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5月16日,华为被纳入“实体清单”,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19万华为员工瞬间陷入慌乱与不安。高通芯片、英特尔/AMD芯片、Windows和安卓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的供应面临中断,更棘手的是,数据库、ERP软件等生产工具也岌岌可危,华为的业务几乎陷入全
在挑战与困境的交织中,往往孕育着非凡的突破与变革。华为,这家以理性著称的科技巨头,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封锁时,展现出了其坚韧不拔的理想主义色彩。
2019年5月16日,华为被纳入“实体清单”,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19万华为员工瞬间陷入慌乱与不安。高通芯片、英特尔/AMD芯片、Windows和安卓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的供应面临中断,更棘手的是,数据库、ERP软件等生产工具也岌岌可危,华为的业务几乎陷入全面停摆的边缘。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一封锁不仅针对华为的当下,更意图扼杀其未来。
彼时,华为刚刚发布AI战略与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包括全球首个覆盖全场景人工智能的昇腾系列芯片。然而,这一宏伟蓝图却因外部压力而步履维艰。华为深知,若无法跟上AI的时代步伐,未来将难逃平庸的命运。
面对重重困境,华为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发起了“三丫坡会战”,成功保障了生产运营,实现了关键产品和技术的自主研发。然而,关于未来的挑战,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于头顶。美国对AI的封锁层层加码,连基本的AI算力供应都成为难题,华为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与美国AI企业竞争?
华为的回答是:坚定投入,迎难而上。一支由云、计算、芯片等业务线精英组成的“作战部队”应运而生,他们的目标,就是攻克AI算力的“上甘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华为选择了与英伟达截然不同的道路——通过系统性能力来弥补单芯片性能的不足。
2022年下半年,华为正式启动了超节点的研发。彼时,英伟达凭借GPU和CUDA生态系统的强大壁垒,几乎无人能敌。然而,华为却看到了超节点这一决定未来成败的“坑道”。在资源有限、昇腾尚未成为战略重心的情况下,华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入384超节点项目。
这一决定并非易事。超节点项目涉及多个业务团队,且面临着技术上的巨大挑战。在单芯片性能落后于英伟达一代的情况下,华为选择了光模块通信的技术路线,这一方案虽然具有高带宽、高速率的优势,但故障率高、成本高昂。然而,华为人却以偏执的执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经过数月的艰苦攻关,CloudMatrix 384超节点终于问世。这一创新性的AI基础设施具备MoE亲和、以网强算、以存强算、长稳可靠、朝推夜训、即开即用六大技术优势,直接对标英伟达GB200 NVL72系统,在多项关键指标上展现出超越英伟达的技术优势。
起初,很多人对华为的这一突破持怀疑态度。然而,随着CloudMatrix 384超节点在实际应用中的出色表现,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认可这一创新方案。DeepSeek等大规模专家并行模型的成功部署,更是进一步验证了CloudMatrix 384超节点的强大能力。
如今,华为已经熬过了那段漫长而艰难的黑夜。CloudMatrix 384超节点的成功发布,不仅为华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更为其未来的AI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对于华为人来说,这远非终点。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前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跪着的都输了,站着才可能赢。华为的故事,再次证明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