬间。

但这些小问题并没有影响我对杜克的整体满意度。相反,适应了这些之后,我觉得自己变得更有韧性了。

更重要的是,杜克给了我“主动掌控生活”的自由感,也让我在不断试错和尝试中,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想走的路。在这里也想谢谢美本申请过程中所有老师的帮助,没有你们,我也没办法有这么契合的结果。

04

给想申请杜克的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如果你正在考虑申请杜克,这里有几点小建议:

· GPA扎实第一位:

杜克对学术要求真的很高,GPA不仅影响你能否申到研究生,还关系到很多实习和项目机会。尽早养成稳定学习的习惯很重要。

· 亮点活动要用心经营:

不只是刷活动数量,更要在一两个领域深耕出自己的故事。比如参加research lab、做有影响力的club project、或者自己主导一个initiative。深度远比广度更重要。

· 别怕早探索:

大一就大胆去试,去参加实验室、俱乐部、各种项目,即使最后换方向也没关系,早探索早调整总比后悔好。

· 管理好自己的节奏:

杜克的资源多、机会多,但一定要学会给自己留出喘息的空间。找到自己的节奏,才能在这里走得更远更稳。

最后想说

杜克有花粉,有蟑螂,有赶不完的DDL,但也有机会、热爱和成长。

希望大家也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学校,有一个特别特别好的开端!

以上就是杜克学姐Ivy带来的杜克就读第一视角分享。

Ivy在本新的申请结束之后,就进入了研究生申请服务,开启了下一个4年。

我们看到了在杜克就读一年后更鲜活、自由的Ivy,也祝愿Ivy的未来越飞越高,继续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的美国大学就读体验,欢迎大家留言,小藤会尽一切可能去联系目前就读的学长学姐们,让大家分享更多的就读体验!

来源:惜文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