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季,气温升高,戈登热悄然来袭,远离3个传播途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6:07 2

摘要:每年夏季,随着气温升高,蚊虫滋生,一种被称为“断骨热”的疾病悄然来袭。它就是登革热,因其剧烈的头痛、肌肉关节痛和高热症状而得名。尽管近年来登革热在广东、云南等南方地区频繁暴发,许多人却对它的传播方式、危害程度和预防措施知之甚少。

每年夏季,随着气温升高,蚊虫滋生,一种被称为“断骨热”的疾病悄然来袭。它就是登革热,因其剧烈的头痛、肌肉关节痛和高热症状而得名。尽管近年来登革热在广东、云南等南方地区频繁暴发,许多人却对它的传播方式、危害程度和预防措施知之甚少。

登革热:被蚊子“投毒”的隐形瘟疫

登革热不是普通的“蚊虫叮咬过敏”,而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烈性病毒病。它的可怕之处在于:

1. 传播速度惊人:一只感染伊蚊可终身带毒,并通过叮咬将病毒传给数十人。

2. 症状迷惑性强:初期与感冒、流感相似,极易误诊。

3. 二次感染致命:若曾感染过一种登革病毒,再次感染其他血清型时,发生重症风险飙升30倍。

数据直击

· 全球每分钟新增60例登革热病例,每24小时夺走25条生命。

· 我国广东、云南、海南等地为高发区,近年病例数呈上升趋势。

· 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是高危人群,但青壮年同样可能“中招”。

传播链:蚊子是“罪魁祸首”

1. 传染源:登革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初期(1-3天)血液中病毒浓度最高,成为蚊子的“毒源”。

2. 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俗称“花脚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是主要传播者。它们白天活动,尤其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最为活跃。

3. 传播过程:蚊子叮咬感染者→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蚊子再叮咬他人时传播病毒。

生死72小时:识别疾病进展的"红绿灯"信号

典型病程四阶段:

发热期(第1-3天)

突发40℃高热伴"三痛征"(头痛、眼眶痛、骨关节痛)

特征性"醉酒貌":面颈胸部潮红

预警信号:发热第3天白细胞降至

临界期(第4-6天)

体温骤降时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警报体征: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牙龈出血

实验室指标:血小板

恢复期(第7-10天)

特征性瘙痒性充血疹从四肢向躯干蔓延

警惕"假愈期":可能出现迟发型脑炎或心肌炎

重症预警评分系统:

腹痛+呕吐+血小板减少(3项全中预示血浆渗漏风险增加7倍)

血清AST>1000U/L提示肝脏严重受累

超声检测胆囊壁增厚>5mm为休克前兆

感染后的应对:治疗与误区

登革热是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1-2周康复,但重症需及时就医。

治疗原则

1. 对症支持:补液、退热、止痛,维持电解质平衡。

2. 禁用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可能加重出血风险。

3. 重症监护:出现休克或器官衰竭时,需住院输血、使用升压药。

常见误区

误区1:登革热只是“小感冒”。

→ 实际上,重症登革热可能导致死亡,必须引起重视。

误区2:吃退烧药能快速降温。

→ 高热时优先物理降温(冰敷、酒精拭浴),药物需遵医嘱。

科学预防是关键

目前尚无特效药和疫苗,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根本手段。

1. 清除积水

· 翻盆倒罐:每3天清理花盆托盘、水桶等容器。

· 密闭储水:水缸、水箱加盖密封,防止蚊虫产卵。

· 疏通排水:保持下水道畅通,避免积水。

2. 物理防护

· 安装纱窗、纱门,睡觉使用蚊帐。

· 出行穿浅色长袖衣裤(蚊子怕光)。

3. 化学防护

· 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

· 定期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户外活动注意事项

· 避开蚊虫高峰期: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减少外出。

· 远离蚊虫密集区:树荫、草丛、凉亭、水塘等区域需特别注意。

· 随身携带驱蚊工具:电蚊拍、灭蚊灯可有效驱赶蚊虫。

登革热看似“遥远”,实则潜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清除一个花盆的积水,到使用驱蚊剂、避免蚊虫叮咬,每一个行动都是对健康的守护。

来源:快乐的小大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