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期,黔程写了贵阳简史以及为何能够成为贵州建省后的省城,介绍了青岩得名之源的狮子山青崖,以及青岩三堡的历史遗迹。
上期,黔程写了贵阳简史以及为何能够成为贵州建省后的省城,介绍了青岩得名之源的狮子山青崖,以及青岩三堡的历史遗迹。
本期,黔程写写明清时期青岩的历史往事,以及青岩建城缘由,介绍贵阳-青岩-定番茶马古道,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青岩往事(一)
01.东苗大起义
苗岭高坡位于贵阳南部,是一高山台地,与龙里大草原连成一片,地势险要,苗民世居于此,历史上称为“东苗”。
高坡周围如程番府(今惠水)、龙里卫、新添卫(今贵定)、都匀府等地早已为朝廷所掌控,但苗岭高坡却是“苗疆生界”。
省城贵阳不产粮,程番府地势平坦,一直以来都是贵阳的大粮仓,可谓贵阳的命脉;不过,这个命脉却受到高坡的威胁,高坡苗民只要顺势而下,就可立即断了贵阳的粮草供给。
明天顺元年(1457),高坡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
贵州镇守太监阮让上奏朝廷:高坡大旱,苗族贼首干巴珠攻破都匀府,抢劫官府粮仓。
干巴珠抢劫官府粮仓或许确有其事,至于是因为大旱铤而走险,还是因为受到官府压迫而反抗,如今已无从知晓。
阮让掌握着话语权,即使都匀府压迫苗民,自然也不会说;高坡大旱,苗民生活艰难,其实不足以让干巴珠冒险攻打都匀府,毕竟可能导致灭族之祸。
阮让为坐实此事,派官兵进剿高坡;眼见朝廷大军来袭,干巴珠召集各苗寨首领商议;各首领共推干巴珠为苗王,决定反抗。
明天顺二年(1458),阮让再次上奏朝廷:东苗为贵州诸苗之首,仰仗苗岭高坡天险,僭号称王,如果能够平定东苗,则贵州苗族咸服。
阮让目的可见一斑:一是平定东苗改土归流,彻底消除贵阳大粮仓的威胁;二是杀一儆百,让贵州所有苗族臣服,毕竟贵州境内还有雷公山黑苗(今贵州黔东南)、腊尔山红苗(今贵州松桃、湖南湘西一带)等更大的“苗疆生界”。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阮让肯定也想染红顶戴,哪个太监不想成为当朝皇帝朱祁镇的第二个王振呢?
黔程按:王振极得英宗朱祁镇信任,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即使是内阁所拟圣旨,如果王振不盖红印就无法成文,可谓权势熏天;正统十四年(1449),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导致“土木堡之变”,被继位的代宗朱祁钰灭族;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为王振正名,建祠祭祀。
最终,干巴珠揭竿而起,除高坡苗民外,高坡周边的都匀府、新添卫、龙里卫、程番府的各苗寨纷纷响应,史称“东苗大起义”。
干巴珠率数千苗民勇士,一路攻城拔寨;明军疲于奔命,屡战屡败。
干巴珠未能攻下城墙坚固的贵阳城,随即向南,攻下贵州前卫所属的青岩、余庆、杨眉三堡,截断了贵阳至程番府的粮道。
贵阳粮道被断,断不能久守,朝廷震惊,英宗于是任命方瑛为贵州总兵,调集贵州、广西、四川、湖广数省兵力及众多土司全力围剿。
方瑛不愧一代名将,经过分析发现:
1、苗民多为骑兵,机动性非常强,明军往往被其远程偷袭,而反击时又往往追不上。
