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周作人:茶味人生细细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6:47 2

摘要:鲁迅嗜烟。烟,火旁,味呛、辣。鲁迅的烟瘾非常大,每天要抽三五十根,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前,几乎烟不离手。他对烟并不挑剔,什么牌子都行,但一般抽的是彩凤牌香烟,因为价廉。鲁迅是文化斗士,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其文辛辣,呛人,恰如烟。

潮新闻客户端 叶抒

一、周氏三兄弟:烟茶酒

聊现代文学,周氏三兄弟怎么也绕不过去。三人,三种性格,各有所好,结局各不相同。

鲁迅嗜烟。烟,火旁,味呛、辣。鲁迅的烟瘾非常大,每天要抽三五十根,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前,几乎烟不离手。他对烟并不挑剔,什么牌子都行,但一般抽的是彩凤牌香烟,因为价廉。鲁迅是文化斗士,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其文辛辣,呛人,恰如烟。

周作人好茶。茶,艹旁,味清淡,略带苦涩。周作人的散文/小品文如绿茶,带着淡淡的清香,细品起来又略含苦涩,恰如人生。

周建人喜酒。酒,水旁,香,微甜,醉人。周海婴《鲁迅与我70年》云:“终于有天,她(信子)先用酒灌醉了建人叔叔,再把芳子推入他的房间,造成既成事实。”因为酒,周建人被迫娶了信子的妹妹芳子,与二哥周作人成了连襟。表面看,周氏三兄弟的个性数周建人最“弱”,但他外柔内刚,如绍兴黄酒,有水的形态,也有火的性格。

周氏三兄弟。

周作人对茶非常钟情,他认为喝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欣赏茶的颜色、香气和味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对茶的种类和品鉴方法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绿茶或乌龙茶适合长期食用素食的人,因为这些茶叶清新淡雅,能够适应他们的体质和口味;而黑茶和普洱茶则更适合长期食用肉类的人,因为它们具有较强的消脂解腻功能,有助于消化。

周作人对茶道也有颇深的理解。他认为茶道的本质在于“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即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享受片刻的优游。他强调茶道的精神层面体验,认为真正的茶道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讲究,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

他偏爱绿茶,以绿茶为正宗。绿茶被誉为“国饮”。茶叶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茶叶具有药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

周作人写过多篇有关茶的文章。其中《吃茶》,是他诸多有关“茶”文字中的名篇。他说:

一直从小就吃本地出产本地制造的茶叶,名字叫作本山,叶片搓成一团,不像龙井的平直,价钱很是便宜,大概好的不过一百六十文一斤吧。近年在北京这种茶叶又出现了,美其名曰平水珠茶,后来在这里又买不到,——结果仍旧是买龙井,所能买到的也是普通的种类,若是旗枪雀舌之类却是没有见过,碰运气可以在市上买到碧螺春,不过那是很难得遇见的。从前曾有一个江西的朋友,送给我好些六安的茶,又在南京一个安徽的朋友那里吃到太平猴魁,都觉得很好,但是以后不可再得了。

还提到吃茶时品尝的茶干:“昌安门外有一处地方名三脚桥,其地有豆腐店曰周德和者,制茶干最有名。寻常的豆腐干方约寸半,厚三分,值钱二文……周德和的价值相同,小而且薄,几及一半,黝黑坚实,如紫檀片。”绍兴特色食物,让周作人魂牵梦萦:“主要是食品里的笋,其次是煮熟的四角大菱,果子里的杨梅。”

三、“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出生前夜,周家堂房二叔在外面晃悠,看到一个白须老人,后半夜周作人便出生了。乡人都说他是老和尚转世,将来深谙人情世故,性子顽固会有出息。周作人也自称是“和尚”。

周作人8岁入三味书屋读书,常与大哥一起入百草园玩耍,除了课本,“也看闲书,描画儿,抄书”,生活有趣而幸福。

三味书屋。

1893年,祖父为帮屡考不中的父亲考中举人,不惜行贿考官,事败后被判斩监候,那年周作人9岁。三年后父亲病逝,家道更是一落千丈。

周作人16岁进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改海军军官学校)。其时正逢“废八股、改试策论,士人必读新书、吸取新知”的新潮。受此影响,他根据《诗经·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句,将自己原来的名字周櫆寿改为周作人,号朴士。“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孔颖达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

