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13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于4月24日-27日在中国·雄安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政策引领·创新驱动·人文关怀-推动疑难及重症肝病诊疗新发展”,以全景式视角呈现肝病学领域的前沿突破与发展趋势。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林炳亮教授分享肝衰
本文经林炳亮教授审核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
第13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于4月24日-27日在中国·雄安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政策引领·创新驱动·人文关怀-推动疑难及重症肝病诊疗新发展”,以全景式视角呈现肝病学领域的前沿突破与发展趋势。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林炳亮教授分享肝衰竭治疗现状与干细胞疗法的探索。
医脉通:
肝衰竭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形式。病情凶险且预后较差。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目前临床上对于肝衰竭的主要治疗路径和方法?目前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局限性?林炳亮 教授
肝衰竭是一种发病凶险、病死率较高的严重肝病,其病死率在不同报道中有所差别,但大概在50%-80%左右。目前临床上对肝衰竭的治疗主要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同时积极探索干细胞治疗等创新疗法,并将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救治的重要手段。
内科综合治疗涵盖病因治疗、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在病因治疗方面,针对不同病因引发的肝衰竭采取相应病因治疗,如乙肝相关性肝衰竭需使用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支持治疗着重于营养、休息、药物治疗,包括促进肝细胞再生、退黄、抗炎等,必要时使用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改善免疫功能。对症治疗则依据肝衰竭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改变制定方案,早期可能以抑制过度免疫为主,中晚期则需针对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进行治疗。
即便是在全面的综合治疗情况下,肝衰竭的病死率还是比较高,因此亟需新的治疗手段。我们从2005年起探索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应用,2011年和2017年有重要研究发表于Hepatology,证实其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且总体安全。王福生院士团队的研究也显示干细胞治疗能提升存活率,总体安全性良好。然而,对于大片肝细胞坏死、严重器官损伤的患者,内科治疗及干细胞治疗可能难以挽救生命,此时肝移植成为较有把握的治疗手段。目前肝移植技术相对成熟,围手术期病死率降低,患者术后存活率及并发症情况均有改善。但我国终末期肝病患者数量庞大,供肝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和途径至关重要。
医脉通:
在您看来,干细胞疗法在肝衰竭治疗中可能带来哪些潜在优势?特别是在现有治疗手段存在局限性的情况下,干细胞疗法能否弥补这些不足,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林炳亮 教授
肝衰竭患者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要因素是肝细胞再生能力,若肝脏在发生大片肝细胞坏死后,其再生速度能超过坏死速度,则患者存在救治成功的机会。第二,免疫机制在肝衰竭发病及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疾病早期常表现为免疫功能过强引发的免疫损伤,而到中晚期,患者则可能出现免疫代偿失调,甚至免疫耗竭,整个疾病过程中机体免疫状态处于失平衡状态。能否通过治疗手段调节这种免疫平衡,对于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肝衰竭中后期常伴有多种器官损伤及并发症,如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因此,寻找能够修复受损器官功能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上述对肝衰竭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干细胞治疗研究应运而生。
近年来研究发现,干细胞具有多种重要特点,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治疗手段。首先是免疫调节作用,干细胞不仅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调节免疫平衡。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干细胞可以增强免疫反应;而在免疫反应过强时,又起到抑制作用,起到免疫调节作用。第二,体外和体内试验均证实,干细胞能够促进肝细胞再生。在肝衰竭小鼠模型中,输入干细胞后,肝细胞再生现象非常明显。此外,干细胞具有归巢特性,能够定向迁移至炎症损伤部位,从而实现对受损器官的修复。同时,干细胞还具备旁分泌功能,可分泌生长因子、外泌体等物质,这些物质在减少肝细胞坏死、抑制细胞凋亡以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干细胞所具备的这些特性,与肝衰竭发病及进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机制高度契合,为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具有前景的思路与方法,有望成为改善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
医脉通:
您如何看待干细胞治疗在未来肝衰竭综合治疗体系中的定位,您认为干细胞疗法在未来是否可能与现有的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等)结合使用,这种结合可能会带来哪些新的治疗策略和突破?林炳亮 教授
干细胞治疗在肝脏疾病及多器官损伤治疗领域展现出美好前景。近年来,围绕终末期肝病,包括肝硬化、肝衰竭的干细胞治疗研究持续深入。李兰娟院士团队对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疗法在改善患者终点事件及提升生存率方面总体有效,且整体安全性比较好,可见其具有临床应用前景。近十年的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中均有布局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多维度探索,证实干细胞在危重症及疑难、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具备重要价值。
然而,干细胞治疗并非单一有效的“万能疗法”,不能“单打独斗”。以乙肝相关性肝衰竭为例,此类患者占肝衰竭病例的 80% 左右,在抗乙肝病毒及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干细胞治疗,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此外,人工肝与干细胞治疗的联合应用也进行了初步探索,尤其在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中,人工肝可快速清除炎症因子及毒性物质,营造良好的肝脏微环境,为干细胞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目前干细胞与肝移植联合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有肝移植作为保底手段,或可将干细胞治疗作为前期尝试手段。可先尝试干细胞治疗,观察其对患者免疫状态及肝细胞修复的作用,若效果不佳再考虑肝移植。
总体而言,肝衰竭治疗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整体评估并依据患者疾病阶段进行分层施治。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结合干细胞、人工肝、肝移植等新兴治疗手段,有望显著提升肝衰竭患者生存率。
林炳亮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
主要研究传染病防控,终末期肝病、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探索免疫制剂、干细胞及肠道微生态在疑难、危重肝病临床应用和转化
入选“国之名医·优秀风范” “中国好医生”“白求恩式好医生”
获广东省科学进步一等奖,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预防医学科学奖二等奖各一项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肝脏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