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看着书里写稻盛和夫当年考大学两次落榜,进的公司发不出工资,却一步步做出两家世界 500 强,突然意识到:困住我们的可能从来不是手里那张纸,而是心里那些看不见的 "墙"。
多年前第一次读《活法》时,稻盛和夫说 "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这句话像根细针扎了我一下。
那时候我刚失业,正天天对着简历上的大专学历叹气,总觉得要是当年考上本科,现在不至于在人才市场打转。
可看着书里写稻盛和夫当年考大学两次落榜,进的公司发不出工资,却一步步做出两家世界 500 强,突然意识到:困住我们的可能从来不是手里那张纸,而是心里那些看不见的 "墙"。
后来我经历了很多,遇到了很多人,再次坚定的认可了这个观点,真正把人困在底层的,从来都不是学历和背景
比穷更难摆脱的,其实是心里的 "受害者剧本"
身边很多人都信 "寒门难出贵子",觉得学历低、没背景就像被贴了标签,这辈子只能在底层打转。
但稻盛和夫的 "人生方程式" 里,思维方式才是那个关键变量。
你看流水线上的工人,有人边干活边骂 "机器都比人值钱",有人却默默记着每个工序的时间,想着怎么能快 5 秒钟;小区门口的菜贩子,有人抱怨 "电商把生意抢光了",有人却支起直播架,对着手机教大家挑新鲜蔬菜。
区别在哪儿?前者总觉得自己是被生活欺负的 "受害者",后者却把自己当成能破局的 "创造者"。
稻盛和夫接手日航时,员工们开口就是 "我们已经尽力了",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固定思维, 觉得能力天生定死,遇到问题先怪自己没本事。
但他一直问 "作为人,何谓正确",其实是在引导大家换个角度想:不管现在啥条件,我总能做些什么吧?心理学里说的 "成长思维" 也是这个意思,就像卡罗尔・德韦克研究的,相信能力能练出来的人,遇到困难会想 "我再试试别的办法",而不是 "我天生就不行"。
当年稻盛和夫在松风工业,设备破破烂烂,他就用家里的灶台烧陶瓷,最后居然做出了领先的材料,靠的不就是这股 "不管怎样先试试" 的劲儿吗?
老家县城的王姐,初中毕业就在餐馆洗碗,手在洗洁精里泡得发白,却总盯着传菜口的订单条。
她发现客人催菜时,服务员经常记混桌号,就自己画了张表,把每道菜的出餐顺序标得明明白白。
后来她去应聘新餐厅,从传菜员做起,兜里总揣着个小本本,记着哪个菜盘容易滑、哪个角落的灯太暗客人看不见菜单。
就这么一点点攒经验,现在她管着三家店,开会时总说:"我没读过大学,但把小事做好的心思,不比别人少。"
你有没有说过 "我天生嘴笨,做不了销售"" 这种好事轮不到我 "?其实这些话都是在给自己设限。
就像楼下早餐店的老板,每天抱怨生意不好,却不肯把包子馅儿调咸点,因为附近工地的工人总说淡。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呢?
每天睡前花 1 分钟,想想今天遇到的问题,写下 3 件 "我能做的小事",比如问路时多说句谢谢,可能就多认识个朋友。
每月逼自己做件 "有点难" 的事,比如给喜欢的博主写条留言,说不定就能收到回复。
准备个 "成功小本本",哪怕今天学会了一道菜、帮邻居拿了次快递,都记下来,慢慢你会发现自己能做的事真不少。
以前我总觉得,只要自己够努力、有技术,就该有回报,直到看稻盛和夫说 "工作的本质是创造价值",才明白关键是你能解决别人的啥问题。
就像有些名校毕业的人,天天抱怨 "公司不重视我",却从不琢磨自己学的东西能不能帮公司省成本、多赚钱;还有些创业的人,闷头做了个 APP,结果根本没人下载,因为他们想的是 "我觉得这个功能好",而不是 "用户到底需要啥"。
稻盛和夫当年做 KDDI,就是看到 NTT 垄断,话费太贵,普通老百姓打电话舍不得说太久,所以他下决心要让话费降下来。
这其实就是 "利他思维":先想别人的麻烦,再想自己怎么解决。
经济学里说的 "价值交换" 也是这个道理,你能帮别人解决多大的问题,就能拿到多大的回报,就像超市里卖得最好的,往往不是最贵的东西,而是最能解决当下需求的,比如下雨天门口的雨伞,贵点大家也愿意买。
表姐失业那段时间,天天在家叹气,说自己没学历没技术。
有次接侄子放学,发现好多家长因为下班晚,孩子在学校门口等着不安全,老人又不会用手机买菜充话费。
她就试着帮邻居接孩子,每次收 5 块钱,顺便帮老人在网上买药。
慢慢找她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她组了个小团队,专门帮双职工家庭接孩子、取快递、陪老人看病,每个月收入比上班时还高。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看看身边,会发现有非常多的需求!
