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越“越女争峰”金奖获得者,竟然一个梅花都没有,到底是为什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0 19:19 2

摘要:尤其是编者最为喜欢的80后”“越女争峰”金奖演员杨婷娜、盛舒扬、樊婷婷、王清、王柔桑等,基本都已经超过或者接近评选梅花的年龄门槛了,可是却一位都没有“摘梅”,而且从这几位艺术家的影响力来看,近几年想要实现梅花奖的突破,难度还是很大的。

上海越剧院向来人才济济,但遗憾的是,编者发现上越最近这几年在“梅花奖评选方面表现不佳,与其艺术地位不太匹配。

尤其是编者最为喜欢的80后”“越女争峰”金奖演员杨婷娜、盛舒扬、樊婷婷、王清、王柔桑等,基本都已经超过或者接近评选梅花的年龄门槛了,可是却一位都没有“摘梅”,而且从这几位艺术家的影响力来看,近几年想要实现梅花奖的突破,难度还是很大的。

平心而论,上述演员的艺术水准并不逊色于其他剧团的梅奖得主,但却无缘这个奖项呢?我觉得除了演员自身水平,梅花奖评选标准和上越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或许更值得探讨反思。

梅花奖的评选标准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创新导向,从第32届终评入围名单来看,越剧整体缺席,这与评选机制对剧目创新性、题材多元性的要求密切相关。

例如,本届获奖剧目强调“坚守戏剧本体与中华美学精神”,鼓励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而上海越剧院的一大特色就是坚持传承,作品多以经典复排为主,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作品虽艺术精湛,但缺乏突破性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此外,梅花奖注重演员的个人突破与流派创新,而上越演员整体强在传统戏表演,在跨界融合、现代题材当面尝试较少,难以满足评委对“艺术生命力”的期待。

当然,上越近年来也推出了《洞君娶妻》《微神/Vision》等小剧场创新剧目,但这些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且多以实验性为主,未形成全国性影响力。相比之下,杭州越剧院的《班昭》、福建芳华越剧院的《唐琬》等剧目,因题材独特、制作精良,显然更加符合梅花奖评委的口味。

作为越剧界的“国家队”,上海越剧院汇聚了越剧13大流派中的12个流派传承人,人才密度堪称全国之最。

这种“群英荟萃”的局面虽显示出剧团的底蕴和雄厚海里,却也导致资源分配的内卷化,明眼人都能看出有论资排辈的情况,很多时候,演员能否得到机会,并不取决于你的艺术能力,而是看“资格”够不够老。

举个例子,在70周年院庆系列演出中,章瑞虹、方亚芬等中生代仍占据《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核心剧目的主演位置,而青年演员只能承担配角或折子戏演出,这种“论资排辈”的机制使得杨婷娜、王柔桑等第三代缺乏独立挑大梁的机会,难以积累足够的代表作参评梅花奖。

如上所述,上越拥有13格个流派中的12个流派传人,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是上越之幸,但在竞争中,一些人多势众的流派可能会占据更多的资源,一些“边缘化”流派的传人,哪怕你水平再高,想冒头也很难吧。

有心的观众可以回忆张宇峰当年陆派唱得那么好,为何还要改拜徐玉兰为师,背后原因,难得不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明明已经用实力征服了观众,结果还需要靠“改换门庭”获得发展机会,想想也是一种悲哀,而且丧失了一个完全有机会夺梅的好苗子。

此外,上越在流派传承中还有一个问题对年轻演员有不利影响,那就是强调传承的“原汁原味”,这会导致青年演员陷入“复刻经典”的窠臼。就拿杨婷娜来说,其徐派唱腔虽深得真传,但缺乏对流派的个性化发展,在评委眼中,估计也就钱惠丽的影子,没有个性化标签。

相比之下,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传承路子就要“野”一些,她们的唱法或许不被老戏迷认可,但梅奖评委怎么看才是关键。

这几位越女争锋金奖演员没有一个人摘得梅花,只是暴露了上越在年轻演员培养上各种问题的冰山一角。

年轻演员才是艺术的未来,想要扭转年轻人不出彩的局面,编者觉得需要系统性的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可以建立青年创作扶持计划,鼓励演员参与现代戏、跨界融合剧目的创作,推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在资源分配改革上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演出机制,为青年演员提供独立担纲大戏的机会,在经典剧目中可设置AB角,让年轻演员有机会演大戏。

其次,流派传承上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徐鼓励演员在保持流派精髓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个性化创新,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下浙江的剧团。

最后,就要真针对年轻演员进行专门的宣传。中生代演员们的名气已经够大了,而且差不多都要退休了,要减少这些人的曝光度,而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综艺节目等方式提升青年演员的认知度,为他们奠定好的市场基础。

最后,编者想说的是,梅花奖的评选既是演员个人艺术实力的较量,也是院团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上海越剧院拥有丰裕的人才储备和深厚的艺术积淀,若能打破内部机制的桎梏,激发创新活力,相信青年演员们的“梅花”绽放之日,会来得更早。

来源:职场扒一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