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5·15国际家庭日,以“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为主题的广西最美家风展示活动日前在南宁举办。此次活动紧扣家风主题,集中展示了广西千馆万员讲家风、家规家训亮家风、家书家信传家风、科学家教育家风、家庭助廉正家风、移风易俗树家风“六风”宣传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引
今天是5·15国际家庭日,以“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为主题的广西最美家风展示活动日前在南宁举办。此次活动紧扣家风主题,集中展示了广西千馆万员讲家风、家规家训亮家风、家书家信传家风、科学家教育家风、家庭助廉正家风、移风易俗树家风“六风”宣传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引导广大家庭践行文明家风。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3个广西“最美家风”故事。
千馆万员讲家风之:蔡柠伉俪:续写文明传承的浪漫情书
广西千馆万员讲家风宣讲大赛第一名蔡柠讲述她的故事。
在广西千馆万员讲家风宣讲大赛的决赛现场,来自北海市博物馆的蔡柠深情讲述与爱人的故事,一举摘得桂冠。这对文博伉俪,以传承为笔、以热爱为墨,在岁月里续写着属于文博人文明传承的浪漫情书。
敦煌守护者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在大漠坚守61年的事迹,深深触动了蔡柠夫妇。前辈携手为敦煌文化保护立下不朽功勋,这份坚守与相互扶持,成了蔡柠夫妇前行的灯塔。
作为北海市博物馆的讲解员,蔡柠的舞台在展厅,她要将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动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而丈夫则在办公室里,以专业与细致,保障博物馆的正常运转。二人因文博事业结缘,对历史文化的共同热爱,让他们相知相守。
他们的浪漫,藏在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丈夫会悄悄记录下蔡柠每一场讲解的精彩瞬间,将照片精心收藏;蔡柠出差时,也总会留意各类文博书籍,归来与丈夫分享知识的喜悦。
工作中,他们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闲暇时,丈夫会帮蔡柠梳理讲解要点,准备详实资料;加班的深夜,蔡柠会为丈夫留好饭菜,点亮归家的灯。当观众在展板前驻足,细细翻阅展览手册时,背后是丈夫无数次精心修改的排版设计;当观众沉浸在蔡柠的精彩讲解中时,其中饱含着她无数次的背诵与练习。
如今,他们还肩负起培养新一代文博人的重任。蔡柠耐心地教年轻讲解员如何与观众交流,传授讲解技巧;丈夫也毫无保留地分享处理事务的经验,帮助新人快速成长。他们期盼着,新一代能早日接过守护文化遗产的接力棒,让这份热爱与使命薪火相传。
“前辈们用坚守点燃火种,我们要用热爱添续灯油。”蔡柠坚定地表示。在这对伉俪心中,文博人的家风,就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平凡的坚守中,让古老文明永远有人讲述、有人记录,让那封以文明写就的情书,永远续写传承下去。
家书家信传家风之:张骏驰家庭:家书里的成长密码
张骏驰家庭合影。
历史长河中,那些被珍藏的家书,刻录着家乡的变迁、家族的根脉、家训的重量。在柳州市,张骏驰家庭用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书写着“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家风传奇,镌刻出独属于这个家庭的成长密码。
这个家庭曾历经风雨:儿子张首登呱呱坠地时,新生儿评分仅1分,在生死线上挣扎;中年的张骏驰被帕金森症缠上,行动受限;妻子曾湘宜也被乳腺癌困扰。但苦难没有击垮他们,反而让这个家庭的精神愈发坚韧。
“我就是村口那棵歪脖子树,活得最顽强!”曾湘宜总是笑着调侃自己。张骏驰则自诩“半少年”,即使行动受限,仍坚持在讲台上发光发热。作为自治区干部培训师资库首批教师、广西社科普及专家,张骏驰累计完成两千多场宣讲,发表两百多篇理论文章,用知识的力量照亮他人。在护理岗位上,曾湘宜以专业与爱心,成为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被同事亲切地称为"好大姐"。
夫妻俩坚持严格又和顺的家教。他们要求孩子做到“五有”:有追求、有精神、有品位、有本事、有身体本钱。在这样的家风浸润下,儿子张首登从人生起点的艰难,一路逆袭,以理科703分考入北大,后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
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当儿子远在他乡求学,一封封家书便成了情感的纽带。孩子在北大读研究生,在火车站为孩子送行,父母就给孩子写了一封家书,要求孩子:“胸怀天下、志存高远”,“自信不自负,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饱含期待的文字,成为家庭传承的精神密码。
帕金森病痛缠身的张骏驰,近年来坚持将家庭故事与教育心得,写成《王侯“大象”宁有种乎》一书,用79个真实故事传递教育真谛。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真实的生活场景:面对作文分数复议,他选择沉默守护教育公平;面对孩子成长,他既严格要求又充分放手。这些细节,正是家风传承最鲜活的注脚。
张首登留学期间,应邀赴美、德、英、日等发达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到过20个国家,但从未提过要在国外发展。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后,拥有十年党龄的张首登未等学校发放文凭即飞回了祖国怀抱,为祖国人民工作。在孩子身上,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家国情怀,又具备了现代青年的世界眼光、独立人格,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初心使命。这一家人用行动证明:家书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证明了平凡家庭用爱与智慧,同样能培育出耀眼光芒,让好家风代代相传。
家规家训亮家风之:灵湖村:家规家训点亮文明乡风
传唱移风易俗山歌。
青石板路蜿蜒,雕花木门轻启,在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灵湖村,四百年来,张氏家族“读书明理,修身养性,薄财重义,为国为民”的十六字家训,不仅镌刻在祠堂梁柱,更融入村规民约,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乡风。
“凡本村子弟,不分男女,须完成基础教育;考上高中者,村集体奖励500元,大学生奖励2000元。”张氏家族代表韦姣姣介绍着他们的村规民约。她说,每年除夕夜,祠堂前总要热闹好一阵:优秀学生接过奖金笑逐颜开,新大学生的名字被郑重刻上“英才榜”,德高望重的老者则围坐讲述家训故事。
“自2017年设立‘育苗’基金以来,我们已累计奖励385人次,发放奖金30万元,50余名学子在资助下走进大学校园。”村支书张朝忠感慨道,“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就知道这钱花得值!”
除了兴学重教,灵湖村的文明乡风还体现在移风易俗的点滴实践中。针对白事操办中人员过多、开支繁重的问题,村民张寿喜提议:“统一买辆车拉灵柩上山,既能省力又省钱!”如今,村红白理事会牵头购置的三轮车成了公共灵柩车,让每场丧事节省2000多元开支。“现在办事轻松多了!”村民们拍手称赞。
文化祠堂。受访者供图
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村民自发筹款建立以“家教家风家训”教育为主题的文化祠堂,在此基础上打造家长学校。教师、志愿者组成宣讲队,定期在此开展敬茶、共读、手工等活动,祠堂内挂着的村内名人先贤故事、家风家训,也成了村民们的“精神食谱”。
“婚事要新办,幸福常相伴;丧事要简办,薄葬莫铺张……”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舞台上,宣传员韦姣姣带领山歌队,用壮话唱起自编的移风易俗山歌。近年来,9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在这里开展,惠及3万余人次。如今的灵湖村,大操大办的宴席少了、村民文体娱乐活动多了,孝老爱亲的故事不时上演,邻里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群众的乡风文明素质越来越显著,文明之花在灵湖村绽放得更加绚烂。该村也先后获得中国楹联文化村、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第二批自治区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等荣誉。
来源:广西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