周作人从此走上“变旧造新”之路。

1906年,鲁迅新婚几天后,便带着周作人去日本留学。在异国他乡,鲁迅对弟弟管得很严,周作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强,鲁迅请了一个日本女佣羽太信子照顾弟弟的饮食起居。三年后,周作人娶羽太信子为妻,是年,兄弟两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辛亥革命那年,周作人带着羽太信子回中国,先在浙江教育司任督学,后来又做了几年中学教员。

1917年3月7日,鲁迅给周作人寄了60元赴京旅费,周作人从绍兴进入北京。鲁迅向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弟弟,周作人开始在北大讲授语言学和美学。

此后,周作人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一直追寻“变旧造新”之路。新文化运动中,他是《新青年》的重要作者,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该刊主编和主要撰稿人,还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同时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周作人的《贞操论》。《狂人日记》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那句“救救孩子”直戳人心。周作人的《贞操论》也有一句戳人心的话“救救妇女”!中国的孩子与妇女都急需拯救。这两篇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度时期,兄弟两成了文坛的双星。

周氏双星。

“五四”前后,周作人非常活跃,与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胡适五位北大教员兼国语会会员,在会上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这一议案于1919年4月被大会通过并颁行全国。

也是在1919年,鲁迅卖掉绍兴祖宅,买下北京八道湾11号一所三进四合院,与母亲弟弟们一起搬进新家。

2019年时的八道湾11号。

在八道湾的老宅内,兄弟两不停耕耘,鲁迅写出《阿Q正传》,还有《呐喊》和《彷徨》中的部分作品。周作人在此住了40多年,大部分的文章都在这里流出,其中散文/小品文就有:《碰伤》《天足》《小孩的委屈》《国粹与欧化》《贵族的与平民的》《夏夜梦》《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北京的茶食》《乌篷船》……

八道湾11号成了北京文化沙龙中心,朱希祖、沈尹默、钱稻孙、刘半农、马幼渔、陈百年是首批走进八道湾的名流。1920年4月7日,为了探讨“新村”建设,27岁的毛泽东来到这里,拜访“新村”运动的倡导者周作人。这天,鲁迅恰好不在家,毛泽东和他终生推崇的文化旗手亦没能谋面(《周作人日记》)。

周作人,摄于八道湾11号院中

周作人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胡适等撰文起而应和,彻底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他还从英国随笔、日本俳文、明末“公安派”小品中汲取养料,形成了独特的、成熟的艺术风格。“美文”作为散文的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得以确立。

在文学创作方面,周作人认为:文学风格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为名士清淡,笔触清丽或奔放,其二,为老吏断狱,笔触辛辣,目光犀利。有人将周作人归于前一种,鲁迅归于后一种。

周作人的文字,清新淡雅,如话家常,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对中国现代散文有承上启下之功——上承苏轼、李渔、袁枚等小品文,下泽俞平伯、废名、梁实秋、冰心、朱自清、沈从文、钱钟书、舒芜和张中行、余光中、汪曾祺等。

四、喝茶是一门艺术

周作人的散文/小品文不算“美”,甚至有些“拙”,味“淡”,倒不假,淡中带一丝清香,犹如绿茶。

茶的学问很深,“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茶人都懂这个道理。唐·陆羽《茶经》“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陈眉公《试茶》“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认为茶与水的优劣甚为密切。

水和器,是品茶的媒介和载体,颇多讲究。老北京大家贵族,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皆重盖碗茶。此种茶杯一式三件,下托,中碗,上盖。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宇宙。

茶,与烟酒不同,尤其是绿茶,其特点是淡雅平和,细品起来,有一股清香。周作人的文以“淡”著称,淡得像没有文笔一样。如《故乡的野菜》:“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这样“淡”的语言,仿佛出自农村老太太之口。“姊姊嫁在后门头”的事太平常了,今天,我们村还有六七对呢。“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紫云英,我老家临海称“草”,年小时,我们常采来炒了吃,有时用来炒年糕,但不能多吃。记得有一年,生产队的牛因吃得太多,“草鼓”了,最后被活活胀死。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的“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趣”。如《苍蝇》:

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它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又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肠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

苍蝇,人见人厌。但周作人的《苍蝇》,却让人觉得活泼有趣,甚至可爱:

据说苍蝇本来是一个处女,名叫默亚(Muia),很是美丽,不过太喜欢说话。她也爱那月神的情人恩迭米盎(Endymion),当他睡着的时候,她总还是和他讲话或唱歌,使他不能安息,因此月神发怒,把她变成苍蝇。以后她还是纪念着恩迭米盎,不肯叫人家安睡,尤其是喜欢搅扰年轻的人。

苍蝇竟成了美丽而专情的姑娘,年轻的男子被苍蝇叮上时,还会感到厌恶吗?