2、高坡周边苗寨均站在干巴珠一方,明军任何动向立即有人向干巴珠通风报信,导致明军部署被对方随时掌握。
3、高坡与周边苗寨相互呼应,形成立体作战网格,明军兵力不足,孤军深入往往铩羽而归。
于是,方瑛调整战略如下:
1、以阵地战应对干巴珠的游击战,不再寻找义军主力作战。
2、集中优势兵力先扫平高坡周边苗寨,剪断高坡周边屏障,如果干巴珠来援,就与干巴珠决战,如果不来援,就先荡平周边苗寨,最后总攻高坡。
3、扫平苗寨的首选,就是程番府,一则是可收复贵阳粮仓,二者可直抵高坡。如果干巴珠进攻其他地方,则根本不管,是管他多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
方瑛兵分四路:第一路进攻青崖(今青岩),由方瑛亲率;第二路进攻牛皮箐(今花溪马铃乡),第三路进攻谷种(今花溪孟关乡),第四路进攻鬼山(今花溪黔陶乡)。
果然如方瑛所料,干巴珠不敢救援,乃率主力收缩于高坡,意图依靠山川险峻御敌于高坡之外。
方瑛顺利攻克青崖,其他三路大军荡平各苗寨后,向方瑛聚拢。
方瑛乃以青崖为指挥部,然后集合全军进攻高坡,经过血战,付出重大伤亡后,最终一举登顶高坡。
攻占高坡后,方瑛保持原有战略,高坡之上的战斗不过是高坡之下的翻版;对此战略,无论干巴珠多么厉害、苗民如何英勇,其实都无解。
天顺三年(1459),干巴珠被俘,押解至京城杀害,东苗大起义最终失败。
由干巴珠攻占青崖导致贵阳粮草被断,再由方瑛亲率一路进攻青崖,然后以此作为指挥部,就可知道青崖为贵阳—程番粮道上最重要的战略支点!
历史没有过多记载方瑛如何攻下青崖,方瑛一生攻破近两千苗寨,青崖战略位置虽然重要,但就战斗本身而言,其实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战斗罢了。
天顺四年(1460),距离东苗大起义不到一年时间,方瑛在贵阳去世,死因不详,年仅45岁,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随即自己也是骨枯。
而始作俑者太监阮让,竟然将俘获的数百苗童阉割送往京城,实在是骇人听闻;或许此举实在是变态,随即被召回京城,历史再无记载。
贵阳终于将南部最大的一块“生界”纳入管辖,至此,贵阳过青崖至程番的粮草要道终于剪除了苗岭高坡这一最大的威胁!
贵阳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大粮仓了!
真是这样吗?谁又知道呢?
02.班麟贵建青岩城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程番府治迁贵阳,次年改称贵阳府;隆庆六年(1572),置青岩司。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朝廷置定番州(今惠水县),与原程番府一样,州治仍在今惠水县城。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正月,“奢安之乱”爆发;二月,水西土司安邦彦、水东土司宋万化十万大军围困贵阳城。
贵阳缺少粮食,历来都由定番州供应,眼见贵阳被围在即,布依族首领班麟贵紧急向贵阳城输送粮草。
安邦彦眼见青岩粮草渊源不断送往贵阳城,于是派部属李阿二率四十八庄兵进攻青岩,以断贵阳粮道。
班麟贵从小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李阿二大军来袭时,班麟贵已经47岁,率族人协助官兵坚守青岩堡。
