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尖传非遗,匠心承家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老手艺,展示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底蕴,传递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非遗手工艺人在一念一心、一琢一磨间凝聚中国智慧,书写诗意栖居的生活哲学;在一招一式、一针一线间传递勤劳坚韧、质朴善良的家风。让我们一起走进非遗之家,
指尖传非遗,匠心承家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老手艺,展示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底蕴,传递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非遗手工艺人在一念一心、一琢一磨间凝聚中国智慧,书写诗意栖居的生活哲学;在一招一式、一针一线间传递勤劳坚韧、质朴善良的家风。让我们一起走进非遗之家,发现非遗手工艺与家风文化结合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弘扬传统美德,厚植家国情怀。
每年清明将近
陈盛峰、陆葵香夫妻俩
就忙碌了起来
摊放、杀青、揉捻
整形、烘焙
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含糊
……
三十年来
这对“雨花伉俪”
用对手艺的尊重
对彼此的承诺
将非遗雨花茶的传承与创新
编织成一段动人的故事
扎根泥土:一双手守住千年茶魂
“茶叶的品质始于土地
制茶的功夫藏在指尖。”
这是陈盛峰常挂在嘴边的话
陆葵香深表同感
1994年
陈盛峰从句容农校毕业后
一头扎进茶园
2002年接手
濒临倒闭的中山陵茶厂
将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管理结合
创立“盛峰”品牌
一步步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陆葵香则从炒茶学徒起步
每天在200℃的铁锅中
徒手翻炒茶叶
练就了“一抓准”的绝活——
每锅茶叶的克重、火候分毫不差
2018年
她在南京市雨花茶炒茶大赛中
以“形如松针、翠绿显毫”的品相
摘得桂冠
在紫金山南麓
夫妻俩开辟了300亩生态茶园
采用物理驱虫、茶草共生等
古法种植
每亩产量仅30斤
却让雨花茶的氨基酸含量
比普通绿茶高15%
好的原材料得配上好的工艺
“手工制茶对温度的控制
和技术的要求都很高
水分散失的快慢
是形成一款茶品质的关键步骤
结合手上功夫
才能造就一款好茶。”
如今
茶厂仍保留着十口传统铸铁锅
陈盛峰独创“五步验茶法”:
观形、闻香、辨色、品汤、摸叶底
每道工序严苛如实验室
就是为了从源头把控品质
守住千年茶魂
跨界破局:老茶新香打开年轻市场
2022年
南京大学一位老师的建议
给陆葵香带来了独特改变
“他想做个花茶融合的课题。”
陆葵香想到了梅花: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
茶叶像是松针
能够代表南京的城市精神
于是她开始尝试
制作一款混合口味的茶叶
团队连续三个月试验
在梅花香气最浓的凌晨4点采摘
以“九窨一提”古法
将鲜花与茶坯层层窨制
损耗率高达40%
却让茶汤浸透了梅花的冷冽清香
“花和茶融合的灵魂
就是花香不能抢了茶的风头
是要有主次之分的。”
这款跨界茶品
在南京非遗大集首日即售罄
更被选为外事礼品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
理解雨花茶
陆葵香参与了不少茶旅融合活动
在溧水金桥镇非遗体验中心
她带领团队设计体验活动
帮助人们理解
雨花茶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追溯雨花茶历史
陈盛峰不断挖掘故事
找到“茶圣”陆羽
与南京雨花茶的联系
他还将雨花茶鲜叶发酵制成红茶
再以福州茉莉花七次窨香
推出“雨花茉莉红茶”
既有茉莉的甜润
又保留了雨花茶的鲜爽
为打破地域限制
陈盛峰牵头制订
《雨花茶团体标准》
将传统“松针形”
细化为21项量化指标
并开发出小罐茶、冷泡茶等
年轻化产品
2023年“双11”
其电商直播间单日销售额
突破50万元
00后消费者占比达37%。
茶脉新生:三代人的非遗接力
在陈家庭院
茶香氤氲着代际传承的温度
夫妻俩不仅让儿子陈陆宇跟他们学
还让他学百家之长
“我会把他交给可靠的师傅去带
然后他自己进行思考和分解
理解后再去融合。”
陈陆宇自幼在茶篓边长大
这位90后硕士毕业后返乡
用大数据分析客户偏好
发现年轻人偏爱花果调茶饮
遂推出“雨花茶冻干粉”
可3秒速溶成冷萃茶
他还设计“雨花茶非遗体验课”
带游客从采青、摊晾到炒制全程参与
每年吸引超万名研学学生
夫妻俩的传承
早已超越家族范畴
陈盛峰推动成立雨花茶产业联盟
带动周边两百多户茶农
标准化种植
亩均收益提升30%
陆葵香开设“陆阿姨教炒茶”账号
一条“铁锅徒手炒茶”视频
播放量超千万
收到上百条拜师私信
他们将茶厂改造为
雨花茶文化园
馆内陈列着民国时期的茶篓
1959年首创雨花茶的文献手稿
以及用3万根茶叶拼成的
《清明上河图》局部
让非遗可见、可触、可感
从联合国非遗名录证书
到直播间跳动的订单数字
从紫金山头的晨雾
到纽约茶博会的展台
陈盛峰与陆葵香始终相信:
“茶是有生命的
它会在时间里找到自己的路。”
如今
这对伉俪依然每天清晨巡园
指尖摩挲过茶树新芽
仿佛触摸着
千年茶脉的每一次呼吸
——那里有古老的坚守
也有未来的心跳
审核:杨易霖
总编:陆艾涢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