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月份,中国音乐家协会公布了年度音乐榜单前20强名单,瞬间引起轩然大波。
文|云起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音乐圈的热闹总带着几分魔幻。
中音协的“听见中国听见你”评选活动中,有20首歌曲上榜。
然而,网友们翻遍名单也没找到刀郎的身影。
这个感动了无数人的音乐人,又一次被主流榜单过滤了。
网友这才发现,陈佩斯当年那番话正是刀郎的真实写照。
在三月份,中国音乐家协会公布了年度音乐榜单前20强名单,瞬间引起轩然大波。
在这份名单中,王一博、谭维维、张杰、李宇春等热门歌手稳居前列。
对于这份榜单,网友的的意见可是两极分化。
其中,王一博的《万物可爱》成为了众矢之的。
网友质疑其传唱度,并且认为其音乐性不足,靠的不过是流量数据与粉丝的大力支持。
相比之下,刀郎拒绝商业包装,坚持独立创作,却在榜单上不见踪迹。
说起来,主流奖项榜单上没有刀郎的名字也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04年,他凭借《2002年的第一场雪》迅速走红。
正版销量高达270万张,盗版更是突破千万张,彩铃下载量也突破数千万。
在那个音乐市场相对传统的年代,这样的成绩堪称奇迹。
可即便如此,在音乐颁奖礼上,他却常被安排在最后排的角落。
有人认为,他的歌曲风格偏“土”,是那种难登大雅之堂的土味情歌。
华语乐坛“半壁江山”之称的汪峰曾直言“刀郎现象是流行音乐悲哀的表现”。
在他看来,刀郎的音乐缺乏所谓的艺术性与深度。
那英更是心直口快,一句 “刀郎的歌是农民工才听的”,将这种偏见赤裸裸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但对于这些外界的这些声音,刀郎从不在意。
他创作这些歌曲的初衷,也并非是为了奖项。
他在新疆戈壁采风时曾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赶路的司机、工地上的工人有个调子解解闷。
事实也证明,他的音乐成功走进了无数普通人的生活。
无论是繁华都市的街头巷尾,还是偏远乡村的集市小店,谁都能随口哼唱几句他的歌。
当然,有反对的声音,自然就有支持的声音。
谭咏麟在听到刀郎的作品之后,就主动联系刀郎,希望对方为自己制作新歌。
他还邀请刀郎去香港发展,两人互相出现在对方的演唱会上。
罗大佑更是在综艺节目中公开表示欣赏刀郎,称他的作品非常有特点,嗓音浑厚有特点。
隐退多年之后,刀郎于2024年携《山歌寥哉》强势回归。
其中,《罗刹海市》更是火爆全网,这首歌以独特的视角、犀利的歌词,引发了广泛地讨论。
有人称其是对当代社会乱象的一种讽刺,也有人认为它缺乏内涵。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展现了底层者的心声,倾诉了生活中的辛酸与挣扎,这恰恰是歌曲存在的重要意义。
很多人都对这首歌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西北旅游宣传片都选用其作为背景音乐。
新专辑发出不久,举办了他的第一场线上音乐会,更是轰动全网。
开播半小时,观看人数破两千万,点赞量总计破6亿,打破了崔健线上演唱会的观看人数纪录。
线上的演唱会极为成功,刀郎就把目光投在了线下。
他在广州举办的演唱会,场内两万人,场外五万人。
粉丝从天南地北赶来,如此盛况,可以说是“人民评审团”的投票现场。
然而,直到去年年底“亚洲流行音乐大奖”中,他还是“查无此人”。
当下的音乐榜单与奖项评选,往往被资本、流量、圈层文化所裹挟。
数据刷量成为“传唱度”的衡量标准,舞台特效盖过词曲内核,艺人曝光度优先于作品深度。
这种评价体系下,刀郎式的野生之声因缺乏商业包装被当作了“异类”。
“我很干净,没拿过奖,多年以后还有人记得我,是后人的悲哀。”
陈佩斯这句话看似实在自嘲,实则是把艺术界的荒诞说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吃面条》,开创了中古小品“无实物表演”的先河。
《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作品,更是成为所有观众心中对春晚的美好记忆。
然而,他在各个奖项之中,却长期处于“失语”状态。
在因为版权维权问题与主流平台决裂之后,他更是成为了所有官方奖项的绝缘体。
而他身上这种艺术成就与奖项荣誉的错位,也同样在刀郎身上上演。
刀郎用沧桑的嗓音,将西域风情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千万销量的唱片神话。
然而,他却因为没有融入主流圈子被排斥。
他在音乐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与底线,拒绝向商业利益与主流审美妥协。
他曾经在采访中说,他从来没有想过得奖。
这些所谓的奖项,或许只是一件让自己看起来更有钱一点的衣服。
在他眼中,这种“身外之物”最是没有意义。
对于外界的争议,他是认为只要是评价,无论好的坏的都会让自己迷失。
因此,他把一切能干扰他创作的因素,全都隔绝在自己的门外。
他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花在音乐创作上,读报纸、不上网、不看电视。
这种“老古董”的做派,在如今的流量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但是,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刀郎和陈佩斯的艺术坚守,让他们如今也有了同样的结局。
陈佩斯的小品至今仍在各大视频平台拥有极高的播放量,成为经典被反复观看。
而刀郎的歌曲,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始终在大街小巷传唱。
他每到一处开演唱会,都能引发万人空巷的热烈场面。
他们虽然在奖项上“颗粒无收”,却在观众心中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收获了最宝贵的口碑。
当榜单被流量、资本、饭圈文化绑架时,真正扎根生活的作品反而成了“异类”。
但数据会造假,奖杯会贬值,老百姓的耳朵不会说谎。
那些在榜单上闪闪发光的名字,可能过两年就没人记得了,可刀郎的歌还在街头巷尾响着。
资料来源:
正观新闻|出道二十年,刀郎为何还能硬控华语乐坛?
正观新闻|观看破5200万!线下演出火爆,刀郎为何线上开唱?
来源:麒麟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