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7日中午12时15分,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玻璃门“吱呀”推开,一身尘土的兰陵县委常委(挂职),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疾步而入。他左手拎着鼓囊囊的公文包,右手抹了把额头的汗珠,见到等候的记者连忙致歉:“刚从项目现场回来,怕耽误采访
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
5月7日中午12时15分,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玻璃门“吱呀”推开,一身尘土的兰陵县委常委(挂职),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疾步而入。他左手拎着鼓囊囊的公文包,右手抹了把额头的汗珠,见到等候的记者连忙致歉:“刚从项目现场回来,怕耽误采访,脸都没顾上洗。”话音未落,他转身进了洗手间,掬一捧清水快速擦把脸,又将用剩的纸巾仔细叠成方块塞进裤兜——这个细微举动,恰似他治村的缩影:务实、精细,容不得半点浪费。
“1999年,我开始当村干部,受《农村大众》的影响很大,从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谈及与这份报纸的情缘,王传喜略有所思,“这么多年来,报社的记者多次到我们村采访,报道了一些典型做法,对我们村的品牌宣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王传喜打开《农村大众》2013年4月合订本,对记者说:“就是读了报纸上的政策解读和全国典型村经验,才敢在代村搞土地大调整。”他摩挲着报纸边缘,仿佛触摸着那段荆棘之路。
26年前,王传喜临危受命,面对的是380余万元集体债务、126张法院传票。村民人均耕地从3分到3亩的巨大落差,让这个城乡接合部的村庄陷入“分村危机”。“那时整晚整晚睡不着。”回忆往昔,他的声音突然低沉,“《农村大众》上一篇关于土地流转的报道,让我坚定了动地的决心!”
随后,王传喜带着村干部逐户核对账目,用自己的积蓄垫付首笔80万元债务,又制定分期还款计划。两年间出庭100余次,硬是靠诚信啃下“清欠”硬骨头。更艰难的是土地调整:村干部吃住田间40天,最终以抓阄方式完成土地调整。村干部主动选择贫瘠地块,让观望的村民心服口服。“一碗水端平,群众才跟你走!”王传喜说。
此后十年间,代村以土地集约化经营为突破口,破茧而出,建起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2012年,敏锐捕捉到农旅融合的时代风口,代村乘势而上,打造出全国首个国家农业公园。如今,这座4A级旅游景区游人如织,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成为乡村旅游的璀璨明珠。
到了2024年,代村的发展更上层楼。智能温室大棚里,立体栽培的奶油生菜鲜嫩欲滴,与全钢架兰花温室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这一年,代村总产值达38亿元,村集体收入1.6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7万多元,三产融合对经济的贡献超过七成。正如王传喜所言:“我们不卖一寸地,但让每寸土都生金!”
正午的阳光洒进办公室,王传喜向记者说着“田园新城”规划图,眼里闪着光:“单个村富不算富,抱团共富才是真富!”2018年,代村牵头成立覆盖12个村、2.6万人的片区党委,通过联村共建、产业联动,让晒米城前村的花卉、汽贸市场年收入从5万元跃至70万元,农企园20多家深加工企业带动万人就业。
采访结束后,王传喜抓起公文包匆匆赶赴县里的农业会议。26年来,从借报纸“取经”的“当家人”到如今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他与《农村大众》的故事,早已超越了读报用报的范畴。
正值《农村大众》创刊75周年,王传喜的祝愿朴实如泥土:“希望《农村大众》越办越好,永远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