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33)解读《农业、农民、农村在“新经济”下的机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21:28 1

摘要:自2020年8月开始,梁鹤年先生受《中国投资》杂志邀请开设专栏,将他对中国与国际种种问题的思考写成杂文,与读者交流探讨。本号则从2023年4月20日开启了新专栏——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三位青年学者将在本系列连载中分享他们阅读这些文章的感悟

自2020年8月开始,梁鹤年先生受《中国投资》杂志邀请开设专栏,将他对中国与国际种种问题的思考写成杂文,与读者交流探讨。本号则从2023年4月20日开启了新专栏——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三位青年学者将在本系列连载中分享他们阅读这些文章的感悟。

第三十三篇 农业、农民、农村在“新经济”下的机遇(←点击文章标题可跳转阅读梁先生原文)

乡村振兴——文化为本、因地制宜

于东飞

过去快速城市化的几十年中,乡村似乎一度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然而,正是这些看似“边缘”的土地,保存着最本真的中华文明基因,堪称“中华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中国乡村千差万别,陕北的窑洞、江南的水乡、黔东南的苗寨,各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和逻辑。现代化工业生产时期泯灭个性的发展模式恰恰阻碍了中国乡村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试图用统一的经济指标“成功复制”工业化振兴模式,只会加速它的消亡。而信息化时代的数字科学技术以及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标准化产品的心理,正悄悄推动消费从“物质需求”向“精神共鸣”转变,这为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走向公众视野作好了准备。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34.8%,但农产总值仅占GDP总值的7.3%,与美国占总人口0.7%的农民创造了0.7%的GDP总值相比差距甚大。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仍肯花大力气振兴乡村,表明政府决策并不完全受GDP支配[1]。因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文化自信才是共通语言。对于文化多元的中国乡村,若仅以GDP衡量振兴,必将导致乡村彻底失去传统文化根脉,沦为城市的附庸品。而真正的振兴,应使村民自觉珍视自身文化传统、地方特色禀赋,找到激活乡村本身的内生动力。

在中国,很多乡村仅凭传统聚落及其独具特色的生活、生产和节庆活动就能自然带动自身的旅游和经济发展,获得不息的生命力。例如2018年被《国家地理》评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目的地”之一的贵州肇兴——最让侗寨人骄傲的不是外界对其的赞誉,而是其挺立至今的鼓楼、吊脚楼、风雨桥等建筑,以及大歌、刺绣、蜡染等地方特色文化。因此对于肇兴来说,其振兴从不是推倒重建,而是挖掘深藏在此地的特色文化——是以“仁、义、礼、智、信”为名的建筑群体中的儒家伦理,是多声部的大歌和自制的侗衣,是火塘边的酸汤鱼、糯米饭,以及举寨欢庆的“萨玛节”[2]。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商铺,没有大型旅游公司,游客来了,村民会打开自家的木楼作为游客民宿,每一分收入都回流到村寨,滋养着这里的生活与文化。

进入数字化和个性消费时代,传统工艺、特色产品的焕活新生,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例如色彩艳丽、图案抽象的贵州苗绣,过去主要用于制作民族服饰,市场局限;如今,设计师通过将苗绣元素融入现代服装、箱包等产品,开拓出与国际品牌合作的机会。数字经济打破了地域限制,文化IP全球化促使地方文化突破地理边界,数字化产业平台链接全球设计师、商家、手工艺人,进一步推动苗绣从深山走向“国际T台”。苗绣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良好的经济收益,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目前,贵州相关从业人员近30万,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不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家不闲、收入不愁、耕地不荒”的全新乡村生活场景正因苗绣的创新发展而塑造起来[3]。

“礼失而求诸野”,中国早在汉代就意识到民间深藏着中华传统文明的根脉。乡村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精神家园。中国农耕文明历时数千年,每一寸土地的文化遗存和生产生活方式都独具特色。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文化多元性正从单纯的社会价值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样文化重塑经济模式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振兴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觉醒,也是中华民族找回并巩固文化根脉的旅程。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农业、农民、农村在“新经济”下的机遇[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3(Z5): 12-14.

[2] 贾璇. 时光边缘的村落——贵州肇兴侗寨[J]. 中国经济周刊, 2025(7): 104-106.

[3] 余光燕. 指尖技艺“绣”前程——黔东南苗绣勇闯市场[N]. 贵州日报, 2021-03-11.

作者:于东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

发展“土特产”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王冬银

2023年6月《中国投资(中英文)》刊载了梁鹤年先生的《农业、农民、农村在“新经济”下的机遇》一文。文中提出,当前的新经济不在价廉,在物美,这里的“美”有两层意思:满足消费者的追求,表达消费者的个性[1]。在农业上,物美的基础是土地特性。新经济背景下,我们应该在认清人多地少、开发已久和小块经营是中国土地特性的基础上,用“科”和“技”去发挥土地特性,即用科学精神去发挥土地特性,用技术能力去利用土地特性。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发展体系最完备的农业文明形态之一,用五谷养育生命的先祖们,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发扬了“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热爱生活憧憬美好”等独特内涵的农耕文明。中华血脉代代相传相承,从而成就了中华文明的赓续绵延。我国是农业大国,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几千年的生产生活智慧都源于农耕种植。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过往的农耕社会里,精耕细作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种植方式,几乎每户农民都对自家一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依托,在他们眼里,土地孕育着养活人们的瓜果粮食,也蕴含着憧憬未来的生活希望。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经济和效率成为社会生产的公认衡量标准,传统的农耕种植远离人们的生活,科技创新带来了农产品的量产,科技成分、科技手段让现代农业貌似完全摆脱了过去农业靠天吃饭的特性。然而,这场工业化、城市化趋势下带来的农业科技革命,这场所谓的生产革命,利弊同屋——农村田地里土地闲置、种植荒芜,市民饭桌上大棚果蔬与科技食物盛行——普遍来看,农村、农业和农民并没有真正实现持续获利。实际上,现代农业不是简单的科技农业,而是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处于“接二连三”的关键环节。由保障生存、形态单一、模式粗放的传统产业转变为跨界融合、技术引领、品牌生成的现代产业,不能仅靠科技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而是要挖掘当地资源潜力和传统特色,通过政府引导,不断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相应的生态产品,用特色产品来满足个性化消费时代的消费者需求,以获得市场的认可,产生持续生产力。

