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解压捏捏乐市场的零售额高达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预计到2027年,这一市场规模将攀升至12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5.3%。然而,尽管产品热度不减,国内捏捏市场却面临品牌知名度不足的问题,多数商家仍处于小规模经营和手工作坊
解压玩具市场近年来涌现出一匹黑马——“捏捏”,这款手感柔软、可随意挤压变形的玩具迅速走红,成为年轻人手中的新宠。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解压捏捏乐市场的零售额高达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预计到2027年,这一市场规模将攀升至12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5.3%。然而,尽管产品热度不减,国内捏捏市场却面临品牌知名度不足的问题,多数商家仍处于小规模经营和手工作坊式生产的阶段。
线上渠道是捏捏玩具的主要销售阵地,而线下渠道虽然也有引入,但受限于潮流集合店、杂货店、文具店等场所,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不过,这一局面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近期,减压潮玩品牌MOLYNK在北京西单更新场THE NEW举办了首场快闪活动,标志着国内捏捏市场首个品牌形象正式亮相主流商圈。
MOLYNK品牌于2024年11月注册成立,依托全球领先的慢回弹供应链资源,以D2C模式直面消费者。品牌计划在今年暑期于上海南京路名创优品MINISO LAND所在商场的四层开设首家门店,并同步启动海外布局。
“捏捏”作为泛潮玩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品类,虽然规模不大,但核心消费圈层的购买力不容小觑。预售活动动辄上百万的销售额,原价105元的捏捏被炒至3800元高价,重度用户年花费更是高达万元。情绪价值、颜值和收集属性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捏捏”的快速增长。
从产品材质到形态,捏捏玩具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变化。早期以果冻蜡和纳米胶为主,后来逐渐扩展到软胶、硅胶、水晶泥、奶油胶、史莱姆等多种材质。产品款式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动物、食品、梦幻装饰等多种风格应有尽有,手感更是多样化,包括水感、泥感、水泥感等。由于手工制作且无法量产,部分爆款供不应求,在二手市场被高价炒作。
社交媒体的推广为捏捏玩具带来了大量年轻客群,形成了“捏圈”和“慢圈”等核心消费圈层。在小红书上,“捏捏”和“捏捏乐”两个话题标签的浏览量合计达到百亿级。随着热度向线下延伸,2024年捏捏成为线下零售品牌重点布局的品类之一,酷乐潮玩、九木杂物社、KKV、三福、the green party等品牌均有所涉足。
然而,捏捏市场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入局门槛较低,大量个人商家和小作坊涌入市场,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尽管IP授权类慢回弹显著增多,但难以形成品牌附加值。市场缺乏有效的品牌打造和破圈手段,使得“产品热,但品牌热不起来”。
MOLYNK品牌通过快闪活动观察到,捏捏的消费客群远比想象中广泛,包括小朋友、年轻学生、家长、上班族以及男性消费者等。品牌因此调整了营销策略,鼓励消费者上手体验、提升陈列内容、淡化稀缺性营销,并注重服务提升,旨在重建消费者与品牌的连接。
MOLYNK品牌副总裁Bruce认为,捏捏是通过综合感官体验为消费者传递快乐感受,实现情绪上的解压,而非简单的“破坏性”揉捏挤压。品牌致力于培养用户以乐观、温暖的态度看待世界和他人。
目前,MOLYNK已合作了多个知名IP,并孵化了多个原创IP设计。然而,70%以上的销售贡献来自非授权IP产品,如面包烘焙系列等无IP属性的商品备受关注。对于核心消费群体而言,捏捏的优势在于产品设计而非IP吸引。
MOLYNK品牌通过开发“超软技术”升级产品触感,推出“捏捏毛绒挂件”等新产品,与时下流行趋势相融合。品牌定位于“以情绪疗愈为核心的全球化潮流品牌”,通过独家技术和产品原创能力强化艺术化设计和情感消费体验。
回顾日本慢回弹品牌iBloom的发展历程,其成功不仅在于专注产品创造,更在于积极与年轻潮流文化融合。iBloom通过精准群体聚焦、贴合时代场景和流行文化的产品研发,实现了从小众品类到潮流属性的跨越。这一成功经验为国内捏捏市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随着国内捏捏C端市场的爆发,中国商家也开始迈向品牌化之路。MOLYNK作为其中的佼佼者,通过快闪活动试水线下渠道布局,并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新一线城市开展更多快闪活动。品牌着力于线下门店拓展,并规划了海内外发展计划。
尽管捏捏玩具在潮玩范畴内客单价较低,产品体系成熟度仍有待提升,市场认知仍在普及推广阶段,但品牌化已从渠道变革开始。市场期待一个破圈时刻的到来,让更多人感受到捏捏玩具带来的乐趣和情绪价值。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