李阿二兵力占优,最终攻破青岩堡,班麟贵得以逃脱,但其族人共300多人被李阿二斩杀。
班麟贵手下仅余200多人,无力反攻青岩堡,于是不断侵扰李阿二所攻占的各村寨;李阿二数次派兵围剿班麟贵,均未得逞。
贵阳粮道被断,被围城达十个月,城内弹尽粮绝。
守城将士先是杀马,马吃完后,捕食鸟雀、老鼠,动物吃完后,只好吃树皮、野草,最终到了吃人的地步,惨绝人寰。
十二月,新任贵州巡抚王三善带领两万援兵到达贵阳,此时原本有10多万人的贵阳城(包括逃入的百姓),只剩下数百人。
叛军撤离贵阳城下,与明军相持鸭池河一带。
王三善派明军进入青岩,班麟贵协助明军攻打青岩堡,李阿二眼见不敌,乃率四十八庄兵向南撤退,与高坡东苗联系。
此时距东苗大起义已过去160多年,大起义失败后十室九空的高坡东苗,已恢复了一些元气。
为阻断李阿二与东苗联系,班麟贵和明军一道,在白纳司(今花溪骑龙村)击败李阿二与东苗的联军,彻底解除了青岩的威胁。
贵阳至定番州之间的粮道恢复,班麟贵在明军的协助下,将粮草紧急运送至贵阳,史载“竭诚输米”。
战后论功行赏,班麟贵获任贵州前卫指挥同知,从三品。
同时,班麟贵又被任命为青岩土守备,正五品,准许世袭。
土官一般为当地土司或首领的亲属担任,但不可世袭,但班麟贵所担任的青岩土守备却可世袭,实际是土官,相当于土司,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设置。
就青岩土守备品级而言,相当于宣抚司级别,所以青岩司管辖了境内的八番十二司,这十二司多为长官司或蛮夷长官司。
青岩司管辖范围方圆达一百余里,朝廷实际上是把贵阳—定番的粮草中转站全部放在班麟贵的手中,可以说是对其信任至极。
青岩堡不过是贵州前卫中千户所第九百户所,班麟贵为贵州前卫指挥同知,自然不愿蜗居于一个小小的百户所,于是向朝廷请旨建新城。
鉴于八番一带诸夷屡屡叛乱,为确保贵阳粮草安全,朝廷准许其奏。
见青岩堡已几乎毁于战火,班麟贵乃在青岩堡外1里处觅地建城,自天启四年(1624)开始,两年后建成,这就是青岩城。
青岩城为土筑城墙,东南西北各开一门,就是如今青岩古镇的前身。
班麟贵死后,长子班应忠承袭守备一职,后在与上马司苗民作战时被刺死,其弟班应寿承袭,后因战功升任贵州前卫副总兵。
明崇祯十一年(1638),班应寿将青岩土城改为石城。
清顺治十五年(1658),班应寿率八番十二司归顺清廷,清廷准其延袭。
顺治十七年(1660),班应寿对青岩城进行了扩建,在南门外再增设一门,就是如今的定广门。
清康熙时期,平定“三藩之乱”后,朝廷着手解决内政一统问题,卫被改为县或与府县合并,而土司也被大量取消,改土归流。
康熙三十四年(1695),青岩土司则被降为外委土舍,土舍为土司的属官,这实际上是改土归流的前奏,随后班氏土司逐渐淡出历史。
黔程按:关于班麟贵的出身,有两者说法,如下:
一是明朝屯军后裔,其先祖为陕西扶风人,汉族,明朝从军来到贵州,定居于青岩。依据是疑似班麟贵墓中的墓志铭。
二是贵州土著布依族,班麟贵为当地土著布依族的首领。布依族在元明清时多称八蕃或仲家,贵阳的班姓就是布依族。
黔程以为,上述两种说法可能都没错。
如明万历平播之役时入黔的江西吉安府李仁宇将军,后来驻守镇山村,入赘当地布依族班氏,所生二子,长子姓李,次子姓班,说长子是明朝屯军后裔自然没问题,说次子是土著布依人当然也没问题。或许班麟贵也是这种情况吧。
二、青岩古道
明清时期,从云南过贵州至湖广的驿道构成了滇黔、湘黔交通大动脉,产自云贵的马匹、茶叶等物资,通过这条驿道源源不断的输送北方或江南,所以得名为“茶马古道”。
