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千年梵艺的灵韵之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20:07 3

摘要:在云雾缭绕的佛国圣境中,五台山不仅沉淀着佛教的智慧,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艺术殿堂。这里的每一尊塑像、每一幅壁画、每一块碑刻,都是凝固的信仰与灵动的美学。泥塑里藏着王朝的气象,壁画中留存着匠人的温度,石碑之上是历史的韵脚,楹联上则处处透着佛法的玄机与禅意……这些艺

原创 王文君 忻州日报

在云雾缭绕的佛国圣境中,五台山不仅沉淀着佛教的智慧,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艺术殿堂。这里的每一尊塑像、每一幅壁画、每一块碑刻,都是凝固的信仰与灵动的美学。泥塑里藏着王朝的气象,壁画中留存着匠人的温度,石碑之上是历史的韵脚,楹联上则处处透着佛法的玄机与禅意……这些艺术以无声之言,讲述着比经文更灿烂的沧桑与辉煌。

(请横屏观看,五台山中心区。摄影陈宝)

造像艺术:泥金的涅槃

五台山的千年古刹中,佛像艺术堪称一部立体的佛教雕塑史。从唐代的雍容大气到元、明时期的生动传神,每一尊塑像都在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与工艺巅峰。

泥塑佛像最珍贵、最具欣赏价值的当属唐代南禅寺和佛光寺东大殿塑像。南禅寺大殿12尊、佛光寺东大殿35尊佛菩萨像,雕塑场面宏大,人物形象分明,主仆有序,错落有致,既有环境氛围,又有深度和空间感。塑像造型适度,体态丰满,色彩逼真,体现了唐代塑像风格,又有略显印度文化之痕迹。

(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彩塑。摄影王文君)

(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摄影赵菁)

极乐寺的元代十八罗汉塑像,堪称佛教艺术的瑰宝。这组塑像创作于元代至治年间(约14世纪初),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这些罗汉像最大的特点就是“活灵活现”。每尊罗汉身高约1.5米,全部采用夹纻工艺(麻布裹泥胎),外面施彩绘。匠人们把罗汉们塑得跟真人似的——有的罗汉皱眉瞪眼,手臂青筋凸起,好像正在跟人辩论佛法;有的跷着二郎腿,手指头捏着念珠,嘴角带笑,活脱脱一个自在老僧;还有个罗汉撸起袖子露出半截胳膊,手里攥着经卷,看着就像刚从藏经阁走出来。这种布局让整个罗汉堂充满动态感,参观者仿佛闯入了罗汉们的“生活现场”。

(极乐寺元代十八罗汉塑像。摄影焦瑾琦)

五台山殊像寺文殊殿的五百罗汉过江悬塑,简直就是一场“神仙打架”的立体大戏!这组创作于弘治年间的悬塑群像,以恢宏的气势铺满大殿三面墙壁,构成一幅高达3米的立体佛国画卷。五百罗汉各显神通,以千奇百怪的姿态横渡江海:或驾龙驭珠,或踏龟遨游,或执蒲扇冲浪,更有趣者将木鱼倒扣为舟,憨态可掬。其工艺是匠人们用木头搭骨架、泥巴塑形,再涂上石头磨的矿物颜料,历经五百余年,那些用孔雀石研磨的碧蓝、辰砂调制的朱红依然鲜艳如初。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梁下几尊“倒悬罗汉”,游客们在仰视时便可以与罗汉四目相对,那些圆睁的慧眼仿佛能洞穿人心,将宗教艺术的庄严性与戏剧性完美融合。

(殊像寺悬塑。摄影杨国军)

壁画遗珍:流动的佛国

五台山的壁画是光影与线条书写的永恒偈语。从盛唐的庄严佛国到明、清的市井禅意,色彩斑驳的墙壁上,既是艺术的圣殿,也是历史的留声机,一笔一画都诉说着跨越千年的信仰与匠心。