周作人的小品文除了“淡中有趣”,还略带“苦涩”。“苦”,是茶的本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茶,苦荼也。”人曰:“不苦不涩不为茶”。看周作人的《苦雨》:

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北京向来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雨亦欠周密。除了真正富翁以外,很少用实垛砖墙,大抵只用泥墙抹灰敷衍了事。近来天气转变,南方酷寒而北方淫雨,因此两方面的建筑上都露出缺陷。一星期前的雨把后园的西墙淋坍,第二天就有“梁上君子”来摸索北房的铁丝窗,从次日起赶紧邀了七八位匠人,费两天工夫,从头改筑,已经成功十分八九,总算可以高枕而卧,前夜的雨却又将门口的南墙冲倒二三丈之惜。

周作人的小品文,取材十分广泛,海阔天空,上下古今,旁征博引,内容极为丰富,“无意不可入,无辜不可言”,大至社会人生,小至日常琐事。周作人的散文/小品文众体兼备,对各种各样的散文体式都做过尝试。政论、随感、游记、速写、书信、序跋等,都进行过探索并获得广泛的成功。这一点,在同时期的作家中是不多见的。

《知堂序跋》,岳麓书社,2016年4月版。

他的散文/小品文将口语、闻言、欧化语、方言等注重成分加以杂糅调和,形成一种“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的语言风格。文字自然平淡,简洁流畅,徐舒自在,从容不迫,信笔而写,却无雕琢斧凿之痕,意味隽永,丰腴有趣。

郁达夫说:“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看,却觉得他的漫淡,句句有份量。”

胡适晚年对周作人的文章评价极高,认为“到现在还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东西了”。

曹聚仁在《文坛五十年》里高度赞美周作人是“小品文的第一好手”,还说:“我们也承认周作人在文学上的成就之大,不在鲁迅之下;而其对文学理解之深,还在鲁迅之上。”

罗孚时香港《大公报》下属《新晚报》总编,自中学时便对周氏兄弟“双崇拜”:“(我)既爱读鲁迅的文章,也爱读知堂文章,不仅爱读,还暗中在学……”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问鲁迅,“谁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鲁迅答“周作人!”

郑振铎说:“没有了他们(鲁迅和周作人),新文学史上便要黯然失光。”

五、且到寒斋吃苦茶

1934年1月16日,周作人过50寿辰,他写了两首自寿诗,一首出世,一首入世: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

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

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著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生涯洞里蛇。

徒羡低头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谈狐说鬼寻常事,只欠工夫吃讲茶。

至“知天命”,周作人“变旧造新”之路走了34年,新文化运动时期冲锋陷阵的战士,如今,为“出家”还是“在家”纠结不定。其实这种矛盾不仅是周作人,也可以说是当时文化界的普遍现象。当然有赞同的,也有不赞同的。

从众多的和诗之中,可看出不同的观点:

刘半农“算罢音程昏若豕”,沈尹默“懒去降龙兼伏虎”,林语堂“只恋什刹海中蟹”,沈兼士“荼苦由来即苦茶”:赞同者;

蔡元培“何分袍子与袈裟,天下原来是一家”:劝慰者;

钱玄同“腐心桐选诛邪鬼,切齿纲伦打毒蛇”,胡适“先生在家像出家,虽然弗着啥袈裟”“人间专打鬼,臂上爱蟠蛇”:批评者。

以上属温和派。

当然也有激烈者,4月13日,廖沫沙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人间何世?》的文章并附和诗一首:“先生何事爱僧家,把笔提诗韵押裟。不赶热场孤似鹤,自甘凉血懒如蛇。选将笑话供人笑,怕惹麻烦爱肉麻。误尽苍生欲谁责?清谈娓娓一杯茶。”语言虽然诙谐,但批评的成分更烈。胡风发表题为《过去的幽灵》批评周作人,说当年为诗的解放而斗争的《小河》的作者,现在竟然在这里“谈狐说鬼”。

