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娃哈哈给出的解释是,去年因水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故公司的产品结构对应调整,导致公司出现产能紧张,公司迅速启动了应对措施,委托代工厂生产同时进行自有设备改造与投资新建工厂。
5月15日,“娃哈哈客服回应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娃哈哈给出的解释是,去年因水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故公司的产品结构对应调整,导致公司出现产能紧张,公司迅速启动了应对措施,委托代工厂生产同时进行自有设备改造与投资新建工厂。
壹
宗庆后逝世的时候,曾经引发了一场哀悼浪潮。
这位堪称标杆的老人,不仅缔造了国民饮料品牌,更以“布鞋老总”的朴素形象和家国情怀深入人心。
宗庆后生前简朴的生活方式——坐经济舱、住办公室、年个人开销不足5万元——与其千亿身家的反差,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其“企业家而非资本家”的认同。
民众自发涌向杭州娃哈哈总部旧址,献上鲜花、AD钙奶和手写卡片,传递着对这位“平民首富”的深切怀念。
宗庆后去世后,其女宗馥莉的接班成为焦点。尽管宗庆后早为女儿铺路——2007年让她执掌宏胜饮料集团,2021年晋升为娃哈哈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并多次公开支持其改革。
不过,宗馥莉接班之后,这位“饮料公主”的改革,不止一次引发了舆论争议。
贰
在离婚风波没有传出的时候,王力宏是一位与娃哈哈纯净水长达20年的合作,曾是国内消费品领域代言人与品牌深度绑定的经典案例。
然而,宗馥莉以“审美疲劳”为由提出解约,一句“从20岁看到40岁,你们觉得不腻吗?”的公开表态,暴露出的是其对品牌情感资产的轻视。
尽管后续王力宏的塌房让舆论转向,但这番“去王力宏化”的操作,已然折射出宗馥莉管理逻辑中的一些倾向——在她眼中,品牌价值似乎只是可量化的数据,而非数十年积累的情感共识。
接班之后,宗馥莉交出的首份成绩单很亮眼:2024年娃哈哈营收重回700亿元,接近2013年巅峰水平,新增30条自动化生产线,一线员工薪资增长超20%。
这一数据被部分媒体解读为“二代接班的成功范本”,尤其是她通过全资控股核心子公司、重构经销渠道等举措,展现了强硬的战略执行力。
叁
然而,光鲜数据背后暗流涌动。宗馥莉推行的改革——包括治理架构调整、裁员关厂、将员工劳动关系转签至宏胜——引发强烈反弹。
宗馥莉锋芒毕露,上任不久,原董事吴建林、潘家杰等宗庆后时代的核心老臣相继“被退休”,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年轻团队。
除了人事地震,娃哈哈的员工维权事件也时有发生。
今年2月末,就有消息称,娃哈哈陕西公司乳品车间突发停产,收入大幅降低。
5月8日,杭州娃哈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四五十名员工由于降薪而冲进宏胜集团相关领导的办公室,为自己讨要说法。
想要捍卫自身权益的“娃哈哈”人组成了“娃哈哈集团职工维权联络委员会”,据说人员规模已经高达超过1500人次。
想起老宗总在世时的待遇,恐怕有些老员工要痛心疾首了。
从“家文化”到“绩效主义”的撕裂,暴露了代际治理逻辑的冲突:宗庆后时代的温情管理与宗馥莉的资本化、效率优先策略难以兼容。
肆
更深的矛盾隐藏在资本版图的悄然重构中。
宗馥莉多次公开表露推动娃哈哈上市的意图,这与其父“永不上市”的承诺形成鲜明对立。
曾有举报信披露:“宗馥莉以宏胜集团名义委托外加工工厂,贴牌加工娃哈哈纯净水,再卖给娃哈哈集团销售公司,而国有持股的娃哈哈集团是唯一有权利对外委托加工娃哈哈品牌产品的公司,因此宏胜集团直接对外委托生产,不仅严重侵占了娃哈哈集团的权益,同时宏胜集团从中牟利也非法侵占了娃哈哈集团的利润。”
近日娃哈哈官方账号中曝光的“娃小宗”首款无糖茶新品,标签由宏胜集团旗下松裕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推出。
宗馥莉在试探什么?
今年2月,就有媒体发现,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对“娃哈哈”商标进行转让,设计10类娃哈哈商标,而其背后的接盘方正是宗馥莉。
这种“左手倒右手”的产能转移,让国资控股的娃哈哈集团与宏胜系之间的利益边界愈发模糊。
伍
当消费者发现娃哈哈纯净水与今麦郎竟出自同一条生产线,品牌溢价的神话瞬间崩塌。
自宗馥莉上任以来,这家用数字化、年轻化、资本化的外衣包裹传统企业,在疾驰中不断遗落品牌最珍贵的信任资产。
或许,她不明白,消费者购买的从来不止是一瓶水,更是一种情感契约。
来源:环环有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