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宣布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 为见义勇为而错过考试的姜昭鹏安排补考。这样在规则制度下的人性化处理方式,既遵循了考试制度的程序正义,又体现了对善意的珍视与保护。
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宣布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 为见义勇为而错过考试的姜昭鹏安排补考。这样在规则制度下的人性化处理方式,既遵循了考试制度的程序正义,又体现了对善意的珍视与保护。
因救人错过高考,姜昭鹏并不后悔,“考试一次没考还有下一次,但是同学的生命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重来。”也有网友希望考生的损失能得到弥补:“因为救人缺考属于特殊情况,希望当地可以为他安排一次补考。”人们追求的“善有善报”,不仅是个人行善的初始动机,也是希望为善者终有好报的殷切期待。事后第四天,好消息传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将按程序启用副题,安排姜昭鹏参加考试,引得网友纷纷点赞:“真好!制度就应该有人情味!”
副题启用并非“破例”,而是制度为突发情况预留的弹性空间。高考补考也早有先例,2014年5月31日,江西高三学生柳艳兵和易政勇在公交车上与歹徒搏斗并身负重伤,因此错过了几天后的高考,2014年7月2日,康复后的两位“夺刀少年”参加了高考补考,最终分别考上了南昌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
此次,当地教育部门通过核实事件经过、上报上级批准等程序,最终决定为姜昭鹏启用副题,并在公告中强调“按照规定程序”,表明其决策建立在既有规则基础上,避免了主观随意性。这种处理既维护了考试公平性,又彰显了制度对特殊情况的包容;既未突破规则边界,也让大众看见对善行的珍视,对正义之举的保护与推崇。
个人若因善意之举付出牺牲,而又没有任何弥补的余地,社会难免陷入“救不救”的伦理困境。因此,规则需要温暖的缝隙,让善良不被辜负;善意需要制度护航,以消除为善者的后顾之忧。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处理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制度应当成为善意的“守护者”,而非“绊脚石”。
多为善举的前提是敢为善举,此事件正是一例好的示范。为善者得以善良之报,更是在千千万万人心中播下善意的种子,今后也将转化为实在的行动,让社会向善的价值观蔚然成风。
来源:杭州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