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壁画,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唐代寺观壁画“活化石”!这些壁画藏在房梁上的拱眼壁和佛座背面,面积虽然只剩十来平米,但每一笔都带着盛唐的气派。北次间拱眼壁上的《阿弥陀佛说法图》,画面以阿弥陀佛为中心,佛坛前有博山炉,两侧有供养菩萨像,左右两组以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作赴会状。《天王擒妖图》左面画的是一位天王,左手捉着一个妖怪,右脚踩着一个妖怪。身旁站着一位女子,头上簪花,手中香炉焚香,一脸惊异。正中画的是一位力士手擒妖猴,右手拽着尾巴,左手抓着头顶。右面部分画的是一位力士手持长杆,左右追赶。这幅《天王擒妖图》从内容和画法上都极似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

(东大殿唐代壁画《弥陀说法图》局部。摄影赵菁)

(下图《毗沙门天王图》为《天王擒妖图》中的一部分。资料图)

佛光寺文殊殿明代五百罗汉壁画,活脱脱是明朝的“佛教朋友圈大赏”!壁画绘制于明宣德年间,展现了259尊栩栩如生的罗汉形象。壁画的总面积约为122.4平方米,虽然部分区域因岁月流逝而受损,现存壁画仍有101.35平方米,依旧色彩斑斓,引人入胜。满墙罗汉没一个重样的:有光脚踩鳄鱼的、坐云彩上嗑瓜子的、拿芦苇杆当钓竿的,还有个罗汉把经书顶头上挡雨。画匠用“三白法”给罗汉开美颜——脑门、鼻梁、下巴刷白粉,远看跟打了高光似的立体。衣服褶子画得像刀刻的,朱砂红的袈裟到现在还艳得扎眼。令人惊喜的是,壁画中还描绘了吹奏乐器的罗汉,有的吹笙,有的执如意,有的带小锣,还有的拿小鼓,以及其他各种打击乐器。这些壁画虽然局部表现了佛教乐器,却是五台山地区现存寺庙中唯一体现这种题材的壁画。

(文殊殿明代五百罗汉壁画[局部]。摄影赵菁)

南山寺极乐寺大雄宝殿两壁的清代彩绘壁画,上部题材为《佛传》,描绘了释迦牟尼佛从诞生到涅槃的一生事迹。从释迦牟尼诞生时的“九龙灌顶”,到他出家修行、降魔成道,再到说法度众、直至涅槃的各个重要节点,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佛陀庄严慈悲,弟子虔诚恭敬,天王威武护法,通过画师细腻的笔触,人物的神态、服饰、动作等都刻画得极为生动。下部彩绘以《西游记》小说为蓝本,涵盖了众多经典情节,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展现出孙悟空的英勇无畏与反抗精神;“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狡猾、唐僧的善良糊涂以及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还有“车迟国斗法”“女儿国奇遇”等情节,生动呈现了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与奇幻经历。

(极乐寺大雄宝殿清代彩绘壁画。摄影焦瑾琦)

碑刻风华:凝固的史诗

在五台山的青峰翠谷间,每一块古碑都是时光的拓印,镌刻着佛教的兴衰流变。

五台山碑碣现存1066块,最古老的有唐代清凉寺碑。元代以后,历代都有,这些碑文为研究历代寺庙建筑和佛教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语言凝练,文辞优美。特别是塔院寺明碑《敕建大宝塔碑记》、显通寺龙虎碑弥足珍贵。

塔院寺明碑《敕建大宝塔碑记》堪称石上《兰亭》。碑文由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撰写。其内容记载了塔院寺大白塔的建造过程,塔的全称为护国佑民释迦文佛舍利宝塔,始建于1579年,建成于1601年,由太监范江、李友董其役。张居正书法风格稳健而不失灵动,有唐楷的严谨工整,又融入宋元行书的流畅,是明代“台阁体”的天花板水平。

(塔院寺重修大白塔碑记。摄影焦瑾琦)

显通寺龙虎碑位于显通寺山门廊内。左边石碑刻有大“龙”字,右边石碑刻有大“虎”字,均为明代万历年间山西巡抚、“雷雨居士”傅光宅所书。这两块碑高5.5尺,宽2.7尺,碑上的字为草书,字体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且摹龙虎形象,气势磅礴。据说,显通寺在历史上与塔院寺本为一座寺院,后分开,天王殿归了塔院寺,显通寺因地方狭窄无法建造山门殿和天王殿,便以“青龙”“白虎”把门,起到“保护寺院”的作用,所以有“有龙虎把门,不用四大天王劳驾”的说法。龙虎碑字体阳刻,线条流畅,毫无凝滞,是书法碑刻珍品。

