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这片“夕阳红”正成为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在长沙县果园镇,一场传统武术与现代康养的“跨界融合”悄然兴起——全国首个太乙游龙拳“传承+康养”基地——橘杏缘康养基地,自今年3月运营以来,凭借其独特的“非遗+康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这片“夕阳红”正成为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在长沙县果园镇,一场传统武术与现代康养的“跨界融合”悄然兴起——全国首个太乙游龙拳“传承+康养”基地——橘杏缘康养基地,自今年3月运营以来,凭借其独特的“非遗+康养”的创新模式,为银发经济注入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非遗为魂:传统武术焕发康养新活力
走进浔龙河生态小镇核心区的橘杏缘康养基地,绿树掩映间,30余名中老年人正随教练习练太乙游龙拳拳法。刚柔并济的动作、绵长深沉的呼吸,与山间清风融为一体。“练了一个疗程的拳,感觉心情平和了,浑身都舒坦!”71岁的上海缪阿姨笑着说,“孩子们看到网上的介绍给我报了名,现在我和姐姐一起在这康养,准备再续一个疗程巩固效果。”
(橘杏缘康养基地老年人练习太乙游龙拳)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乙游龙拳以“内调气血、外强筋骨”著称。基地创新推出“外治调理+功法练养+药膳食养”三位一体服务:艾灸理疗缓解慢性疼痛,药膳餐厅依二十四节气定制菜单,千坪练功场与山岭步道则成为“天然疗愈室”。开业仅两月,13期游龙拳+康养班吸引200余人次参与,其中七成学员为银发族。
“这不仅是非遗传承,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太乙游龙门第十四代亲授弟子周玉明介绍,基地已与长沙县文旅局合作开发“功法研学游”,未来还将联动周边民宿、农庄打造全域康养圈。
产业为脉:闲置农房变身“银发经济”载体
距基地5公里的花果村,“娜姐小院”民宿主人朱利娜正忙着接待游客。“城里中老年人最爱来挖春笋、摘瓜果、买我们乡里的土特产,周末、节假日都是预约满单!”她将自家闲置农房改造成康养民宿,保留乡村原有风貌的同时,加装适老化设施,月均增收超5000元。
(“娜姐小院”民宿主人朱利娜热情接待游客)
果园镇瞄准“空心化”痛点,通过“村房短住”项目盘活20余栋农房,形成“庭院经济”集群。其中,依托田汉花果美丽乡村示范片资源,花果村与田汉社区以田园风光和农耕体验为特色,推出花果虾垂钓、果蔬采摘等沉浸式乡村休闲项目。“既满足养老需求,又促进村民增收,实现银发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双赢。”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政策为基:银发经济迈向“全链条发展”
果园镇的实践是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据权威数据测算,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已达7万亿元,且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35年有望突破30万亿元。长沙县近年出台专项政策,对适老化改造、康养项目给予补贴,并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今年5月,县委书记付旭明调研基地时强调,要“以非遗IP撬动消费升级,让流量变留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专家指出,新一代老年人消费需求正从“生存型”转向“体验型”,橘杏缘康养基地等创新模式,恰好满足了其对健康、文化、社交的多维追求。
从非遗康养到农旅融合,果园镇的探索证明:银发经济不仅是“养老刚需”,更是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交汇点。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这片“夕阳红”正绘就乡村振兴的“金色图景”。
本文来自【星沙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