比如送外卖的小哥如果能帮客户带点东西、提醒餐品趁热吃,好评就特别多;做自媒体的人,如果总说 "我今天学了个新知识",不如说 "教你 3 招搞定孩子写作业" 受欢迎。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能力,而是没把能力用在别人的 "痛点" 上。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的精准给别人创造价值呢?
每天出门时,留意身边人的抱怨,比如有人说 "快递柜太远",有人说 "找不到靠谱的家政",记下来,说不定就是机会。
写下自己会的 3 件事,比如会修电脑、会做饭、会拍照,然后想想这些事能帮谁解决啥问题,比如修电脑可以帮老人清内存,做饭可以教上班族做快手菜。
还可以从帮身边人一个小忙开始,比如教同事用 Excel 做表格,帮邻居网上买票,慢慢你会发现,别人的感谢里藏着机会。
见过不少特别 "努力" 的人,流水线工人每天加班到凌晨,外卖骑手跑断腿,可收入始终上不去。稻盛和夫在《阿米巴经营》里说过,没有反思的努力,就是瞎忙活。
就像农民种地,年年用同样的法子,不改良种子不施肥,产量自然上不去。
真正的高手,都是边做边改,每次进步一点点。
稻盛和夫提倡 "现场主义",就是让管理者每天去一线看,哪里有问题,马上改。
这其实就是 "迭代思维":做一点,停一下,想想哪里能变好。
管理学里的 "PDCA 循环" 也是这个意思,计划、执行、检查、改进,不断转圈提升。
就像拍短视频的人,有人每天拍 10 条,数据不好也不管,有人拍 3 条就分析哪个镜头点赞多,下次调整,后者反而更容易火。
发小阿明初中毕业进电子厂,一开始和大家一样,机械地装零件。
但他不一样的是,每次机器坏了,他都跟着维修师傅后面看,把故障原因和解决办法记在笔记本上,下班了还拿废零件练手。
有次他发现组装某个零件时,手势换个角度能快 3 秒,就试着教给工友。
后来厂里换新设备,老工人看不懂说明书,阿明因为平时记了太多故障和解决办法,很快摸清了门道,被提拔成组长,现在月薪是普通工人的 2 倍。
这让我想起自己写文章的经历,一开始每天写个不停,但阅读量很低,越努力,我反而越累!
后来学会分析读者喜欢的标题和结构,慢慢调整,现在每篇的阅读量都在涨。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每天花 2 小时刷题,成绩却没提高,因为总在做已经会的题;每天练琴 1 小时,却总弹错同一个地方,因为没停下来纠正,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用 "努力" 的样子感动自己,却没真正解决问题。
怎样做才能避免无效努力,让行动更有价值呢?
每天睡觉前,花 5 分钟想想:今天做的事,哪件可以做得更快更好?比如整理文件时,下次可以按日期分类,找起来更快。
每次做完一件事,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务,问自己: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比如拖地前先扫一遍,可能省一半时间。
每周花半小时,把这周做的事列出来,看看哪些是 "无效努力",比如重复回复同样的问题,可以写个模板,下次直接用。
做好上面这3个动作,无效努力就能大幅度减少!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