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嵩明药灵山多个角度看都像斗笠,彝语斗笠称KOLO,药灵山故得名昆仑山。
我之前的文章已经介绍过,《山海经》记载的昆仑丘为云南嵩明的药灵山:
1)昆仑来自于彝语KOLO,KOLO是斗笠的意思
昆仑山就是斗笠山
嵩明药灵山多个角度看都像斗笠,彝语斗笠称KOLO,药灵山故得名昆仑山。
2)寿麻来自于彝语叟麻,指草药升麻
叟麻即升麻
药灵山的升麻草药,周代已经名扬天下。
草药升麻
药灵山周边的嵩明与寻甸古称升麻川,唐代叫升麻县。彝语叫叟麻举垓(耿杰)。中原人记为寿麻国。
3)周穆王拜访的西王母叫做昆明奢楚(苦姆舍楚)
西王母昆明奢楚
昆明奢楚是大西南西周时各大部落首领共同的祖母,她的长子窦仇诃(密赤叩)是西南夷最著名的天君。她的小儿子窦米能(度姆尼)是六祖之祖,窦米能的十八代孙为人皇笃慕,笃慕的六个儿子是彝族六祖。
笃慕
4)河出昆仑
《禹本记》记载:昆仑山在一条大河的源头,汉武帝认为这条大河是黄河。让张骞去找,张骞找不到,汉武帝自己把黄河上游的一座山命名为昆仑山。
实际上,昆仑山在云南牛栏江的源头。
药灵山在牛栏江源头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山海经》这段记载说:昆仑丘的东北方,有八个大台,分别是喾、尧、丹朱、舜的,每人两个台,共八个。方形的。
上古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丹朱:尧的长子。相传,因为丹朱不肖,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帝尧逝后,舜将帝位让于丹朱,并为尧守孝三年。三年后,丹朱为政不善,还位于舜。
既然昆仑丘是嵩明药灵山,那么,药灵山的东北侧有没有八个大台?
药灵山的东北为曲靖。咱们去曲靖看看。
曲靖在药灵山东北
曲靖真的有八个大台。
据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南宁县志》载:“八塔,在城东北二十五里五台山下。相传为蜀汉武侯所建,镇地脉者。”
南宁本为曲靖的古称,后来广西老表借走,作为省会名称用。用得挺好,不还了。
曲靖自古有八个大土堆
江西卫视著名电视节目“经典传奇”报道:
云南曲靖有个小村庄,有八个像四川三星堆一样的大土堆。自古有之,谁也不知道从什么年代开始有的。
民间称为八塔台。
八塔台
1977年秋,董家村农民在八塔台烧砖瓦取土时发现青铜器数十件,曲靖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局、曲靖县文化馆得知后,及时上报云南省博物馆。
同年11月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一号堆进行清理,清理面积约76平方米,发现5座青铜时代墓葬。
1978年12月至1982年12月,文物工作队对二号堆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
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曲靖市文物管理所、曲靖市博物馆、曲靖市麒麟区文物管理所对八塔台墓地二号堆进行第7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90平方米,发掘平均深度近5米,共清理青铜时代墓葬343座,出土各类随葬品485件(套)。同时清理墓祭活动面及其他活动面38处,揭露并清理墓地南部区域大型护坡遗迹1处。
八塔台墓葬群
八塔台墓群由8个彼此相连而又相对独立的椭圆形封土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考古发掘中土墩上部清理出宋、元、明时期的火葬墓304座;
下部清理出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竖穴土坑墓和封土堆墓348座。
其中二号堆是一个从生土面上自下而上人为堆积而成的大型土墩。土墩东西长52.2米、南北宽28.2米、高11.8米,总面积约1472平方米。
火葬墓一般是黑彝的墓葬。(白彝土葬、黑彝火葬)
咸丰二年(1852年)《南宁县志》亦云:“八塔,在城东。《府志》汉诸葛武侯建,以镇地脉。”
八塔台在曲靖城东
根据考古发现,这八个大土堆并非是地方志记载的诸葛亮镇地脉的物品。因为它们的年代远远早于诸葛亮。
这八个大土堆最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山海经》一般认为是战国时的书籍。
也就是说,写《山海经》这本书的时候,曲靖的八塔台已经存在。11.8米高的人工堆积物,已经是2000多年后保留的高度,在古代,这八个大土堆应该还更高。
历代村民取土,八大大台逐渐变形、逐渐变矮。
喾、尧、丹朱、舜都是五帝时代的人物,拜祭他们的方台为什么出现在远离中原的云贵高原?我也很想知道答案。
《山海经》没有骗人,昆仑丘的东北侧真有八个大台。
中原人把昆仑丘定位在青海一带,所以,很多东西都对不上。出问题的不是《山海经》这本书,而是今天人们对《山海经》的解读。
来源:崧山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