当然,贵州驿道也包括黔桂、川黔两条驿道以及众多的支线,贵阳过青岩至定番(今惠水)的这条驿道,既是贵阳的粮草要道,也是黔桂古道的一部分。
2013年,茶马古道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岩古道就是其中的一段。
01.青岩桥
青岩桥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具体时间不详,也不知何人所建。
天启二年(1622)正月,“奢安之乱”爆发,随后叛军攻入青岩堡,自然不可能在此期间建桥;天启四年(1624),班麟贵建青岩城。
黔程推测,青岩桥建造时间大约在班麟贵建青岩城时,建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方便进出青岩城,从此角度来看,青岩桥的建造可能与班麟贵有关。
青岩桥横跨于青岩河上,三孔石桥,长28米,宽2.7米,净跨6米,高3米,采用了薄券技术,既节省了石料,又减少了桥梁重力,贵州建桥多数如此。
明崇祯十一年(1638)农历四月,徐霞客出贵阳南下,到达青岩城,在游记中写道:“有溪自西北峡中出,至此东转,石梁跨之,是为青崖桥。”
游记中所写的溪就是青岩河,青崖桥就是青岩桥。
青岩河风光
青岩桥
桥面台阶
青岩桥的两端,尚存数百米古道,石板所筑,尽显岁月沧桑。
青岩古道
过青岩城后,徐霞客途径巴铃前往广顺白云山,继续探寻建文帝在贵州出家为僧的传说。
02.赵彩章百岁坊
过青岩桥沿古道前行数百米,就是赵彩章百岁坊。
赵彩章生于清雍正九年(1731),去世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整整活了了100岁,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确实是个奇迹。
百岁坊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此时离赵彩章去世已经过了8年,去世后再建百岁坊,虽不多见但也是有的,赵彩章百岁坊并非孤例。
牌坊为四柱三门牌楼式,一侧坊匾上刻“赵彩章百岁坊”,另一侧刻“七叶衍祥”,所谓“七叶衍祥”,是指“亲见七代,五世同堂者”,即看到过上三代、下三代,又五世同堂。
赵彩章百岁坊
七叶衍祥
我没有赵彩章或其后代的具体资料,古时百岁坊只以年龄论定,经当地官府奏请朝廷同意后,平民百姓也是可以立百岁坊的。
03.张仙老祖庙
赵彩章百岁坊的边上,就是张仙老祖庙。
青岩吴张氏生于清嘉庆年间,未及出嫁,未婚夫就已去世,见夫家已无男丁,只有两个未成年的小姑子,于是到夫家抚养两小姑子成人,终生未嫁。
清光绪年间,吴张氏去世,享年82岁。
为表彰吴张氏旌节,当地官府奏请朝廷为吴张氏建牌坊,民众又在其坟墓处建祠祭祀,后又变成了民众祈愿之所,因为非常灵验,吴张氏就被人们尊称为“张仙老祖”。
由此,吴张氏祠就变成了“张仙老祖庙”,属于民间信仰,广义上来讲,算是道教范畴。
清朝时期,张仙老祖庙香火非常旺盛,成为远近闻名的祈福之所。
民国时期,张仙老祖庙毁于一场大火,然后重建。
上世纪特殊时期,张仙老祖庙毁于一旦,如今重建为观音祈福寺。
吴张氏墓前仍有香纸蜡烛,看来如今仍然有人前来祭祀或祈福;张仙老祖庙虽已不存,但对吴张氏的信仰依然流淌在青岩人的心里。
因观音祈福寺为新建,我没有拍照;吴张氏墓虽是古迹,但我没有对坟墓拍照的习惯。所以没有照片,大家感兴趣的话,自己去游玩吧。
吴张氏其实未真正过门,却至未婚夫家抚养未成年小姑子的义举,且终身未嫁,确实让人万分敬佩!