《小河》是周作人1919年创作的一首新诗。说小河被土堰拦住不能畅流,隐喻违逆自然规律必将引起悲剧的发生,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法则,才能和谐完美的道理。借此描画了一个追求人格独立、个性完整的知识分子个性被压抑时的苦恼与烦忧。该诗语言平实,清新自然,在叙述中表现出隽永的诗情。

《过去的幽灵》则是爱罗先珂创作的童话,译者是周作人。该书1924年由上海民智书局作为“新中国丛书”出版。通过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的眼光,反观人类社会,揭示了人类甘做奴隶,也不愿寻求自由的现象。

廖沫沙与胡风的批评不无道理,但语言明显带有火药味。更有不乏恶语攻击者。

“五十自寿诗”风波持续了三个多月,周作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一概不予理睬。

但鲁迅摒不住了,尽管与弟弟“失和”十多年,当周作人受到攻击时,他毅然挺身而出。鲁迅在1934年4月30日《致曹聚仁书》中谈了自己对和诗风波的看法:

周作人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此种微词,已为今之青年所不憭,群公相和,则多近于肉麻,于是火上添油,遽成众矢之的,而不做此等攻击文字,此外近日亦无可言。此亦“古已有之”,文人美女,必负亡国之责,近似亦有人觉国之将亡,已有卸责于清流或舆论矣。

如果说清茶是生活美学,那么苦茶则是人生哲学了。茶之苦,能让人冷静思考,周作人因此将自己的书房命名“苦茶斋”。

他在《关于苦茶》中说:

一位友人因为记起吃苦茶的那句话,顺便买了一包特种的茶叶拿来送我。这是我很熟的一个朋友,我感谢他的好意,可是这茶实在太苦,我终于没有能够多吃。……《本草拾遗》卷六云:“角刺茶,出徽州。土人二三月采茶时兼采十大功劳叶,俗名老鼠刺,叶曰苦丁,和匀同炒,焙成茶,货与尼庵,转售富家妇女,云妇人服之终身不孕,为断产第一妙药也。”

周作人的人生就是一杯苦茶。

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撤离北平,他受北大校长蒋梦麟委托看守校产,成为四名“留平教授”之一(另外3位教授是孟森、马裕藻、冯祖荀),最后沦为“文化汉奸”。

北大校长蒋梦麟后来在回忆录(《西潮》和《新潮》)里谈到:

抗战的时候,他留在北平,我曾示意他说,你不要走,于是,他果然没有走,后来因他在抗战时期曾和日本人在文化上合作被捉起来关在南京。我常派人去看他,并常送给他一些需用的东西和钱。记得有一次,他托朋友带了封信出来,说法庭要我的证据。他对法庭说,他留在北平并不是想做汉奸,是校长托他在那里照顾学校的。法庭问我有没有这件事,我曾回信证明确有其事。结果如何,因后来我离开南京时很仓促,没有想到他,所以我也没有去打听。

周作人不仅散文/小品文优秀,其他方面都很优秀。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的论文《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儿童文学》等文章、观点,在当时产生了具大的影响。

他翻译了大量的古希腊文学,有《财神》《希腊神话》《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作翻译)等。他说:

余今年已整八十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身后治事之指针尔。吾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人死声消迹灭最是理想。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唯暮年所译《希腊对话》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

周作人晚年,应曹聚仁之约,从1960年12月起为香港《新晚报》撰写回忆录《药堂谈往》,1962年11月完稿后更名为《知堂回想录》。1974年4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1995年初,在周作人之子周丰一及其家人的支持下,敦煌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此书的大陆版,定名为《苦茶——周作人回想录》。 内有如下文字:

时光如流水,平常五十年一百年倏忽的流过去,真是如同朝暮一般,而人事和环境依然如故,所以在过去的时候谈谈往事,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可是现在却迥不相同了。社会情形改变得太多了,有些一二十年前的事情,说起来简直如同隔世,所谓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我想这就因为中间缺少连络的缘故。老年人讲故事多偏于过去,又兼讲话唠叨,有些地方又生怕年青的人不懂,更要多说几句,因此不免近于烦琐,近代有教养的青年恐不满意,特在此说明,特别要请原谅为幸。

周作人的文字洗尽铅华,简如口语,仅起到真实记录历史作用,他说“文章达意则可”。

从周作人的茶味人生,忽然想到唐·从谂禅师,不禁一笑。

吃茶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