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的就是推动产业振兴,特色产业满足特色消费,满足特色消费就要大力发展“土特产”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禀赋都是独一无二的农业生产条件,加上各地不同的农业种植方式,都允许各地可以生产出各具特色的农产品。这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农产品,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换言之,“土特产”经济具有丰富的内涵,“土”是资源和基础,“特”是优势和灵魂,“产”是链条和载体。“土特产”经济的背后,一头连起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头连起千家万户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满足个性消费。因此,笔者以为,围绕“土特产”大有文章可做。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农业、农民、农村在“新经济”下的机遇[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3(Z5): 12-14.

新经济背景下的“土特产”模式

李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也一再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 个字琢磨透”[1]。可以说,发展“土特产”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梁先生在本篇中基于“新经济”背景探讨了“土地”“特色”“生产”(“土特产”)的底层逻辑关系:“旧经济”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新经济”是特色化、精准化生产和个性化消费的经济,发展好“新经济”的关键是通过创意性地使用土地,创造源于土地的特色产品,创新特色产品的生产模式。

其实,在土地利用中强调因地制宜、塑造特色是个旧话题,但新经济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如何塑造特色是个新机会。笔者认为,梁先生中西方对比的视角很有启发。他将“旧经济”背景下美式农业形成时的环境比喻成“钉子的世界”(人少地多需尽快开发),于是他们发明了“锤子”(资本推动的单品种、高化肥、机械化);我国“洋为中用”过程中,将“锤子”用于自己的“螺丝的世界”(人多地少且开发已久),在短期内形成了规模效应,保障了“吃得饱”的紧迫问题,但“新经济”背景下针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需求则亟待寻求适用于“螺丝”的适配工具[2]。

实际上,新经济背景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土特产”之道恰逢其时。旧经济背景下,英国工业革命的创新聚焦降低成本,大多是在实际情况中改良和修正发明家的理念,精英的“高级科学”的影响十分有限。据统计,80个最有名的发明家(主要在纺织)中,大部分与科学界没有关联;纺织业759个知名人物(改良者、实践者)中,只有1/4有高于学徒的教育[2]。

相较之下,新经济背景下,我国作为重要经济体,不仅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创新推动力,而且随着科技创新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为农业经济赋能,我们能够观察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机制优势越来越显著。比如在特色农产品的设施生产中,通过物联网、云平台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品质影响要素的智能监测与管控。这些科技的应用背后,既有国家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应用导向的战略布局,也有坚持需求牵引、以用促研,立足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实际需求的产学研联动,还有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引领区、强化政策创设、推动机制创新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摸着石头过河”和渐进式迭代升级的务实工作机制。这意味着,“土特产”生产模式的孵化和创新有了土壤,包括科技与人才的孵化以及创新的实验试错、经验积累、迭代升级都有了长期发展的基础,这些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特产”制度环境。UPI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土特产”里的乡村振兴密码[EB/OL]. (2025-03-29)[2025-05-1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941003191991028&wfr=spider&for=pc.

[2] 梁鹤年. 农业、农民、农村在“新经济”下的机遇[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3(Z5): 12-14.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与治理分院,研究员

本系列文章

01 解读《资本主义与全球资本》

02 解读《经济未来指向“合作”》

03 解读《国家公园或可行“天人合一”实践》

04 解读《论方法(1):求真》

05 解读《论方法(2):决策》

06 解读《论方法(3):比较》

07 解读《文明视野下的大变局》

08 解读《论方法(4):经济》

09 解读《自然之法》

10 解读《自存与共存平衡》

11 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一)》

12 解读《城市的基础设施》

13 解读《以人为本的存量发展》

14 解读《政府的土地资产》

15 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二)》

16 解读《以人为本的主体功能区细化》

17 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与“计划”的关系》

18 解读《“内”与“循环”》

19 解读《以人为本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

20 解读《以人为本的农村振兴》

21 解读《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22 解读《以人为本的土地利用》

23 解读《全球资本与经世济民的文明差异》

24 解读《自由放任经济不是万能的》

25 解读《经济制裁后果的两面性》

26 解读《粮食安全设想》

27 解读《收缩城市与大食物观互促之道》

28 解读《政策评估 :观点法(S-CAD)概述》

29 解读《共同富裕GDP》

30 解读《智慧城市(一):地下层》

31 解读《智慧城市(二):地面层》

32 解读《智慧城市(三):治理层》

编辑、排版| 顾春雪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