04.赵理论百岁坊
从赵彩章百岁坊前行数百米,就进入了青岩北门。
青岩古道穿城而过,在定广门内侧立有赵理论百岁坊。
赵理论生于清乾隆六年(1741),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去世,活了105岁。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百岁坊,时年赵理论102岁。
赵理论的儿子为赵玉墀,是嘉庆时期举人;孙子为赵国澍,任青岩团总;曾孙为赵以炯,是贵州唯一的文状元。
同赵彩章百岁坊一样,赵理论百岁坊也是四柱三门牌楼式,但因为有镂空雕刻的石坊,从视觉上看更精美。
牌坊一侧坊匾上刻“昇平人瑞”,另一侧刻“七叶衍祥”。
所谓“昇平人瑞”,是指太平盛世中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长寿老人,百岁以上老人为“人瑞”,古时也称“期颐”。
昇平人瑞
七叶衍祥
与一般牌坊抱鼓石多为“葫芦形”不同的是,赵理论百岁坊的抱鼓石为倒立的石狮子形象,非常罕见,至于是不是全国孤例,黔程阅历所限,并不知悉。
赵理论的祖上原在贵阳狮子桥一带经营铁器、丝绸等生意,后来迁居青岩城,而青岩城又处于狮子山脚下,或许这就是赵理论百岁坊抱鼓石为石狮的原因吧。
倒立石狮
05.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
出定广门数百米后,立有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
节孝坊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是为表彰周王氏守节和媳妇刘氏尽孝的牌坊,从名称就可知道,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青岩人周朝忠早年去世,其妻子王氏含辛茹苦抚养儿子长大,然后为儿子娶妻刘氏。
未料儿子又早早去世,只剩下婆婆、刘氏和幼子,刘氏侍奉周王氏极孝,将其赡养到耄耋之年,又将幼子抚养成人。
婆媳两人节孝集于一门,传为佳话,故立节孝坊旌表。
牌坊石坊上两条透雕的龙栩栩如生,非常非常精美,纯手工打造,显示了匠人高超的技艺。
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
06.青岩古道蒙贡寨段
青岩古道继续往南延伸,至蒙贡寨尚存一段古道。
蒙贡寨古道保存完好,寨子出口处遗存一段高大的城墙,黔程估计是以前古道上的一个关口。
关口城墙
古道蒙贡寨段
古道从村中下行至高车河,高车河是青岩河下游,因为就是有很多高大的水车,故得名高车河,进入惠水后称为涟江。
高车河
古道顺着河边一直延伸,不过因为很少有人再走,几乎为灌木杂草掩映了。
高车河边古道
07.宫詹桥
从高车河沿古道下行,约里许就到达宫詹桥。
宫詹桥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8年),为周渔璜捐建。
周渔璜,字起谓,号桐埜,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康熙三十三年(1694)考取进士,入翰林院,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詹事府詹理。
周渔璜才华横溢,工诗词,著有《桐埜诗集》,是《康熙字典》的编纂官之一,在二十七名编纂官中署名第三。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仅49岁的周渔璜因病去世,留下四条惠及贵州的遗嘱,就是一条就是委托其父和弟弟修建连接骑龙村和蒙贡寨的石桥。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7),即周渔璜去世3年后,宫詹桥建成,三孔石拱桥,长43米,宽5.8米,高5.2米,因周渔璜生前任詹事府詹理,故得名“宫詹桥”。
宫詹桥
桥成之日,立碑纪念其事,碑文《宫詹桥碑记》的撰写者,就是贵州省唯一的武状元曹维诚了。
曹维诚为贵阳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683),年仅20岁考取武状元。
曹维诚的父亲曹元肃为康熙十二年(1673)武进士,其子曹石为雍正二年(1724)武进士,御前带刀侍卫,非满清贵胄而能成为御前带刀侍卫,可见雍正对曹家信任至极。
曹维诚能文能武,对周渔璜推崇备至,执弟子礼,在《宫詹桥碑记》中写到:“宫詹桐埜周夫子,吾师也,品度端凝道德纯粹,学问文章真足楷模千古,为吾黔一代宗匠”。
《宫詹桥碑记》
黔程按:白纳长官司源于元朝时“茶山白纳等处蛮夷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1372),白纳司并入中曹蛮夷长官司;明永乐四年(1416),恢复白纳司,衙署设在骑龙村。
白纳司属于青岩司管辖的八番十二司之一,目的也是确保贵阳粮道安全;如今蒙贡寨属青岩镇,骑龙村属黔陶乡,不过当时蒙贡寨却是白纳司管辖的41寨之一。
白纳司首任长官为周可敬,是七星关守御千户首任指挥使周必贤的第五子,因功升任白纳司首任长官;周渔璜是周可敬的第十一世孙;白纳长官司一直承袭至清朝末期。
《何以青岩》系列待续,下期继续写青岩古镇的历史往事。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青岩桥: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北门外青岩河上。
02.赵彩章百岁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北门外青岩桥边。
03.张仙老祖庙: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北门外赵彩章百岁坊边。
04.赵理论百岁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定广门内侧。
05.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定广门外侧。
06.青岩古道蒙贡寨段: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思潜村蒙贡寨。
07.宫詹桥: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思潜村大桥组。
来源:黔程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