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树大招风”,娱乐圈的风吹草动总能在舆论场掀起千层浪。2025年初夏,一则“07年童星黄杨钿甜佩戴200万耳环”的新闻突然冲上热搜,评论区瞬间炸锅。从网友扒出的图片看,这副耳环疑似某高奢品牌限量款,市场估价足以在小城市全款买套房。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枚耳环
俗话说“树大招风”,娱乐圈的风吹草动总能在舆论场掀起千层浪。2025年初夏,一则“07年童星黄杨钿甜佩戴200万耳环”的新闻突然冲上热搜,评论区瞬间炸锅。从网友扒出的图片看,这副耳环疑似某高奢品牌限量款,市场估价足以在小城市全款买套房。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枚耳环出现的时间节点恰好卡在四川巡查组进驻期间,而黄杨父亲曾任雅安某单位科级干部、母亲被曝名下关联多家企业,围观群众嗅到的早已不只是“炫富”气息,更多人在质疑:这究竟是明星家庭的合法收入,还是暗藏猫腻?
回想内娱这十年,明星天价片酬曾是常态。2014到2018年堪称“黄金时代”,某流量演员被曝一部剧进账1.6亿,连三线艺人也能轻松年入千万。但2018年限薪令和税务稽查重拳出击后,行业迅速降温——数据显示,2023年头部艺人片酬普遍缩水七成,连范冰冰复出后戴的帝王绿翡翠都被扒出是品牌借戴。如今一个未成年童星戴着百万珠宝招摇过市,难免让人想起《红楼梦》里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当粉丝咬定“耳环是真货但只值60万”时,这场风波早已从娱乐圈八卦演变成社会命题:我们究竟在愤怒什么?
这事儿得从粉丝的“洗白话术”说起。黄杨钿甜的拥趸们最初主打一个“理直气壮”,有人翻出刘亦菲十年前戴3亿宝格丽项链的照片,嚷嚷“大花戴得我家妹妹戴不得?”可他们选择性忽略了关键事实——刘亦菲那条项链是品牌方押着保险柜送到现场的,范冰冰那些晃花人眼的帝王紫项链更是活动结束就得归还。业内人士透露,如今内娱90%的珠宝都是“流水席”,明星前脚戴完,后脚就得还给品牌爸爸。
说到底,还是钱的事儿。2018年之前明星躺着赚钱,某爽日均进账208万的故事震撼全网。但限薪令下来后,95后小花们能拿百万片酬都算顶流。蒋依依偷税案曝光时,人们才发现这位童星五年总收入才1600万,扣除团队工资、造型费和热搜营销,真正落袋的还不够在京买套房。反观黄杨钿甜,2017年靠《楚乔传》小配角出道,真正当上女主要到2023年——六年时间里,她父母的账户得多厚的家底,才能随手甩出200万买对耳环?
粉丝的逻辑更让人啼笑皆非。先是坚称耳环值200万,被扒品牌后改口“其实就60万”,活像菜市场砍价。殊不知关之琳这种跟富商纠缠半辈子的“珠宝女王”,拍卖会上最贵的耳环才拍出1300万,流拍的那对千万耳环至今还在香港保险库里吃灰。普通女明星戴的耳饰多是几百块的施华洛世奇,杨超越录综艺戴过30块的树脂耳钉还被夸“接地气”。说白了,耳环在珠宝界就跟手机壳在时尚界的地位差不多——谁会砸重金收藏这玩意儿?
这场风波最荒诞的转折,是有人翻出黄杨父亲的履历。这位前公务员2016年辞职下海,八年间竟把家族资产滚到十亿规模?四川雅安某小镇科级干部转型商界奇才的故事,怕是连《华尔街之狼》编剧都不敢这么写。当豆瓣小组扒出他家公司的经营范围从建材跨到直播带货,再联想到巡查组正在四川查账,围观群众手里的瓜突然就变成了照妖镜。
这场“耳环罗生门”看似是娱乐圈常有的口水战,实则撕开了三个扎心真相:第一,公众对“明星特权”的忍耐值已达临界点。当208万日薪成为历史记忆,人们更难容忍“17岁少女戴百万首饰”的刺激画面;第二,粉丝无脑护主反而害人害己,硬把“假货论”掰成“低价论”,就像试图用小勺子舀干太平洋——越努力越荒唐;第三,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既然巡查组已介入,与其让粉丝在微博控评,不如等纪委监委一锤定音。
来源:严不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