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巴合作为全球治理开辟新前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23:14 3

摘要:5月14日,巴西总统卢拉结束为期5天的对华国事访问,带着丰硕的合作成果启程回国。“中国与巴西的伙伴关系坚不可摧。团结起来,我们能为全球南方赢得前所未有的尊重。”5月12日,卢拉在北京出席中国-巴西商业研讨会时向全球媒体发出铿锵宣言。英国《卫报》分析说,在国际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子凡 记者 贾晓静

5月14日,巴西总统卢拉结束为期5天的对华国事访问,带着丰硕的合作成果启程回国。“中国与巴西的伙伴关系坚不可摧。团结起来,我们能为全球南方赢得前所未有的尊重。”5月12日,卢拉在北京出席中国-巴西商业研讨会时向全球媒体发出铿锵宣言。英国《卫报》分析说,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中巴两国携手发出了全球南方的最强音。多名专家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巴务实合作为全球治理开辟新前景。

战略互信:中巴合作的压舱石

卢拉此访行程紧凑、成果斐然。5月13日下午,中巴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发展战略对接、科技、农业、数字经济、金融、检验检疫、媒体等领域20份合作文件。卢拉本人也化身“数字外交官”,在20小时内通过社交媒体发布109条动态,实时播报合作进展。

“2003年我首次执政时,中巴贸易额仅66亿美元,如今已突破1600亿美元。这不仅是数字增长,更是战略互信的见证。”面对媒体镜头,六度访华的卢拉以数据丈量两国关系跨越式发展。在外交学院巴西籍教授马库斯·德·弗雷塔斯看来,这种信任源自“非对称性合作”的突破:“中巴合作以创新方式为全球南方国家间战略对接树立典范,为全球治理注入希望曙光。”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不同于西方“一刀切”模式,中巴关系体现了新兴国家追求自主性、互补性与发展主权的深层转向。

“中巴间的伙伴关系重构了传统援助-受援模式——这是发展中国家首次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享技术能力、创建契合自身文明叙事与优先事项的机制。例如巴西现代农业与中国物流科技的协同效应,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共生范式。”弗雷塔斯说,中巴合作注重实效、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思维,这种合作模式向非洲、东南亚及中东国家传递明确信号:大规模基建、产业转型与社会投资无须依附西方(欧盟与美国),更重要的是培育发展中国家的战略自信,使其能以自主而非依附的姿态表达利益诉求。

“信任是中巴关系的基础,也是全球南方合作最重要的基础。不仅政治上互信,经济合作上也要互信。”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所长柴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全球南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来看,中国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稳定器。无论是关税动荡还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波动,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不稳定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全球南方国家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可谓水到渠成。”

技术共生:破解发展权的密码

在亚马孙雨林深处,中巴联合研制的第六颗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正俯瞰地球,其免费开放的遥感数据已惠及多个亚非拉国家;钱凯港-两洋铁路项目通过陆海联运闭环打破巴拿马运河垄断,形成资源开发-加工-运输全产业链……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谢婷婷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巴合作以“技术共生”与“规则创新”为南南合作树立范式,这种“硬联通”与“软联通”结合的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破解“中心-边缘”体系提供了实践路径。

弗雷塔斯用“适应性多元主义”概括中巴合作,“中巴允许差异化发展路径——中巴合作并不局限于贸易数据与投资流量,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权平等、无附加条件的基础上,为全球治理积累动能。”中国已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在可再生能源、物流与数字基建等领域持续投资,但双方仍有众多合作空间待开拓。“允许差异化合作路径,尊重各国独特发展轨迹。这与中方倡导的‘突破法理刚性,强调互谅互信’的理念相呼应。这种弹性机制确保所有成员共享发展红利。”弗雷塔斯分析说。

机制创新:回应全球治理困局

卢拉本次访华适逢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中拉论坛)成立十周年。5月13日召开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中国-拉共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双方达成的三年合作项目超过100项,涵盖数字丝绸之路、气候韧性基建、人工智能伦理等前沿领域。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中拉论坛运行十年来,中拉贸易额激增188%,2024年达到5184亿美元,22个拉美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逾200个基建项目串起横跨太平洋的发展链带。

“这是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治理困局的创新回应。”在柴瑜看来,中拉论坛十年实践破解了两大全球性难题:一方面通过“发展权共享”机制,让国际议程不再沦为发达国家的“专利”,另一方面以“弹性制度”弥合文明差异,重构“发展权”的全球叙事。

“在全球治理秩序面临重大挑战、多边主义发展遭遇挫折、全球经济秩序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拉论坛凭借运行十年来的亮眼成绩,给全球南方国家带来极大信心,也为整个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动力。”柴瑜指出,中拉论坛就如同定心丸和稳定器,未来若有更多机制能发挥作用,全球治理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柴瑜认为,中拉论坛有效缓解了国际体系权力转移带来的焦虑:“许多共识文件是具有协调能力的制度安排,有助于重构国际权力格局,这里的权力指的是发展权。发展权不应仅为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所享有,广大全球南方国家也应拥有发展权并实现发展目标。同时,在制度规范方面也有诸多创新,这是基于南南合作经验共享形成的制度规范,促进了合作共赢。”

谢婷婷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深度重构。“会议成果标志着全球南方正从规则接受者转为制定者。”她分析说,“通过技术共研、标准共建、金融共创,推动国际秩序向多极化演进。正如中巴卫星合作超越双边范畴惠及非洲,中拉合作新范式正在重构21世纪南南合作的底层逻辑。”

重塑全球叙事:多极世界的建设性力量

当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在长城脚下告诉世界“南美不应单向看向美国”,当比亚迪电动卡车驰骋在安第斯山脉,发展中国家正用合作实践重塑全球叙事。柴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站在中拉论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中拉合作已超越地缘博弈,成为多极世界的建设性力量。

“中拉合作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合作效益差、无法合作的固有认知。”柴瑜说,“过去西方学者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效益不高、成果不大,但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并非如此。双方通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和诉求,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与互利共赢。”

弗雷塔斯认为,中拉论坛成功实践对全球治理的贡献体现在三重维度:首先,作为规范创新平台,通过在可持续发展、数字包容等领域的建设,孵化可能融入更广多边框架的新规范;其次,作为地缘开放工具,为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超越传统欧美框架的多元合作路径;第三,作为集体声量放大器,通过联合国大会、气候峰会等国际场合的协同立场,推动国际议程向公平、可持续方向倾斜。这种允许多样性共存的“多极治理逻辑”正在成型,为全球治理开辟新前景。

柴瑜表示,全球治理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个别国家的“一言堂”或单边主义,中拉论坛充分体现了中国所倡导的多边主义原则,也为全球南方合作和全球治理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中拉合作秉持平等相待、开放包容、造福人民的理念,造福人民是中拉论坛合作的根本宗旨和追求。也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全球南方国家才能在全球治理中相互支持、团结起来,发挥更大作用,发出更多声音。”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