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串门不用打电话,走进村子喊一嗓子,谁家炖鸡了都知道;现在,不发微信没人知道你还在不在村里。”这是李大爷上次在村头晒太阳时说的话,听得人心里不是滋味。
农村人情味为啥越来越淡?老农民说出3个真相,句句戳心!
“以前串门不用打电话,走进村子喊一嗓子,谁家炖鸡了都知道;现在,不发微信没人知道你还在不在村里。”这是李大爷上次在村头晒太阳时说的话,听得人心里不是滋味。
眼看着日子好了、屋子大了、车子也多了,可村子里——冷清了。邻里之间那点熟悉的烟火气,好像是被风刮走了,一去不回。
到底是为啥?老农民说出了三个原因,听完你可能也会点头。
“咱村也有了‘锁门运动’”
过去农村哪来“锁门”这说法?吃个饭、睡个觉,门虚掩着,邻居来了就喊,孩子们你家跑我家,我家玩你家,像打通了的“家庭联盟”。
可现在呢?每家大门紧闭,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狗叫声比人声还频繁。不是大家变得小气了,是“手机”和“自媒体”正在把人情味切成了一条条信息流。
李大爷说得直白:“你看年轻人,一天在网上能说上百句话,可对着邻居一句都不说。”
手机确实方便了交流,却也换了一种“只选熟人”的社交方式。朋友圈点赞、群聊嘘寒问暖,听起来热闹,但多数时候都是“场面话”。
也就是说,人们习惯了在线互动,对“真实接触”却越来越抵触。村口聚会少了,串门拜年也成了“短视频打卡”,看着是联络,其实是表演。
“钱多了,心却远了”
你可能也发现了,以前村里谁家娶媳妇、谁家盖房,全村人都来帮忙,甚至提前几天就张罗。现在呢?你不请,他也不会来;你请了,他问的是“随礼多少钱”。
贫富差距在农村放大得比城里更快。一个村,一条街,门口的车牌都能分出“外出打拼的”和“本地种地的”。本是同根生,却越来越不在一个圈子里。
“我家女儿靠直播一年赚几十万,村里人还觉得我装。”李大爷叹口气:“以前我们一起下地干活,现在他们觉得我跟不上时代。”
这背后,其实是“利益优先”代替了“情感优先”。人们开始用“有没有价值”去判断该不该维持一段关系。而人情这种“低收益高投入”的事,自然就被搁置了。
所以,钱不是罪,但一旦把“钱”摆在“人”前面,人就越来越冷了。
“生活压力把人都挤瘦了”
小满节气前后,原本是插秧、种地的忙碌时候。过去村子里热闹,孩子们奔跑,老人们边干边唠,现在呢?年轻的去了城里,老的身体撑不住,只剩下一地沉默。
“我儿子在外打工,一年回来两次。回来还要应酬客户,哪还有空管邻居的事。”李大爷说,眼神里有种淡淡的落寞。
城市化带来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也是“情感关系”的断裂。以前一家人凑在炕头吃顿饭,边吃边笑;现在视频连线了也说不上几句话,全在赶时间。
“生活都这么累了,哪还有心管别人家的事。”你可能也听过身边人这么说。
而这一句句“没空”“太累”,其实就是人情味流失的最好注解。
“三月十七阴,四十五天不脱棉”,天气冷了能盼太阳,人心冷了却难找温暖。
其实,李大爷说得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是:“我们不是怕人情麻烦,而是怕人情没人接了。”
你还记得小时候,街坊串门拿的是自家种的瓜果,还是如今互相发抖音点赞就算“交情”?
立夏刚过,空气湿湿的,炊烟不再升起,鸡犬之声也少了。村子看似在变好,却也在丢掉它原有的那股“热乎劲儿”。
怎么办?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代人的选择。
所以你说,农村人情味变淡,是好事吗?
也许有人觉得,这样少了人情负担,活得清爽。但也有不少人——像李大爷这样年过七旬的老人——心里一直有个放不下的“旧社会”:不完美,却有人情。
我觉得吧,我们不能只怪手机、怪城市、怪挣钱,关键还得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也慢慢学会了“不需要别人”?
人一旦不需要别人,也就不再需要人情了。
我不是要你扔掉手机,也不是非得回到“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年代。只是想提醒一句:
情感,是需要“刻意去维系”的东西。就像水稻需要灌溉,关系也需要时间和心意。
从下一次开始,也许我们可以放下手机,走出门,去和邻居说一句久违的“吃了吗?”
来源:番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