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1年、1962年、2006年,印度米佐拉姆邦梨果竹开花,爆发三次大型鼠灾,随之而来的是饥荒和瘟疫,当地人至今都深感恐惧。
1974~1976年,四川平武、南坪及甘肃文县多地竹子大面积开花,专家实地考察后发现138具大熊猫尸体。
1983年,四川冷箭竹再次开花,同样也有不少大熊猫死亡。
1911年、1962年、2006年,印度米佐拉姆邦梨果竹开花,爆发三次大型鼠灾,随之而来的是饥荒和瘟疫,当地人至今都深感恐惧。
中国民间也有不少俗语,其中一句是“竹子开花,马上搬家”,结合以上两个案例,似乎“竹子开花”和“灾祸”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像是一种“不祥征兆”。
99%的人潜意识里默认竹子是不会开花的,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但竹子是会开花的。
竹子属于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跟绝大多数植物有固定花期不同的是,竹子的花期不仅长的离谱,还不固定。
绝大多数竹种,一生只开花一次,周期往往长达几十年,例如牧竹、版纳甜竹、茨竹、马甲竹花期约30年,刚竹、紫竹、冷箭竹花期约45年,毛竹花期约60年,桂竹花期甚至长达120年。
正是由于竹子开花周期太长且十分罕见,导致大家自然而然的认为竹子不会开花,该知识点甚至被纳入相关考题。
竹子通过地下茎无性繁殖形成竹林,而竹子开花属于有性生殖的自然过程,看似矛盾又在情理之中。
别看竹子生命力很顽强,但对外部环境却十分敏感,当竹子感觉到吸取的水越来越少后,它就会预感到灾难即将来临。
当然了,促使竹子开花的诱因,主要以干旱为主,但同时也受到洪涝、病虫害、营养物质越来越少等因素影响。
逻辑很简答,当外部环境巨变,竹子代谢失调,所以它能预感到死亡危机,竹子就会调动全身营养物质,全都投入到“开花结果”上,这时候就会从“无性繁衍”转为“有性繁衍”。
这么做付出的代价自然是“死亡”,当竹子开花后,它的本体也会慢慢死去,所以,竹子开花,一辈子只开一次。
这时候大家就能理解了,竹子开花是提前向人类预示“环境即将发生巨变”,在自然灾害来临前,当地人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实在不行也只能迁徙到别处,所以产生了“竹子开花,马上搬家”这句俗语。
值得注意的是,当竹子寿终正寝之前,也会自然开花,如果无法分辨是“自然开花”还是“非自然开花”,很容易闹乌龙。
1974~1976年,四川平武、南坪及甘肃文县等地出现138具大熊猫尸体,经过科学检测后发现,其中80%的死亡大熊猫体内,仅有少量竹纤维,说明这些大熊猫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此前,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再加上过度放牧等,大熊猫本就生活困难,再加上还有些挑食,不巧的是,1974~1976年冷箭竹大面积开花后枯死,多种因素结合后,导致很多大熊猫被饿死。
竹子开花结果会产生竹米,这是禾本科植物的颖果,类似常见的小麦稻谷。
大量竹米坠落在地上,会吸引周边的老鼠,老鼠越聚越多,就会形成鼠灾。
更可怕的在于,老鼠繁衍能力超一流,每年能繁殖6~10次,每胎数量5~14只,很快就会在当地泛滥成灾。
竹米被啃食殆尽后,大量老鼠会向周边“进攻”,它们所到之处,尽是一片狼藉,大量农田被老鼠偷吃,引起当地灾荒,并且老鼠还是很多疾病的传播者,进一步提高了鼠疫的风险性。
竹子察觉到环境巨变,这关可能挺不过去了,于是调动全身营养开花结果,大量竹米掉落在地上,希望能通过媒介转移到其他地方生根发芽。
竹子大面积枯死,导致挑食的大熊猫饱受饥饿,部分年老体衰的大熊猫就会饿死。
竹米大量掉落在地上,会吸引老鼠聚集,数量越来越多,从而引发鼠灾。
竹子开花本身不“邪”,反而是给周围人类提个醒,对环境的变化提前留个心眼。
来源: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