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四点的台前县孙口镇孙码头村还未苏醒,黄河故道的风掠过沉睡的村庄,将一缕荷香送入低矮的砖瓦房。孙常坊摸索着戴上草帽,妻子赵芳已把采藕的竹篓系在腰间。视力一级残疾的丈夫和肢体二级残疾的妻子,在浓重的夜色中相互搀扶着走向藕田,他们的身影与远处刘邓大军渡河纪念碑的
河南经济报 记者 赛晓涛 通讯员 王传帅 王明星
清晨四点的台前县孙口镇孙码头村还未苏醒,黄河故道的风掠过沉睡的村庄,将一缕荷香送入低矮的砖瓦房。孙常坊摸索着戴上草帽,妻子赵芳已把采藕的竹篓系在腰间。视力一级残疾的丈夫和肢体二级残疾的妻子,在浓重的夜色中相互搀扶着走向藕田,他们的身影与远处刘邓大军渡河纪念碑的轮廓渐渐重叠——这片曾被战火淬炼的土地,如今正见证着另一场关于生命的突围。
六亩藕塘托起希望
十年前,当孙常坊接过六亩低洼地流转合同,邻里纷纷摇头:“这洼地十年九涝,种啥毁啥。”可这个视力模糊的汉子心里有本明白账:洼地蓄水不正是种藕的好条件?他借来三轮车,一趟趟从十里外的河滩运塘泥;赵芳拖着不便的腿脚,跪在田埂间用手丈量水位。夫妻俩把藕种当课本,烂了根就翻书查资料,生了虫便蹲守整夜观察。
“那年夏天雨下得邪乎,藕田成了黄汤池子,眼瞅着成片的荷叶打了蔫儿。”村干部孙远博记忆犹新,“老孙在地里待了整整三天,尝试了各种营救方法。”谁承想,这场天灾倒逼出绝处逢生的奇迹,救回来的藕苗憋着股劲儿疯长,正是这般近乎执拗的坚持,让六亩“废地”再焕发生机:粉白的藕节挤满箩筐,当五万元收入到账时,赵芳摸着汇款单上凹凸的数字,泪水打湿了衣襟。
双手编织幸福网
凌晨的藕田里,孙常坊贴着水面凭经验辨别藕群位置,赵芳用变形的手熟练地扎藕捆,双胞胎女儿在田埂边记录收成。十年前刚种藕时,夫妻俩遭遇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等多重困难。关键时刻,镇村干部主动上门,积极为他们争取各类政策支持:协调申请低保和残疾补贴,缓解基本生活压力;安排孙常坊担任村级公益岗,增加稳定收入;争取困难生活补助,解决女儿上学费用难题。这些实打实的帮扶,让这个曾陷入困境的家庭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今年开春,镇村干部带来的新思路让夫妻俩心潮澎湃。“种藕+养泥鳅”的复合种养模式像一簇火苗,点亮了孙常坊的憧憬:“泥鳅能松土增肥,荷叶给鱼苗遮阴,这是老祖宗说的‘一水两用’啊!”尽管尚未实施,夫妻俩已开始未雨绸缪:赵芳把药瓶改成试验用的投食器,孙常坊用竹竿在藕塘中搭建小块模拟共生区。最让他们期待的,是大女儿从大学发来的视频:“爸,等我考上农业信息化专业的研究生,给咱家设计智能监测系统!”
直播镜头里的精神接力
“家人们看这藕孔,多像当年大军渡河的船桨!”傍晚的直播间里,赵芳操着乡音十足的普通话,将雪藕切片放入老铁锅。背后的照片墙上,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油画与四个女儿的奖状相映生辉。她直播时不戴美颜,皴裂的手指、弯曲的脊柱、身后斑驳的农具,在镜头里构成最真实的奋斗图景。
双胞胎女儿放学后当起“小老师”教父母认字读政策文件“雨露计划”“助学金”……这些词汇化作暖流,浸润着这个曾濒临破碎的家。
夕阳为渡河纪念碑镀上金辉,藕塘里的波纹荡漾着层层叠叠的希望。七十八年前,革命先辈在这里用木船和门板搭建起解放全中国的通道;七十八年后,孙常坊一家以藕杆为桨,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划出奋进航迹。
孙常坊一家的脱贫路,是千万个自强家庭的缩影。他们以残缺之躯拥抱土地,将“等靠要”的叹息化作锄头落地的闷响;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汇款单与录取通知书间架起希望的桥梁;用沾满泥浆的双手,在红色热土上书写着“身残志坚、奋斗圆梦”的时代答卷。这个曾被命运折弯的家庭,正以藕节般“中通外直”的品格,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生长出无限可能。
来源:中原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