(图中黄框标注即为显通寺龙虎碑。摄影王文君)

(显通寺龙虎碑文。资料图)

石雕大观:具象的梵音

佛教传入五台山后,寺庙中逐渐出现了石雕佛像、佛塔等。之后为美化和装饰寺庙环境,大量运用石雕柱础、劵口、栏杆、迎风、影壁等。明清时期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石雕牌楼。石雕形式以圆雕、浮雕、透雕为主,图案以人物、佛像、禽兽、花卉、树木、鱼虫、琴棋书画为主。

佛光寺的唐代石雕佛像主要有释迦牟尼佛、阿难、迦叶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释迦牟尼佛像为汉白玉石雕,通高1.08米,宽0.52米,须弥座高1.43米。佛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面颊圆润丰满,双眼微闭似入定静修,发卷为犍陀罗式,袒胸披衣,衣纹缓曲清晰。须弥座下基石刻字显示,佛像雕于大唐天宝四载十一月十五日。阿难、迦叶像同样为汉白玉所雕,阿难像高0.82米,迦叶像高0.87米。两像线条简洁,衣纹流畅,略施彩绘,站于莲台,面容神态各异,阿难沉稳持重,迦叶年轻英俊,皆端庄站立、微闭双眼,一副谦恭之状,也是唐天宝年间所刻。

(佛光寺唐代[618——907年]白石雕释迦坐像[中],左侧为阿难像,右侧为迦叶像,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图片源自“山西省博物院”官网)

(佛光寺唐代[618——907年]白石彩绘文殊骑狮像,汉白玉质,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图片源自“山西省博物院”官网)

南山寺的大型石牌坊,面宽13米,厚1.6米,高8米,下碹三个门洞,上方形成三个楼檐,中高旁低,每个楼檐又分三层,层层内缩。中间楼檐由六块整石组成,两旁楼檐由四块整石组成。椽、飞、瓦、脊俱全,斗拱重叠,犹如木构。牌楼的正背面由内向外,皆雕有题词与对联。南山寺三进院落,三层佛殿,层层高起,院内随处是造型优美的各种石雕,技艺娴熟,造型生动,构图巧妙,刀法细腻,题材广泛。据统计有1483幅,是石雕艺术的精品,有石雕艺术宝库之誉。

(南山寺“信天由命”石牌坊。资料图)

(南山寺石雕。五台山融媒体中心供图)

(南山寺全景。摄影杨国军)

龙泉寺石牌坊堪称立体《法华经》。这是一座三门四柱三头的汉白玉石牌坊,被誉为“中华第一雕”,也是石雕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牌坊高达9米,宽14米,仿木结构,榫卯结合,严丝合缝。上盖三个楼头,分上下两层,四柱插入四方礅,每根方柱又有前后两根圆柱斜顶,结构紧凑稳固。牌坊以龙和狮子为主要雕刻元素,共有89条龙,或腾飞于云海,或盘踞于梁柱,还有36只狮子,神态逼真,姿态各异。此外,牌坊上还有花卉草木、飞禽走兽、人物形象、神话传说等图案,无不栩栩如生。这座石牌坊是由当时的崞县宏道镇石雕艺人胡明珠设计建造的。1925年工程开工,山西、河北两省的200余名能工巧匠参加了施工,历经6年(1930)后的金秋时节终于完工。

(龙泉寺石牌坊。摄影杨国军)

梵音佛乐:禅意的回响

五台山佛乐源远流长,是佛教文化与地域特色交融的瑰宝。它的形成是多种元素相互交织的过程。佛教自传入五台山,历代高僧大德在此弘扬佛法,佛乐随之而来。随着时间推移,五台山佛乐吸收了宫廷音乐的庄重典雅、民间音乐的质朴活泼。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北魏时期,佛教兴盛,大量音乐人才投身佛乐创作与演奏,使五台山佛乐初具规模,经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已体系完备。

(五台山佛乐。摄影卢俊华)

