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90%人呼吁!大英博物馆还能撑多久?网友:跪着还的日子还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21:55 2

摘要:大英博物馆,这个自诩为全球文化"保管者"的机构,早已成为国际文物争议的焦点。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各国网民对大英博物馆掠夺文物的行为进行了激烈讨论。

大英博物馆,这个自诩为全球文化"保管者"的机构,早已成为国际文物争议的焦点。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各国网民对大英博物馆掠夺文物的行为进行了激烈讨论。

从中国网友的愤怒控诉,到埃及民众的血泪呼吁,再到希腊人的坚持不懈,都在质疑一个核心问题:凭什么殖民时代抢来的东西,现在可以堂而皇之地以"保管"为名拒绝归还?

这种胜者为王的逻辑不仅违背历史正义,更是对原属国文化权利的持续侵犯。国际社会应当正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推动文物回归原属国,让文化遗产回到它们真正的家园。

翻开英国网络论坛,会发现一种令人咋舌的观点:"这些东方文物是帝国荣耀的象征"、"战利品本就应该归胜利者所有"。

这种言论直接暴露了殖民思维的残留。实际上,大英博物馆约90%的藏品来自他国,而《大英博物馆法》更是以法律形式将这些掠夺成果固化下来。

有趣的是,当年法国作家雨果曾痛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为"两个小偷的偷窃行为"。如今,这些"小偷"的后代却理直气壮地宣称这些文物应该留在英国,因为"我们能更好地保护它们"。这种双标逻辑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日本网友的反应则更为微妙。表面上,他们对中华文明表示尊重和认同,但这种姿态下掩盖的是自身掠夺历史的尴尬。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同样大肆掠取中国文物。

更令人不安的是,日本博物馆系统对东方文物实行相当封闭的管理,许多中国学者申请研究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文物时,往往会遭遇重重阻碍。

而韩国网络上则出现了一些"历史发明"言论,试图通过虚构文明起源来争夺文化话语权。这本质上是民族主义情绪驱动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与文物归还的正义诉求背道而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的案例。二战后,德国系统性地归还了纳粹掠夺的文物,树立了正视历史的典范。这不仅是法律约束的结果,更体现了道德层面的自省。

埃及网友的呼声尤为强烈。大英博物馆藏有超过10万件埃及文物,包括破解象形文字的关键——罗塞塔石碑。这些文物的流失直接导致埃及文明研究长期受制于西方学术界。

大英博物馆最常搬出的挡箭牌是1963年的《大英博物馆法》,该法律明确禁止文物归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旨在打击非法文物贸易。

但这个公约最大的软肋是缺乏溯及力,而且许多主要文物市场国直到近年才加入公约,使得殖民时期掠夺文物的追索几乎无法通过这一渠道推进。

举个例子,中国流失海外的2.3万件文物中,大部分因为这些法律漏洞而无法追回。更讽刺的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3万件中国文物,仅有不到2000件对外展出。

那些汉代玉雕驭龙、唐代黄玉坐犬等顶级文物,多年来从未公开展示过。这就像是把别人家的宝贝据为己有,却又锁在仓库里不让人看——这哪里是"保护",分明是霸占。

2015年,埃及民间组织提起诉讼要求归还罗塞塔石碑,结果被英国法院以"没有司法管辖权"为由驳回。法律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了掩护不义之举的工具,而不是伸张正义的手段。

大英博物馆常常以"我们能更好地保护文物"为由拒绝归还,然而事实却是另一番景象。

该博物馆拥有约800万件藏品,但管理混乱得令人瞠目结舌:有半数藏品没有正常登记,约240万件文物根本没有记录。更荒谬的是,馆内的监守自盗事件频发。

2023年,一则震惊全球的新闻揭露了馆内策展人希格斯在十年间盗卖约2000件文物的丑闻,一些珍贵藏品甚至以低价在eBay上公开拍卖!

安保漏洞同样触目惊心。国外记者曾经做了个实验:假扮实习生,将一件希腊雕像复制品轻松带出博物馆,全程无人盘查。这就是所谓的"最好的保护"?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原属国"如中国、埃及等国家的博物馆在近年来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上有了长足进步。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采用的恒温恒湿技术和无损检测方法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这样的对比,大英博物馆"我们能更好地保护"的说辞不过是维持文化霸权的遮羞布。

公众力量推动变革

随着全球化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文物归还问题逐渐从专业学术领域走向大众视野。2023年的一项全球民调显示,约80%的受访者认为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方式不合法,支持文物回归原属国。

中国短视频平台上,《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作品播放量破10亿,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这些作品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向年轻人普及了文物背后的掠夺历史,引发了广泛讨论。

国际博物馆协会也开始重新审视"文物归属权"问题。2022年,该协会修订了博物馆伦理准则,首次明确提及殖民背景下的文物归还问题,呼吁各国博物馆积极回应原属国的合理诉求。

希腊为追回帕台农神庙雕塑而进行的持续努力也赢得了全球范围的支持。希腊政府甚至建造了专门的博物馆,就位于帕台农神庙旁边,专为这些流失的雕塑预留了展位——这种象征性行动传递了强烈的文化主权诉求。

这些舆论压力正在逐渐改变局面。即使是英国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大英博物馆的立场,认为归还文物不仅是道德选择,也是修复国际关系的重要步骤。

尽管困难重重,文物归还运动近年来还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2023年,英国汉宁顿博物馆向尼日利亚归还了72件贝宁青铜器,这些文物在1897年英国殖民军队洗劫贝宁王国时被掠夺。这一行动开启了殖民掠夺文物归还的重要先例。

2024年,英国与加纳达成了一项创新性协议,以文化交流的名义将167件加纳黄金文物送回原属国。这种租借模式成为了绕过《大英博物馆法》限制的一种巧妙方式。

中国在文物追索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法律诉讼、外交协商和市场购买等多种途径,中国已追回约15万件流失文物。2023年,一批68件从圆明园掠夺的青铜器终于回到中国,结束了160年的流亡历程。

世界正在变化,文物归还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务。每一次成功的归还都会产生示范效应,为更多文物回家铺平道路。

归根结底,文物不应是殖民掠夺的战利品,而应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回到创造它们的土地上,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大英博物馆与其继续扮演"全球文化搬运工"的角色,不如勇敢面对历史,成为推动全球文化平等交流的引领者。

毕竟,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拥有多少他人的宝物,而在于如何尊重每一种文化的尊严和权利。

来源:百科密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