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2平方米!荒地变共享小菜园!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21:11 3

摘要:在武进中心城区的高楼大厦间,一片绿意正悄然生长。湖塘镇晓柳社区周家组的1672平方米旱地,历经从“脏乱荒地”到“共享菜园”的蝶变,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样本。这里不仅播种着时令蔬菜,更孕育着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春风拂晓柳 耕读在留园

湖塘镇晓柳社区周家组旱地焕新记

在武进中心城区的高楼大厦间,一片绿意正悄然生长。湖塘镇晓柳社区周家组的1672平方米旱地,历经从“脏乱荒地”到“共享菜园”的蝶变,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样本。这里不仅播种着时令蔬菜,更孕育着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破局:荒地何以成“心病”?

周家组旱地位于晓柳社区腹地,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失落角落”。整治前,这里杂物堆积、私垦乱种。不少居民表示,这块“边角料”空间,既影响社区环境美观,又暗藏安全隐患,更因权属复杂成为邻里矛盾的导火索。

今年,随着全区城乡环境大整治的纵深推进,晓柳社区党委将周家组旱地整治列为重点工程。社区依托议事会机制,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征集居民改造建议,其中“公共菜园”“共享菜园”呼声高涨。面对大家的诉求,社区创新推出“权益量化分配”方案:耕地总共划分9格,以股民总人数均分土地面积,再以家为小组计算每户平方米数,最后以家族为单位进行整合及排列,既保障每户耕作权益,又通过家族协作化解零散地块管理难题。

“这下可不用为抢地界红脸喽!”

“以后家门口就能教孩子认各种农作物,比课本生动多啦!”

“真正实现从田园到餐桌零距离!”

……

为此,居民们都十分期待。

焕新:小菜园里的大治理

4月30日,随着最后一垄地膜铺设完成,命名为“留园”的共享菜园正式亮相。篱笆围栏内,9块耕地有序间隔,每块悬挂标识牌简单标注种植家庭信息,晓柳社区党委书记周孝波介绍:“我们提供土壤改良技术指导,但种什么、怎么种全由居民自主决定。”

在6号地块,周乾兴家族正忙着栽种应季蔬菜。“我家几代人都住在这里,分到144平方米菜地后,82岁的老父亲天天来监工。”他轻抚地膜下的嫩芽笑道。这样的场景在“留园”随处可见:周国平家族在4号地开辟“可食花园”,用眉豆、空心菜打造景观菜畦;马建民家族在1号地播种,计划种植菠菜、青菜等常见蔬菜。

周孝波介绍,“留园”的设计,一取“小留村”之根脉,延续乡土记忆的温度;二寓“留驻自然”之志,守护田园生活的本真;三藏“邻里留香”之美,凝结共享收获的温情。当“春风拂晓柳,耕读在留园”的诗意标语跃然墙上,这片空间既是播种时令蔬菜的沃土,更是培育社区精神的苗圃——老人于此重拾“晨兴理荒秽”的耕作记忆,孩童在“植物盲盒”中认知生命节律,新市民通过共耕共获消融身份隔阂。

深耕:党建红柳扎深根

这场“荒地革命”的背后,是晓柳社区“红柳”党建品牌的持续发力。通过“党建工作网格化+”的模式,把6个网格与社区党委6个支部结合,推行以“党员中心户”带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服务模式,由9名党员组成的“留园联心小队”成为破局主力军,为促成共享菜园项目达成,党员们挨家挨户做好相关调解工作,加速推进共享菜园进程。

社区将“1358”党建工作法融入项目管理:通过“1个党委核心”统筹资源,建立“党员、网格员、居民”3方协同机制,实施“意见征集、方案设计、施工监督、成果验收、长效管理”5步工作法,创新推出“党员包干区、积分兑换制、技术帮扶组、文化传承岗、儿童实践田、邻里调解站、成果展示窗、动态考评榜”8项服务。

晓柳社区的实践,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愁安置提供了新思路。当“留园”里的辣椒苗穿透地膜,生长的不仅是作物,更是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这里没有疾风骤雨式的改造,而是以“农人育苗”的耐心培育共同体意识——党员先锋松土整地,能人巧匠设计景观,广大居民浇水施肥,每个人都在参与中成为社区的主人。

记者:何晓丹

编辑:蒋欣彤

审核:姚汗龙 鞠燎原

转载请注明来源:今日武进

来源:今日武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