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榜young】碳路——全国领先控排企业碳管理服务先行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14:02 1

摘要:碳路团队起源于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19年起潜心研究区块链底层技术与应用。伴随2020年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低碳减排意识在团队逐渐萌生。在实验室的帮助与指导下,团队成员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提出了面向控排企业的数字化智能碳管理方案:以区块链为底

北京高校大学生

社会服务赛道

北京邮电大学 张帆

全国领先控排企业碳管理服务先行者

碳路团队起源于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19年起潜心研究区块链底层技术与应用。伴随2020年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低碳减排意识在团队逐渐萌生。在实验室的帮助与指导下,团队成员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提出了面向控排企业的数字化智能碳管理方案:以区块链为底层基础设施,形成碳数据“核算-交易-分析”全流程一体化解决方案,打破碳管理业务壁垒,通过知识图谱挖掘碳数据核心价值,支撑实现企业碳达峰路径规划,帮助控排企业降碳减排,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碳路平台由基础设施层、数据层、智能合约层、应用服务层及跨层功能层组成,涵盖了碳配额管理、CCER管理、碳资产交易、碳数据分析四大功能模块,形成了碳排放可信自动采集、多主体低成本接入认证、碳资产高效跨域交易、碳数据授权安全管理等技术优势,支持多元碳资产交易业务、对外提供多市场交易数据融合分析、碳资产交易与管理一体化等服务,打破了碳市场资产交易壁垒。

碳路-起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危机进一步恶化,降碳减排刻不容缓。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给控排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落后的碳管理手段不仅会使企业面临被处罚的风险,还会阻碍“双碳”目标的实现。

碳路团队创始人、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读博士生张帆,在学校提供的企业调研实践活动中,考察了企业的降碳减排参与程度,并深入体会到了控排企业面临的碳管理阻碍。回到学校后,张帆博士与实验室的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地域的同学们借此,聊到了各自的家乡建设、工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来自部分老工业城市的同学反映,家乡工业的建设虽然带来了就业岗位,但是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来自西北的同学讲述了近几年国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入,戈壁滩上的风力发电机,沙漠中的光伏太阳能板;来自东南沿海的同学讲述了当地工厂如何利用科技加持和国家西电东送等政策,完成产业升级。真正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学们的分享,让彼此真正了解到了国家“双碳”战略的广阔前景。

作为一名“科研人”,张帆博士敏锐地捕捉到了控排企业对碳数据的管理需求,立足于自身区块链技术研究背景,以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为契机,组建起“碳路”团队,在网络与交换全国重点实验室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下,“碳路”小组初步提出使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面向控排企业的智能碳管理信息平台,帮助控排企业降碳减排,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碳路-足迹

2021年,团队开始调研走访,实地考察了华润协鑫热电公司、北京金风科创公司、北京奔驰汽车公司等10余家重点企业的碳排放现状与碳数据管理情况。团队成员发现,尽管国家已经围绕“双碳”战略目标制定了多项举措,但对于控排企业而言,大量的碳专业术语、复杂的碳核算模型、模糊的碳达峰路径等等,都使控排企业难以合理规划降碳减排改造工作。团队成员明确了目前企业的碳管理难题,并初步确定了项目研究内容。

2022年,团队奔赴多地,了解了江苏常州能源数据管理平台、扬州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溧阳园区及企业碳排放监测系统、国网北京电力公司能源大数据平台、国家电网公司首都碳排放监测服务平台等不同地区、园区的能源数据平台的基础功能与使用情况。通过调研发现,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碳管理解决方案,但碳数据采集依赖大量人力,碳数据核算易出错且存在数据造假漏洞,碳资产交易缺乏科学策略指导,碳数据开发利用程度低,难以满足企业的碳管理需求。基于调研结果,团队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内容与平台设计,并确定了要围绕控排企业碳管理需求,提供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碳路-坎坷

碳排放数据的采集是碳交易的源头,碳数据的质量则是碳交易、碳核算的生命线!然而,当前碳数据采集的核算精准不足,监测和监管边界模糊,数据偏差普遍存在,数据质量亟待提高。团队立足调研基础,攻坚克难,自主研发了软硬件协同的碳数据采集、传输一体化装置,实现碳数据可信采集和安全传输。但也就正在研制开发硬件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为了满足电力、天然气等多类能源的碳排放监测需求,团队设计的碳数据可信采集装置需要支持多种通信协议,聚合能源接入、碳转换等多类功能模块。寻找具有相关技术储备,能够按照要求完成装置组装的硬件厂家难度极大。与此同时,团队需要同时研发碳数据管理平台,配合碳采集装置,满足企业碳核算、交易、分析需求。在此过程中,团队同学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短板,尝试多种可行的技术方案,保证软件与硬件之间、不同硬件模块之间、前端与后端之间正常耦合,这给整个团队的技术、沟通、凝聚力等多维度带来了挑战。屋漏偏逢连夜雨,硬件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团队在尝试不同技术路线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团队的经济状况也拖慢了装置的研发进度。

在这段时期,张帆博士带领碳路团队成员坚持不断开展复盘,优化方案设计思路,提升方案效果。同时通过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寻求合作,最终成功入选学校重点研创项目,获得学校的大力扶持。

经过近半年的设计、研发、开模、制造,团队设计的第一代碳采集装置与碳数据管理平台终于面世,并在多项国家级大赛崭露头角、取得优异成绩。碳路团队终于拨云见日,走出困境。

碳路-成果

2022年,团队初步成果成功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并被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2023年,碳路团队自主研发的碳数据交易与管理一体化平台,在中国信通院举办的2023 Web3.0创新大赛中斩获全国二等奖,作为控排企业碳管理服务先行者,受到了中国信通院、重庆市两江区人民政府的重点关注。

2020年至2024年间,团队开发的碳路平台已经成功与10余家企业接洽,并在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完成了初步试点应用。

截止2024年,团队围绕碳管理的“交易-核算-分析”全流程核心环节,已拥有“一种基于双层共识机制的区块链碳交易方法及系统”、“一种零信任网络中基于区块链的碳数据共享访问方法及装置”等发明专利35项,参与国际、行业标准4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27篇,申请软件著作权8项,筑牢技术壁垒。未来团队在优化服务和产品体验的同时,将持续研发新技术,保持核心竞争力,以先进技术为控排企业碳数据管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碳路-感悟

碳路团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以“为双碳铺路,为地球减负”为目标,不辞万难,拼搏奋斗,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