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些天去大沙河,大家提议要去看银杉。要知道,大沙河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就是银杉,而且中国最大的银杉树就在大沙河保护区。走在路上,突发奇想,问起了同行问题:“银杉是松还是杉?”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人说“当然应该是杉了,要不然怎么叫银杉?”说实话,还真
这里负责解释贵州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石头、野生空气——解释贵州野生的一切!1053种脊椎动物、8400多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每一样都是传奇。
前些天去大沙河,大家提议要去看银杉。要知道,大沙河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就是银杉,而且中国最大的银杉树就在大沙河保护区。走在路上,突发奇想,问起了同行问题:“银杉是松还是杉?”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人说“当然应该是杉了,要不然怎么叫银杉?”说实话,还真不能简单地用名字来说明它的归属,银杉还真就不是杉,而是实实在在的松!只不过它是松科植物家族中卓然独立的“单属种”,与雪松、红松、马尾松等是实在亲戚。
你可别小瞧这银杉,它的拉丁名Cathaya argyrophylla自带华夏的光环,属名“Cathaya”源于拉丁文“华夏”二字。其银色叶片在阳光折射下宛如流动的月光,因此有了银叶(argyrophylla)这一种加词。叶片背面的两条平行银白色气孔带,既是其标志性特征,也是其应对环境变迁的智慧结晶。这些密集排列的气孔带通过精密调控蒸腾作用,帮助银杉在冰期与间冰期的剧烈气候变化中维系生存。
作为第三纪孑遗植物,银杉见证了地球6000万年的沧桑巨变。有化石证据表明,在新生代早期,它们的祖先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森林中形成浩瀚林海。随着第四纪冰期的来临,银杉凭借独特的生理适应机制,在冰川推进与退缩的拉锯战中艰难求生。靠着发达的主根系统穿透岩缝汲取深层水分,靠紧凑的圆锥形树冠减少风雪侵害,靠富含单宁的树皮抵御病虫害侵袭,靠蜡质叶面反射强光避免灼伤。那么问题来了,银杉在植物界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呢?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当冰川退却后,面对快速复苏的阔叶树种竞争,这种生长缓慢的针叶树被迫退守至中亚热带海拔980-1870米的生态孤岛:狭窄山脊、孤峰之巅、悬崖裂隙。这些看似恶劣的环境,实则为银杉提供了避开竞争者、维持小气候稳定的避难所。
银杉的生长速率堪称植物界的“慢镜头”,幼苗期年均增高不足15厘米,成熟植株胸径年增长仅1-2毫米。这种生存策略虽不利于快速占领空间,却使其在贫瘠环境中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有研究表明,71%胚珠在受精前夭折,授精后仅16%胚胎能发育成熟,种子空粒率高达60%,每株母树年均产300粒种子,仅3株幼苗可能成苗长大。更令人惊叹的是其跨越时空的生殖周期:从胚珠形成到种子成熟历时31个月,需经历两次冬季休眠。每年5月,当淡绿色的雌球花在枝头绽放时,雄性花粉却要等待13个月才能完成受精过程。这种跨年生殖同步机制,既是应对气候波动的保险策略,也埋下了生殖效率低下的隐患。
在亚热带森林这个“绿色战场”上,银杉面临着多重生存威胁。啮齿类动物与鸟类的取食行为构成首道屏障:赤腹松鼠通过精准的球果选择(偏好种子含量高的球果),采用“螺旋啃食法”可清除90%的种子储备;星鸦和松鸦则扮演着“空中清道夫”的角色,其嗉囊运输能力导致种子扩散距离受限。即便幸运逃脱动物取食的种子,还要面对双重生存考验:浅层埋藏的种子易遭鼠类二次盗食,而深层埋藏虽可提高存活率,但萌发后的幼苗必须突破5%的光补偿点才能存活。
现存银杉种群呈现典型的“岛屿化”分布特征,全国32个自然居群(主要分布在桂、湘、渝、黔交界处),贵州在道真、桐梓、正安有分布,均呈孤岛状片段化,主要分布在道真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实践中面临的悖论在于:就地保护虽能维持现有种群,却难以逆转遗传多样性流失;迁地保护虽可建立备份种群,但人工环境可能加速表型可塑性退化。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当代,这个穿越时空的“活化石”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诉说着生命延续的永恒主题,呼唤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守护。
关于银杉,这些冷知识你也许感兴趣:
生长速率堪称植物界的“慢镜头”
银杉的生长速率堪称植物界的“慢镜头”,幼苗期年均增高不足15厘米,成熟植株胸径年增长仅1-2毫米。这种生存策略虽不利于快速占领空间,却使其在贫瘠环境中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为古老的残遗植物
银杉为古老的残遗植物,该种的花粉在欧亚大陆第三纪沉积物中发现。其形态特殊,胚胎发育与松属植物相似,对研究松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等,均有较重要的科研价值。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银杉属被植物学家称为“植物熊猫”,和水杉、银杏一起被誉为植物界的“国宝”,主要分布于广西、湖南、重庆、贵州等地。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