五台山佛乐特色鲜明,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乐器组合上。既有传统的佛教法器如木鱼、钟鼓、铙钹等,用以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警示修行者时刻保持正念;又融入了笙、管、笛等民间乐器,增添了音乐的灵动与悠扬。这种组合让佛乐既具神圣感,又不失生活气息。

其曲调丰富多样,分为青庙音乐和黄庙音乐。青庙音乐风格清幽淡雅,旋律婉转细腻,如《望江南》一曲,以舒缓的节奏、空灵的音符,引领听众进入宁静祥和的境界,在袅袅余音中感悟佛法的深邃。黄庙音乐则带有浓郁的藏传佛教特色,节奏明快强烈,旋律高亢激昂,演奏时气势磅礴,展现出藏传佛教独特的宗教情感与文化内涵,像《大召》一曲,鲜明的节奏让人感受到藏传佛教的热烈与虔诚。

(五台山藏传佛乐。摄影焦瑾琦)

佛乐的唱词多为经文,以梵语、藏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呈现,通过唱诵,让信众更深入理解佛法要义,同时也传播了佛教文化。在宗教领域,它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晚课诵、法会仪式等都离不开佛乐相伴。其庄重的旋律使信众在聆听与唱诵中,平心静气,专注修行,达到身心的净化与升华,凝聚着信众的宗教情感和精神寄托。

2006年,五台山佛乐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砖雕密码:火中映红莲

五台山砖雕艺术作品多依附主体建筑之上,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现存砖雕以明清及民国时期为主,仿木建构的椽、飞、斗拱,同时也有人物、花卉、鸟兽等图案。

五台山普化寺的砖雕影壁堪称一绝,是寺内极具艺术魅力的经典之作。影壁长约15米,高约6米,以青砖为材,采用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精心雕琢而成。整座影壁构图繁复精美,壁身正面有砖雕图案3幅,中心雕刻“福禄寿三星”,三星神态慈祥,动作各异,身边祥云缭绕、瑞兽相伴,寓意吉祥长寿 ;两侧则雕刻着“文王别子”和“渭水求贤”故事场景,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性十足。影壁边缘装饰着缠枝莲纹、如意纹等传统纹样,线条流畅自然,疏密有致;顶部模仿传统建筑屋檐样式,飞檐翘角,脊兽栩栩如生,细节处尽显匠心。砖雕刀法细腻,线条刚劲流畅,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让人赞叹不已。

(普化寺砖雕影壁。五台山融媒体中心供图)

尊胜寺砖雕群体也是一处珍贵的艺术宝藏。寺前牌坊四柱三门,中间高两边低,细磨砖砌而建,顶上飞檐檩椽,均为仿木砖雕,细致华丽。牌坊两边护墙砖刻“大千境空”“慧破诸暗”题字。寺东有面宽5间的砖影壁,长23米,高10米,通身细砖雕刻,壁上飞椽檩栿仿木砖雕,还有花草、鸟兽,四角刻云纹、蝙蝠。中间刻圆形图案,正中为二龙捧香炉,两边是云龙出水。最边两幅各雕二字,合起来是“紫气东来”。还有三皇三圣洞多为砖雕建筑,梁檩椽飞都是砖刻,白灰缝如细线,均匀笔直,煞是好看。

(尊胜寺砖雕。摄影王光宏)

匾额春秋:木上鸣雷音

在五台山的晨钟暮鼓间,那些高悬的匾额犹如佛国的眉批,笔墨为引,山岚为衬,在朱漆金粉间勾勒出灵山的魂魄。

菩萨顶的“灵峰胜境”牌匾,悬挂于菩萨顶山门前的木牌坊上,牌坊四柱三门,造型古朴庄重,为牌匾增添了几分威严之感。“灵峰胜境”四字苍劲雄浑、笔力遒劲,是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灵峰”二字点明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群峰灵秀,充满神秘庄严的气息;“胜境”则凸显此地乃超凡脱俗的修行与游览佳境,是佛教信众心中的神圣净土。历经岁月洗礼,牌匾表面虽有些许斑驳痕迹,却更显历史厚重感。红底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周围古色古香的建筑相互映衬,吸引无数游客和信徒驻足仰望。

