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网传截图,淘宝商家在进行人群推广时,可在自定义推广页面设置屏蔽人群,包括100%完全屏蔽异常退款人群及高退款人群,对退款率较高人群减少曝光。
据网传截图,淘宝商家在进行人群推广时,可在自定义推广页面设置屏蔽人群,包括100%完全屏蔽异常退款人群及高退款人群,对退款率较高人群减少曝光。
对这一新功能,有网友表示该功能对商家友好,可以明显提高淘宝商家的人群推广质量和成交率。还有网友喊话淘宝给消费者也设置一个屏蔽高退货率商家功能,这样就不用自己花时间一个个筛选。
现在的平台和用户关系,就像是拔河的绳子,太松吧,商家就得被薅秃噜皮,太紧消费者又被勒得喘不过气。这屏蔽功能表面上是个技术活,骨子里还是多方利益分配的博弈。
站在商家角度,这功能简直是救命稻草。尤其卖衣服的退货率本来就高,某些女装直播退货率,甚至能飙到80%以上。
有些买家动不动就退,甚至有人玩空包退货、P图骗退款,商家早就憋了一肚子火。
退货理由还千奇百怪,有人把衣服穿去蹦迪弄脏了照样退,甚至还有人专门卡着七天无理由的规则搞服装租赁。
商家被逼得没办法,只能把成本摊到老实人头上,最后搞得那些正经规矩的买家,要为羊毛党的行为买单。
现在平台让他们自己决定要不要推广告给这些人,商家肯定拍手叫好。毕竟谁也不想花钱打广告,结果引来一堆只买不付钱的主。
平台这招屏蔽术,玩的是大数据精准打击。
系统那些把月均退款超过普通人三倍的、专挑不同店铺连环退货的、搞虚假运单号的,统统打上标签关进小黑屋。听起来挺解气,可算法要是犯起糊涂来,照样能把正常维权的人当成恶意客户。
因此消费者这边,就有点微妙了。如果一个人只是正常退货,比如衣服尺码不对、质量有问题,结果被系统判定成高退款人群,那岂不是冤枉?
平台说他们会综合判断,不会一刀切,可算法这东西,谁能保证百分百准确?万一误伤了老实人,优质客户必然越来越少。
另外,平台有没有想过,商家的版型差、材质劣、工艺烂等等,这些才是退货的主要根源。很多衣服实物和图片,根本是“卖家秀vs买家秀”,退货是消费者在帮市场淘汰劣质商品。
那些能将就的本分用户,反而纵容了商家继续卖次品。
买卖双方的信任危机早不是新鲜事。以前平台为了拉拢消费者,搞出个"仅退款"的大招,结果被玩成了零元购的漏洞。现在风向调头保护商家,又有人担心要回到"买家自求多福"的蛮荒时代。
淘宝这次试点选的,是退货率爆表的服装行业,明面上看是精准施策,暗地里是拿这个试验田当挡箭牌。
要是哪天把生鲜、数码这些退货率低的品类也纳入屏蔽范围,普通人的购物车怕是要遭殃。
毕竟谁还没退过几次货呢?今天屏蔽的是高频用户,明天说不定就轮到偶尔维权的人。
平衡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既不能让商家被羊毛党薅成秃驴,也不能让消费者买完东西就变孙子。
电商这盘棋下到现在,早就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当年靠低价和退货政策打天下的路子,如今成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七伤拳。
现在搞屏蔽功能,就像是给商家发了防弹衣,但别忘了消费者手里也得有把伞,不能光顾着挡商家的明枪,不管老百姓的暗箭。
破局的关键,是规则的透明化,是能把判定标准摊开来晒晒太阳,比如设置个申诉通道,很多误会或许压根不会发生。
说到底,这事的核心是怎么定义“高退款人群”。如果真的是恶意退货、骗退款的,那屏蔽了没毛病。
但如果只是普通消费者正常维权,那平台就得谨慎。毕竟电商的根基是信任,买家怕买到假货,卖家怕遇到骗子,平台得在中间当好裁判。
淘宝这次先拿服饰类试点,也是看准了这个品类纠纷多。未来会不会推广到其他品类?很有可能。
电商平台既是擂台上的裁判,更是连接买卖双方的桥梁。桥墩子往哪边偏都会翻车,唯有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才能让桥上的人走得安稳。
来源:之乎者也小鱼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