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校3个案例在“新师范”建设优秀案例中获奖

360影视 2024-12-10 02:04 8

摘要:11月28日,广东省“新师范”建设指导委员会公布了《“新师范”建设优秀案例获奖名单》,广东医科大学的三个案例上榜。三个案例分别是《发挥优质医学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教育提质增效提供“广东医”样本》、《特色人才培养——岭南文化国际传播》以及《八仙过海教育帮

11月28日,广东省“新师范”建设指导委员会公布了《“新师范”建设优秀案例获奖名单》,广东医科大学的三个案例上榜。三个案例分别是《发挥优质医学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教育提质增效提供“广东医”样本》、《特色人才培养——岭南文化国际传播》以及《八仙过海教育帮扶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其中包含了两项学校全方位、全口径融入式帮扶湛江市及霞山区基础教育的相关工作案例。

在《发挥优质医学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教育提质增效提供“广东医”样本》案例中,广东医科大学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全力投入到霞山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针对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学校党委统筹全局,成立专项小组并出台相关文件,构建起有效的联络机制,精准施策。其创新的“医路帮扶三多四全体系”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帮扶方式,全面覆盖各类人员与活动形式,为霞山区基础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不仅实现了四个全覆盖的培训帮扶,还巧妙利用信息化手段,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有效缩小了区域间的教育差距。此外,凭借医学教育的独特优势,学校还共建了特色项目,如心理健康辅导与特殊教育医疗支持等,有效弥补了师资队伍的短板。这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霞山区教师的教研能力大幅提升,赛事成绩屡创新高,同时搭建起了双向交流平台,既改善了基础教育资源失衡的问题,又提升了高校教师的能力。

《特色人才培养——岭南文化国际传播》案例中,广东医科大学以岭南文化为核心,积极成立岭南文化特色班与义工队。通过丰富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学校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传播路径,着力破解岭南文化传承的困境,并开展了岭南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在人才培养上,学校采用零度课程理念,深度融入岭南文化核心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共创教学内容。同时,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注重形成性评价,并开展国际传播技能专项培训。在协同育人方面,学校与中国外文局合作共建文化传播创新中心广东中心,挖掘岭南文化内涵并开发相关产品教材。此外,学校还推动文化与医学的融合,建立了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创新性表达上,学校运用数字技术结合国际元素进行传播创新,并在传播渠道上借助网红力量构建国际传播网络联盟。这一系列举措培养了一批既懂教育又熟悉岭南文化的特色师范生,为岭南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八仙过海教育帮扶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案例中,广东医科大学充分发挥其心理学教育与附属医院的独特优势,大力实施“八仙过海教育帮扶”项目。针对湛江市中小学心理教育面临的诸多难题,如专业心理教师匮乏、业务能力欠佳、课程内容单调、资源分配不均以及评估反馈机制缺失等,学校精准施策,推出了“八仙过海教育帮扶模式”。该模式构建了“146+34”学时培训课程,融合了线上线下学习;组建了“4+4”专家团队,汇聚了多校顶尖人才;开展了“3+2”研讨调研,制定了个性化策略;实施了“2+3”建设方案,打造了心理基地;组织了“煦爱+心绘动”志愿团队,传播心理健康理念;推行了“三早行动计划”与“5+5”讲座活动;建立了“3+1”评估体系;制定了“2+2”研究推广计划。这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理念,还优化了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同时,社会上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大幅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广泛推广。

一直以来,广东医科大学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安排,全力推进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湛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通过精准化培训、多元化指导、精细化服务、专业化引领等有力措施,学校有序开展了各项帮扶工作,并持续探索、实践与凝练教育帮扶经验,有力助推了湛江市及霞山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质增效。

南方+记者 林日清

通讯员 周圆 区海燕

【作者】 林日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