(菩萨顶“灵峰胜境”牌匾。摄影焦瑾琦)

殊像寺大文殊殿内高悬一块“瑞相天然”金字匾额,落款为“康熙御笔之宝”,是清代康熙皇帝巡游五台山时亲笔题写的珍贵遗存。此匾长约3米,黑底金漆,字体浑厚庄重,笔力遒劲,虽历经三百余年仍熠熠生辉。据传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皇帝为祈福国泰民安,率众朝拜五台山。行至殊像寺时,见殿内供奉的文殊菩萨塑像面容慈悲,衣带如风拂动,尤其菩萨坐骑绿毛狮子双目炯炯,鬃毛根根分明,仿佛随时跃下莲台。康熙凝视许久,感叹塑像“非人力所能为,乃天工化现”,当即挥毫写下“瑞相天然”四字,既赞文殊塑像之灵动神韵,又暗含对五台山佛国圣境的崇敬。

明月池金刚殿有一块木刻诗匾“笑题明月池”很有意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季春月,乾隆皇帝第六次朝山时,特意登临明月池。乾隆皇帝沿着山腰盘旋的道路来到明月池,看到这里苍松怪石,景色清幽,很是高兴。他看到寺庙匾额上“明月池”三个字,想起之前听闻这里的神奇传说,然而自己在白天并没有看到池中有明月的奇异景象,不禁觉得有趣,笑着感慨以前关于明月池的题咏并非真实所见。于是,即兴写下了“笑题明月池”一诗,诗中写道:“盘转山腰至山寺,苍松怪石清绝伦。寺额明月池三字,寻胜笑昔题非真。一泓椀大隐石罅,日间那得瞻冰轮?设云无乃孤名也,却是刻舟求剑人。”

(明月池。摄影焦瑾琦)

后来,人们将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刻成木匾,悬挂在明月池金刚菩萨殿的檐下。木匾长1.7米,宽0.7厘米,四周镶边,雕刻着彩色图案,上下是二龙戏珠,左右为凤凰展翅,龙凤皆为金黄色,色泽鲜艳,雕刻精细,很有气势。这块御制木匾,也成为了明月池的一个重要文化象征。

(明月池金刚菩萨殿檐下的木匾。摄影焦瑾琦)

楹联禅韵:妙语共机锋

楹联,是五台山最富禅意的语言艺术。那些镌刻在廊柱间的墨宝,或如五百里道场吞吐的风云,或似灵鹫峰深处暗藏的机锋,无不展现着这座佛教名山的文脉与佛缘。

菩萨顶大文殊殿有一副长联:“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颠。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圣幡蹁跹。”全联54字,该联以精妙的文字概括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观与千年佛国气象。上联“五百里道场”直指五台山方圆五百里的广阔范围,其“东台望海峰观日出,西台挂月峰赏月,南台锦绣峰花海,北台叶斗峰积雪”的四季奇观,生动展现了五台山的自然圣境;下联“两千年香火”呼应五台山佛教发展史,虽经“三武一宗”灭佛等劫难,但佛法传承始终未绝,与联中“断断续续又是”的沧桑感高度契合。“晨钟晚磬”“香烟圣幡”等元素精准捕捉了菩萨顶作为五台山黄庙领袖的日常修行场景。该联时空交织,动静相生,虚实结合,堪称中国佛教楹联的典范之作。

(图中线框标注即为菩萨顶大文殊殿的长联。摄影王文君)

菩萨顶还有一副楹联,很有意思。“灵鹫鹫灵灵鹫灵,真容容真真容真”,这是一副回文联,回复读之,皆类而成文。上联“灵鹫”指的是五台山的灵鹫峰,菩萨顶就位于此峰之上。“鹫灵”表示此峰有灵秀之气,与佛教圣地的氛围相契合。整句话从左到右读和从右到左读都一样,强调了五台山灵鹫峰的神圣和灵验。下联“真容”是说文殊菩萨曾在五台山多次显露真容,所以菩萨顶也被称为真容院。此句同样是回文形式,强调了文殊菩萨真容的显现,以及这里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殊胜之处。这副楹联通过特殊的文字排列和重复,巧妙地传达了五台山的神圣和灵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图中线框标注即为“灵鹫鹫灵灵鹫灵,真容容真真容真”楹联。摄影佟京城)

