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里巴巴,这家中国科技巨头的名字,曾经几乎等同于电商霸主。然而,近年来,随着电商红利逐渐消退,阿里将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AI),试图通过技术革新重塑增长曲线。最新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截至2025年3月31日)显示,阿里在AI领域的投入初见成效,但其“A
阿里巴巴,这家中国科技巨头的名字,曾经几乎等同于电商霸主。然而,近年来,随着电商红利逐渐消退,阿里将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AI),试图通过技术革新重塑增长曲线。最新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截至2025年3月31日)显示,阿里在AI领域的投入初见成效,但其“AI之路”却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坎坷与矛盾。
一、财报中的AI曙光与隐忧
根据阿里巴巴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集团营收2364.5亿元,同比增长7%,全年营收达9963.47亿元,同比增长6%。表面上看,营收增长平稳,但市场反应却颇为冷淡——财报发布后,阿里美股开盘大跌7%。原因何在?答案藏在财报的细节与市场的期待之中。
1、AI驱动的云业务:增长但未达预期
阿里云作为AI战略的核心载体,承载了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大希望。财报显示,云计算业务在本季度表现亮眼,收入增速达到两位数,部分得益于AI相关产品的需求增长。阿里云在2025年初发布的Qwen2.5 Max模型,号称性能全面超越OpenAI和Meta的开源模型,试图在全球AI竞赛中抢占一席之地。
然而,市场对阿里云的盈利表现并不满意。财报显示,尽管收入增长,阿里云的盈利能力未能达到分析师预期。 这反映出一个残酷的现实:AI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本投入,而短期内的回报却难以匹配市场的高期待。阿里在AI算力上的资本支出(capex)低于预期,也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认为阿里在AI领域的投入力度不够。
2、电商与AI的协同困境
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淘天集团)在本季度实现了GMV双位数增长,显示出一定的回暖迹象。 但AI在电商中的应用却未见显著突破。阿里试图通过AI驱动个性化推荐、供应链优化等来提升用户体验,但这些努力在激烈的国内电商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拼多多以低价策略蚕食市场份额,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则通过直播电商分流用户,阿里在流量争夺战中逐渐丧失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AI在电商场景中的商业化路径尚不明朗。消费者对AI驱动的服务(如智能客服、推荐算法)习以为常,却不愿为此支付溢价。 这让阿里的AI投入在电商领域显得“出力不讨好”,难以直接转化为利润增长。
二、国内AI竞争:群雄逐鹿,阿里承压
在国内,AI已成为科技巨头的新战场,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企业竞相布局。然而,阿里在这一赛道上的表现却显得步履蹒跚。
1、百度、字节的先发优势
百度在AI领域的深耕已久,其文心一言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和企业级应用中占据领先地位。字节跳动则凭借抖音的算法优势,将AI技术无缝嵌入内容推荐和广告变现,形成了清晰的商业闭环。相比之下,阿里云的AI大模型虽然在技术指标上不落下风,但缺乏像百度、字节这样明确的场景落地优势。
阿里的AI产品更多集中在云服务和企业解决方案上,例如智能语音导航和会议纪要工具。 但这些应用的市场规模有限,且面临来自科大讯飞、华为等专业厂商的直接竞争。阿里在C端(消费者端)AI应用的缺失,使其在国内AI生态中的影响力不如预期。
2、政策与成本的双重掣肘
国内AI发展的另一个挑战是政策环境和高昂的研发成本。监管对数据隐私和算法透明度的要求日益严格,阿里作为数据驱动型企业,必须在合规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此外,AI模型的训练需要海量算力和数据支持,这对阿里的财务资源构成了巨大考验。财报显示,阿里2025财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7%,部分原因是AI相关研发投入的拖累。
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对AI服务的付费意愿较低。 这与美国市场形成鲜明对比——OpenAI的ChatGPT通过订阅模式实现了可观的收入,而阿里云的AI服务却难以找到类似的盈利路径。阿里不得不在激烈的价格战中维持竞争力,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三、国际AI竞争:孤注一掷的豪赌
在国际市场上,阿里试图通过云服务和AI大模型打开局面,但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1、OpenAI与谷歌的霸主地位
全球AI赛道已被OpenAI、谷歌、Meta等巨头牢牢占据。OpenAI的GPT系列模型在生成式AI领域设定了行业标准,谷歌则凭借其在搜索、广告和云服务中的综合优势,持续巩固市场地位。阿里云的Qwen2.5 Max虽然在某些指标上号称超越对手,但其全球影响力仍远不及西方巨头。
更致命的是,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AI产品存在一定的信任壁垒。数据安全、地缘政治等因素使得阿里云在欧美市场的拓展困难重重。尽管速卖通(AliExpress)等国际电商业务在本季度增长32%,为阿里云的AI服务提供了潜在的应用场景,但这些场景的AI渗透率仍然较低。
2、低成本模型的机遇与陷阱
阿里试图通过低成本、高性能的AI模型吸引客户,这与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机构的预测相符:低成本模型的普及将推动AI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然而,低成本策略也是一把双刃剑。价格战可能进一步侵蚀利润率,而阿里若无法在技术上实现持续突破,低价优势将难以长期维持。
此外,国际市场的AI商业化路径同样不明朗。阿里云的客户多为中小企业,缺乏像微软Azure或AWS这样的大型企业客户群。这使得阿里在AI服务的规模化变现上面临瓶颈。
四、阿里AI之路的“坎坷”本质
阿里的AI之路之所以坎坷,根本原因在于战略与现实的脱节。以下几点值得深思:
战略定位模糊:阿里将AI视为“新增长飞轮”,但在电商、云服务和国际化等多个领域分散投入,缺乏聚焦。相比之下,百度的AI战略更集中于核心技术,字节则专注于流量场景的变现。
商业化路径缺失:AI的商业化需要清晰的场景和用户付费意愿。阿里在C端AI应用的短板,使其难以像字节或OpenAI那样快速实现收入转化。
内外压力交织:国内的竞争与监管压力、国际市场的技术与信任壁垒,共同压缩了阿里的战略空间。财报中的短期盈利压力进一步限制了其长期投入的能力。
五、未来:破局还是沉沦?
尽管道路坎坷,阿里并非没有机会。以下是几点可能的破局方向:
深耕垂直领域:阿里可聚焦于物流、零售等自身优势领域,开发定制化AI解决方案。例如,菜鸟物流的智能调度系统若能进一步优化,或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加强生态协同:通过整合淘天、速卖通和阿里云的资源,阿里可打造AI驱动的闭环生态,提升用户粘性和变现效率。
国际化差异化竞争:在新兴市场(如东南亚、拉美),阿里可凭借低成本AI服务和电商平台优势,抢占先机,避开欧美市场的正面竞争。
然而,若阿里无法解决AI商业化的核心难题,其在国内外竞争中的处境将愈发被动。市场对阿里的耐心正在消磨,7%的股价跌幅只是警告的开始。
结语:AI,阿里最后的豪赌?
阿里巴巴的AI之路,是一场野心勃勃却充满风险的豪赌。财报中的增长曙光掩盖不了战略的迷雾,国内外竞争的压力更让这条路布满荆棘。阿里需要的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对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未来三年,AI能否成为阿里的“新飞轮”,抑或只是又一个昂贵的梦想?答案,或许只有时间能揭晓。
来源:甘露如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