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残疾人事业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涌现出一批身残志坚的残疾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他们以坚韧诠释生命力量,用善举传递人间温情。本报即日起推出“同心筑梦·向阳生长”专栏,聚焦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模范事迹、助残先进个人及
开栏的话
残疾人事业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涌现出一批身残志坚的残疾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他们以坚韧诠释生命力量,用善举传递人间温情。本报即日起推出“同心筑梦·向阳生长”专栏,聚焦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模范事迹、助残先进个人及团队的感人故事等,以鲜活案例展现社会大爱,推动全社会更加关注、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曹永利,徽州区杨村乡人,1973年2月生,肢体一级残疾,现为黄山市徽州区浮溪人家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1992年,19岁的曹永利因意外高位截瘫,轮椅成为他余生的双腿,但他以钢铁般的意志谱写出自强不息的生命乐章。20余年来,他不仅让“浮溪人家”茶香飘四海,更以滚烫的赤子之心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永利的善行义举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肯定,获得“全国自强模范”“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安徽省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
身残志坚
拼搏创业铸辉煌
每年茶季,徽州区浮溪人家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总弥漫着沁人茶香。“今年预计年产干毛茶40余万斤,产值超2000万元。”曹永利说。
虽因意外导致身体残疾,但这无法阻挡曹永利追求梦想的脚步。望着家乡起伏的茶山,他在困厄中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
2001年,曹永利利用当地“黄山毛峰”主产区的优势开办了“浮溪人家”茶厂,做起了收购、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茶叶生意。
20余载春秋,曹永利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品质的严格把控,将“浮溪人家”从一颗种子培育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如今,“浮溪人家”已成长为拥有3条国内领先的数字化绿茶生产线、“浮溪人家”“御前”“沐孝”等系列产品、10余项茶叶种植及深加工类国家发明专利、茶叶产品远销海外的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老字号、安徽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
而在云端的战场,他的茶香正乘着数字翅膀飞越山海。曹永利积极探索创新,利用微信、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销售与直播带货活动,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茶季以来,每天线上的茶叶销售额一两万元。”曹永利说。
热心公益
回馈社会显大爱
在“浮溪人家”的账本上,有一项特殊的支出持续了10余年:凡是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庭销售茶叶鲜叶,一律加价收购。他还安置了5名残疾人在茶厂就业,“聘请残疾人就业,不仅仅是给他们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注入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曹永利深情感慨,他的创业成功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乡亲们的帮助,正是这份深情厚谊,驱使他义无反顾地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在他的倡导下,村里成立了浮溪人家茶叶茶农专业合作社,带动了400多户农户加入,为茶叶质量的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带富了乡邻。
2022年挂牌的“中国好人曹永利调解室”成为曹永利回馈乡梓的新舞台。近日,杨村乡金某某与乡综合执法大队就拆除违章建筑一事产生纠纷。曹永利了解到情况后,摇着轮椅穿梭于执法部门与当事人之间,积极帮助双方化解矛盾。几年来,他成功调解大小矛盾纠纷百余起。
多年来,曹永利的公益足迹已深深印刻在乡间阡陌。从2008年开始,他每年资助困难学生,累计出资10余万元;2017年,投入40万元在杨村乡建设“沐心桥”,解决了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出行难的问题;疫情期间,多方筹集1000个医用口罩,送到一线基层工作人员手中;筹建“爱心面对面”乡村公益图书室,为乡亲们提供了一个闲暇阅读好去处……令人动容的是,2013年6月洪灾,泥石流冲垮了杨村百姓的家园,他主动腾出自家房屋和厂房安置灾民,又在灾后让出8亩土地建设安置房,解决了64户灾民的居住问题,用行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真正含义。
曹永利的故事,恰似他钟爱的黄山毛峰——在命运的沸水里沉浮,终将苦涩酿成回甘。这位茶乡赤子用行动证明:生命的壮美,从不在于行走的姿态。在徽州的青山绿水间,那架永不停转的轮椅,正载着乡村振兴的春讯,驶向更辽阔的天地。
作者:李晓洁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程红妹
二审:王翠竹
终审:徐海生
来源:黄山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