塔院寺大雄宝殿有一幅楹联“敷演清凉,四时瑞雪常飘,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放,翻出金色乾坤”。这副对联以五台山的自然奇观与佛教意境相融合,既写实景,又寓佛理,文辞瑰丽,气象宏大。上联“敷演清凉”点明五台山自古别称“清凉山”的独特气候与宗教意涵。“四时瑞雪常飘”写实五台山高寒,即便夏季(农历六月)山顶仍可能飞雪,形成“银装世界”的奇景;而“幻出”二字暗含佛教“诸法如幻”的哲理。下联“恢宏极乐”呼应佛教对极乐净土的追求,塔院寺作为供奉佛舍利的大白塔所在,象征佛法庄严。“六月莲花始放”一语双关:五台山夏季(六月)气候清凉,山间野莲绽放,而莲花在佛教中象征清净无染,恰与极乐世界“莲邦”意象契合;“翻出金色乾坤”既描绘夏日阳光洒落、雪山金顶与佛殿金瓦交相辉映的壮丽画面,又暗喻佛法普照、化浊世为极乐净土的深意。

全联通过“冬雪夏莲”的时空对照,将五台山的自然奇观升华为佛理启示,既赞山水之灵,又弘佛法之妙,堪称景理交融的佳作。

木雕艺术:刀尖上的禅意

从北魏以来,五台山寺院中逐渐出现用木雕的木鱼、佛像、佛塔、版画、对联、佛龛,以及殿宇建筑中的木雕券口等,木雕艺术日臻成熟完善,成为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和文物宝库中的珍贵文物。

(黛螺顶旃檀殿旃檀佛。摄影马海明)

木雕佛像几乎寺寺都有,其中黛螺顶旃檀殿的旃檀佛,用一整块旃檀木雕刻而成,形态自然,神情安详,为艺术珍品。显通寺七处九会殿中的木雕佛塔,高7.75米,8角13层,结构精巧,比例适当,相传为元代遗物。藏于“佛国藏珍楼”的木刻大势至菩萨像、沉香木菩萨像,均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罗睺寺的“开花现佛”,则是一组木雕与泥塑相结合的艺术品。普化寺木雕佛龛、木雕大肚弥勒佛像,慈福寺的木刻五台山圣境全图,塔院寺、明月池的木刻乾隆皇帝诗匾、对联等等,均为木雕艺术珍品。

(显通寺木雕佛塔。资料图)

(罗睺寺“开花现佛”。摄影王文君)

金刚舞蹈:佛国的艺术奇葩

五台山金刚舞蹈(又称“跳布扎”),是藏传佛教密宗仪式中的一种宗教舞蹈,融合了宗教、艺术与修行内涵,是五台山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金刚舞-白面骷髅舞。摄影杨国军)

金刚舞蹈源于藏传佛教密宗仪轨,最早可追溯至古印度密教传统,后随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五台山作为汉藏佛教交融的圣地,自元代起便有藏传佛教寺院传承此舞蹈,成为汉、蒙、藏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象征。

这种舞蹈一年举行一次,每年阴历六月十四开始,历时3天,在菩萨顶、罗睺寺举行。舞者多为寺内僧人,头戴象征佛、菩萨、护法神的狰狞面具(如大威德金刚、吉祥天母),身着华丽法衣,手持法器(金刚杵、颅碗等)。舞蹈动作刚劲有力,配合鼓、钹、法号等宗教乐器,通过肢体语言演绎降魔、驱邪、祈福等宗教叙事。

(金刚舞-阿扎儿舞。摄影杨国军)

(金刚舞-贡布舞。摄影杨国军)

在五台山众多建筑群中,保存着唐以下11个朝代的佛教塑像30000余尊。梵、日、汉、藏、蒙、满6种文字的经书54500册。8个朝代的壁画2380平方米,石雕1629幅,石碑1368通,联匾146块,梵钟78口,石幢47个,宝塔150余座,汉藏乐器3045件,牌楼23座,石狮147个,悬塑487平方米,古今诗歌1500余首,灵迹100余处。

来源:山西画报忻州记者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