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6年,朱光亚回到家很高兴,还招呼儿子朱明远一起喝两口,朱明远问他为何这么高兴,他却说:“我把中国科协主席辞了!”
1996年,朱光亚回到家很高兴,还招呼儿子朱明远一起喝两口,朱明远问他为何这么高兴,他却说:“我把中国科协主席辞了!”
2年后,他又主动提喝酒,朱明远抢问道:“你这是又把什么辞了?”朱光亚乐呵呵道:“中国工程院院长!”
为何辞了工作,朱光亚反而更高兴了呢?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这个消息传到太平洋彼岸的一群中国留学生耳中,他们彻夜难眠。
26岁的朱光亚在密歇根大学所在的安娜堡小镇,静静地看着新中国的方向,低喃道:“是时候了。”
是时候回国去建设新中国了,尤其是在得知周恩来总理在广播里热情邀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学子回国建设新中国时,朱光亚满心欢喜地想要回国。
但他不能一个人回去,新中国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他应该在回去之前做点什么。
当年11月,朱光亚以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名义,多次组织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动员留学学子归国效力。
从1949年11月到12月,这样的座谈会开了7次,朱光亚发现,大家虽满怀热情,却苦于缺乏统一行动的纲领。
于是,他主动起草《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朋友们!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了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
1950年元旦,52名留学生在公开信上签下名字,其中包括13位物理学博士、9位化学工程专家,甚至包括刚通过NASA选拔的航天新秀。
很快,《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在华人圈里传阅,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
后来有人统计,在1950-1955年间归国的2500多名留美学生中,超过三分之一受到这封信的直接影响。
而公开信发表后,朱光亚归心似箭,但他很快收到消息,美国政府得知他们要回国,针对中国留学生展开了无形封锁。
1950年1月,美国移民局突然宣布:“凡学习理工农医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回国。”消息传到安娜堡,朱光亚立即意识到:必须赶在禁令全面实施前离开!
他开始与时间赛跑,先是变卖所有行李,接着四处奔走,托朋友买票。
那几天,他白天去实验室销毁敏感资料,晚上在宿舍整理归国衣物,连吃饭都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纪念册》。
当朱光亚踏上邮轮时,他的身后突然传来移民局官员的呼喊,他攥紧船票的手心满是冷汗,差一点,差一点就走不了了。
而他所在的这艘载着100多名中国留学生的邮轮,最终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抢人才战役中最成功的一次突围。
三个月后,美国就全面冻结中国留学生的回国通道。
当朱光亚踏上天津港时,背包里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只剩下三本写满公式的笔记本。
这些在颠簸航程中整理的核物理公式,后来成为了中国原子能研究的原始密码。
回到祖国的朱光亚,很快投入到核武器研究中,他的名字也从公开刊物上消失,连家人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做什么。
而在青海金银滩的荒漠里,朱光亚度过了人生中艰苦又充实的岁月,作为核试验的大管家,他要统筹从理论设计到现场指挥的所有环节。
之后,他带领团队创造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中国速度: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终于打破了核垄断,而这背后,朱光亚连续72小时没合眼,亲自检查每一个数据、每一根导线。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进入关键阶段,朱光亚带着团队在零下30度的厂房里做了上百次实验,有人劝他:“您是领导,何必亲自上阵?”他却说:“在实验室里,没有领导,只有科学家。”
朱光亚(右)与钱学森
正是这种事必躬亲的态度,让我国氢弹研发比原计划提前2年成功,创造了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上的奇迹。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核航弹到“两弹”结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几乎所有的重大核试验,为新中国筑起了最坚实的核盾牌。
然而,就是这样的朱光亚,却对所谓的权力很头大,1996年,朱光亚回到家很高兴,还招呼儿子朱明远一起喝两口,朱明远问他为何这么高兴,他却说:“我把中国科协主席辞了!”
当别人问他原因时,朱光亚说:“这样我就能专心地做核武器研究了!这位置该给年轻人来坐!”
1999年,朱光亚就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年12月2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10388的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
当国家天文台的科学家将命名证书送到朱光亚手中时,这位80岁的老人谦虚地说:“这颗星应该属于所有为中国核事业奋斗的人。”
有人问:“什么是科学家的担当?”看完朱光亚的一生,科学家的担当是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是隐姓埋名数十载的坚守,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情怀。
这一刻,国之脊梁具象化了,是钱学森和郭永怀这些科学家,让中国人挺直脊梁,屹立于世界。
来源:静静喝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