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外,井英科技制作的AI短剧爆款《After Divorce: My Five Brothers Paved My Way to the Billionaire Throne》(以下简称“《Five Brothers》”),上线后即登上剧查查的海外短剧票房排
AI短剧
开启商业化验证 AI短剧爆发的元年 未来6-12个月AI视频技术会有两个跨越今年以来,AI短剧的舆论风向一变再变。但在AI短剧的商业化逐渐得到验证后——有了真金白银收入,这一赛道似乎真正开始逼近产业化的临界点。
在海外,井英科技制作的AI短剧爆款《After Divorce: My Five Brothers Paved My Way to the Billionaire Throne》(以下简称“《Five Brothers》”),上线后即登上剧查查的海外短剧票房排行周榜,并产生收入;
“国内首部付费AI短剧”《兴安岭诡事》上线不到21小时,播放量即破千万,目前累计播放量5613.3万,抖音原生端收益超过30万,账号涨粉10万+。
随着爆款作品陆续出现,视频生成模型技术效果提升和能够覆盖内容类型不断丰富,抖音快手等玩家纷纷入局,井英科技(CreativeFitting)的CEO朱江在接受短剧自习室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市场判断:
“今年是AI短剧爆发的元年,在未来的6到12个月时间里,AI生成视频的技术还会有两个比较大的跨越。”
本期,短剧自习室和朱江展开对话,看看AI短剧商业化验证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当前的AI短剧相关技术又发展到什么地步。
AI短剧的商业化验证已经完成?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AI短剧的商业化前景一直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并不只是针对AI短剧的商业化模式,在现阶段,AI短剧和真人实拍短剧类似,大多是以IAA/IAP/IAAP三种变现模式为主;这种不确定性更是直指AI短剧的内容质量稳定性——商品进入市场的重要标准。那么如何验证?真金白银的收益或者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早在2021年,基于对当时的大模型和娱乐内容的理解,朱江开启了井英科技的创业,“我就是看好两件事,第一个是用AI一定可以做出优质的全球化内容,第二个是AI一定会使娱乐体验升级,和今天的看视频或者玩游戏是不一样的。”相比很多行业,短剧行业实在太新了,被裹挟前行的相关方注意到AI技术赋能的时机是不同的:在2024年年初Sora横空出世时,一部分人看到了视频生成的可能性;在2024年年底视频模型百家争鸣时,一部分人看到了技术实际落地的风向标;还有一部分人直到2025年初,不少有高讨论度的AI短剧作品面世,才意识到这个赛道有可为之处。井英科技看到这个机会的时间是在2023年,短剧刚刚兴起,和AI尚且处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地界,但朱江有大胆且明确的判断——AI短剧一定会爆发。这得益于其之前的几次创业经历,从技术服务、小说到AI娱乐,做AI短剧必备的技术或者内容都实操了一遍,对趋势的理解更加深刻——2023年投入AI短剧制作,2023年年底发布全球第一个AI短剧APP“Reel.AI”,2025年年初有了首部AI短剧爆款《Five Brothers》。朱江认为,娱乐体验升级的最佳路径是AI短剧,“娱乐体验升级的一个基础点是以看为主,再去扩展到多模态,AI短剧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确定了AI短剧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之后,就需要解决AI短剧的两个基础问题:用户能不能看得进去,以及内容有没有商业价值。井英科技升级了自己的AI技术之后,迅速开始用户验证,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些AI短剧作品,测试用户对这种内容类型的反应,“我们发现当时用户对内容的点赞评论,总体是比较正向的。”这意味着AI短剧是有受众的,这部分受众已经能够看进去当前技术水平制作的AI内容,此时需要有一个可以承接这部分流量的平台。于是,Reel.AI应运而生。