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两国在日内瓦经贸会谈后宣布互降关税,根据双方联合声明,美国取消91%的对华加征关税,另外再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国也相应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的反制关税。然而,就在中美达成协议的两天后,法国财政部长埃里克・隆巴尔5月15日在巴黎宣布,法中未能就
中美两国在日内瓦经贸会谈后宣布互降关税,根据双方联合声明,美国取消91%的对华加征关税,另外再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国也相应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的反制关税。然而,就在中美达成协议的两天后,法国财政部长埃里克・隆巴尔5月15日在巴黎宣布,法中未能就取消白兰地关税达成协议。法国每年对华出口白兰地达14亿欧元,而中国自2024年10月起对欧盟白兰地实施的临时反倾销措施,税率高达30.6%-39%。中法与中美谈判的顺利形成鲜明对比,背后折射出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博弈。
中美关税谈判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双方基于战略利益的理性选择。从经济层面看,两国贸易互补性极强。中国在能源和农产品等领域长期与美国合作,而美国则对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有着巨量需求。2025年4月以来,双方加征的高额关税已严重影响了双方的贸易,尤其是能源和农业领域。中国对美液化天然气进口因关税问题一度停滞,而美国农产品出口商也因反制措施损失惨重。
从政治层面看,中美均有缓和贸易紧张的需求。美国面临国内通胀压力和经济衰退风险,而中国则希望稳定外部环境以推动产业升级。双方通过会谈达成阶段性妥协,既避免了贸易战的进一步升级,也为后续对话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法国在白兰地关税问题上的挫败,与其所处的欧盟框架密切相关。2024年10月,欧盟不顾中方反对,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6.3%的反补贴税。
作为回应,中国于同年10月8日对欧盟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这一举措精准打击了法国的核心产业,因为欧盟对华白兰地出口中99%来自法国。法国的困境在于其无法独立于欧盟行动。尽管法国是欧盟对华关税政策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但欧盟的共同贸易政策使其难以单独与中国达成协议。在欧盟投票决定对华电动汽车加税时,法国投了赞成票,这直接导致中国的反制措施。此外,法国在谈判中态度强硬,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中国让步,却忽视了中国反制措施的合法性和针对性。
中国在处理贸易摩擦时展现出了高超的策略智慧。一方面,中国严格遵循世贸组织规则,通过反倾销、反补贴等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例如,中国对白兰地的反倾销措施基于充分的调查证据,符合《反倾销条例》的规定。另一方面,中国采取“区别对待”策略,对不同国家实施差异化反制。对美国,中国通过会谈达成互降关税;对欧盟,则以精准打击其核心产业(如法国白兰地)作为回应。
这种策略的背后是中国对国际经贸规则的深刻理解和战略定力。中国始终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也绝不畏惧对抗。在欧盟执意加征电动汽车关税后,中国迅速启动反制措施,并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提起诉讼。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如与东盟、中东等地区的自贸协定谈判,以分散贸易风险。
未来,国际经贸秩序的重塑将取决于各国能否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平衡。中国通过精准反制和战略定力,正在为全球贸易治理提供新的范式。而法国等国家若想摆脱困境,或许需要在欧盟框架内寻求更大的灵活性,同时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机遇。毕竟,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合作才是共赢之道。
来源:袁周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