某种程度上,Reel.AI的实验性很浓重。2023年,提起AI,关联到的高频词还是“恐怖谷效应”,AI短剧的概念尚未普及,市面上大部分人都不相信用AI做短剧这件事情能成。要让市场相信AI短剧的商业化可能性,就得有一个完整的产销链路出现——上游有AI短剧的生成工具,下游有AI短剧的消费平台,这样才可能加速AI短剧的质量及商业价值优化。“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从这个角度来看,井英科技的逻辑很好理解,有未来的但市面上暂时不支持的东西即是蓝海,AI短剧的全链路打通势在必行。根据朱江介绍,井英科技的链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AI短剧创作平台vfs,为AI导演提供创作工具;另一部分是AI短剧发行渠道Reel.Al,为用户提供内容消费场景。“我们现在的模式是通过vfs连接优质创作者和大IP方,把生成的优质作品发向全球的不同发行渠道。Reel.Al是其中的一个发行渠道。”在vfs上,一个人一台电脑,就可以在平台上完成选角、定装、生成分镜图片/视频片段/配音——演员、服装、场景变成一个个编码,通过想象画面的提示词即可生成包括双人镜头在内的剧照。在分发渠道端,昆仑万维手握DramaWave和FreeReels两个海外短剧APP。点点数据显示,FreeReels的发布时间为2024年11月,高举免费大旗;DramaWave的发布时间为2024年9月,在付费模式下闷声收美金。这对双子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为昆仑万维带来全球范围内约2309万下载量,贡献了超过780.3万美元的应用内购收入流水。
去年8月19日,昆仑万维在社交媒体上高调表态:“一人一剧”时代来临。但昆仑万维的内容生产端和自己发行渠道的短剧内容并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现阶段的DramaWave和FreeReels上并没有太多由SkyReels生产的AI短剧。
(图源:“昆仑万维集团”公众号视频)
AI短剧的商业化验证思路尚属于理论范畴,在实践范畴做出来东西才算是真正的验证。
AI短剧商业化验证将进入下一阶段
那么,怎么才能算是“做出来”了呢?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评判标的物或许就是年初的爆款《Five Brothers》——100%AI制作的英语本土短剧,含金量叠满——登上多个海外短剧榜单,产生收入,热度和真金白银同时验证了AI短剧的用户接受度和商业价值。朱江坦言,《Five Brothers》并不是验证AI短剧的“唯一选择”。在一堆“三幻”题材的AI短剧中杀出来,《Five Brothers》代表了用AI去做都市爱情这种实拍短强势题材的可能性。对于井英科技来说,这部短剧取得成绩的意义并不只是站在当下这个时间维度,更指向了AI短剧商业化的未来。首先是短剧IP概念的落地。朱江透露,基于AI技术的不断升级,还会对《Five Brothers》做进一步的开发。也就是说,这部短剧已经在成为一个IP的路上前进。“AI短剧是有生命力的,可以通过线上化的方式不断开发,所以通过AI生成的短剧一定会出现新的IP。”在传统影视领域,续集难做,原因包括剧情火了之后,演员的片酬提升、档期难调,剧组创作会受到更多外界干预等。相比之下,AI短剧能够实现可持续连载,边播边创作的优势明显。目前,Reel.AI上已经有不少AI短剧正在连载。比如同为都市爱情题材的《Lost Before I Found You》,出自戛纳电影节展映作品《大成出事》编剧导演王鹏斐之手,人物表情的细腻程度和动作表演的丰富程度上有了进一步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AI短剧可以看作是在短剧之后的一种新的内容形式。“随着AI技术提升,AI短剧最后会成为一种新的娱乐体验,源于短剧,超越短剧,而新的娱乐体验升级一定会出现新的平台级机会。”
下半年,AI短剧技术或将有大突破
AI短剧同时具备了艺术和科学的特征,能做到什么程度也需要从这两个维度分别去看。现阶段,科学维度直接关系着大众对AI短剧商业化前景的两极态度——一种看法是未来的AI可能什么都行,但今天什么都不行;另一种看法是今天的AI什么都不行,未来可能也什么都不行。所以,AI短剧商业化验证的基础是AI技术的迭代升级,而AI视频生成技术的快速进化有目共睹。朱江认为,今天有部分AI短剧的内容类型在用户可看、商业价值有回报两方面已经跨过了临界点,技术上不再是一个卡点,但是它可以不断地继续优化。“我们认为在未来的6到12个月的时间里,AI视频生成的技术还会有两个比较大的跨越——AI更加理解物理规律,AI更加理解复杂概念以及智能化。”朱江向短剧自习室分享了当前AI视频生成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表示现在技术可以算是达到了一个milestone(里程碑)。当下,AI不够理解物理规律的典型案例是生成体操运动员在单杠上旋转的视频时,目前效果大多离奇;AI视频生成“不听话”,复杂视频场景的生成效果不尽人意等,则都是AI不够理解复杂概念导致的常见创作痛点。这些问题已经在学术界取得了阶段性突破,AI视频生成模型还将继续进化,或将在今年实现技术应用的落地。“更准确来说,AI视频生成的技术模型算法都在快速进化,比之去年有几倍的增速。所以,不同的内容类型一定会在今年出现不同的爆款,不仅是数量,它的整个占比也会快速提升。”从短剧自习室此前盘点的AI短剧内容类型和题材来看,三幻题材依然是主流,出圈的几部代表作品也都是这个题材;同时,其他题材也逐渐在崛起和突破,从大场面生成卷向更细腻的情感表达。
既然向情感表达发展,AI生成的短剧演员也被要求一定的“演技”,不说像影帝影后那般出神入化,好歹也得是面貌一致、动作流畅、表情有所变化。
因此,业内逐渐兴起了搭建“AI演员库”的热潮。“未来一定会有AI明星出现,这部分的价值也会反向给作品带来更多的流量和关注。”朱江如此表示。
面对外界担忧AI演员撞脸现实世界的人,朱江以井英科技的AI演员库为例进行解释:AI演员库会在算法原理层面进行规避,撞脸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加之会进行人工审核,创作者创作的人物形象会有所限制。
正是因为AI演员也拥有独特性,所以随着AI技术提升,AI演员本身有可能成为一种IP化的沉淀,赋予创作者创作的好故事更多价值。
综合来看,AI短剧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熟度,但仍然在加速进化,未来尚未能定义。
朱江把当前的生成式AI技术发展阶段类比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在那一千多万年间,各种各样的生物迅速起源、高速进化,很多生物的祖先都在期间发展出来。
但回到那个时代,生物并不会知道自己往哪个方向进化能够活到最后、活得最好——“今天非常像那个时代,哪怕是最前沿的科学家,也很难给出某个技术一定通向未来的确定性说法,只能不断探索。”
回顾AI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迭代和走弯路。就拿预训练来说,关于其是否已经到了瓶颈期的问题,讨论风向在过去一两年间就有几次反转变化:
最开始的时候,预训练被视为一个很大的机会,OpenAI的ChatGPT就诞生在那段时间;经过一年多时间,不少人觉得预训练到头了,转而专注于后训练和强化学习;时间来到今天,又有新的观点指出预训练依然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也就是说,随着算法模型和应用技术的持续发展,当前的生成式AI时代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寒武纪时期生物的进化路径是比较有启发性的。”朱江表示,他们看好的是存续数亿年的三叶虫的泛化型生存策略,并引以为公司的发展理念,即是战略清晰、手段多变。
我们不妨代入井英科技在AI短剧路线的探索:
第一,自己动手做技术,深入理解并跟进生成式AI技术的变化;第二,贴近商业化场景,海内外短剧市场正在高速发展,是可挖掘的百亿蓝海市场;第三,根据在技术领域的新认知来快速调整动作和方向,避免路径依赖。
“不确定的时代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个机会,因为大家都看不清楚,创新、进化、生存综合性更优的策略才能指向未来,而不完全是资源。同时,这样的时代也要求创业公司对技术要有前瞻性预判、对技术所在的产品和场景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指导技术发展方向,使得它能更早地跨越临界点,达到场景可用。”
当技术能一键生成星辰大海,内容产业逐渐从“流量算法”转向“想象力生成”,但终态如何依然是不确定的。能够确定的是,在越来越多的相关方关注并涌入赛道的现在,AI短剧的红利期正当时。来源:短剧自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