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全解析:从病因病理到防治护理》

摘要:取栓是一种采用介入治疗微创手段治疗大脑血管堵塞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将取栓支架通过导管置于血栓部位,数分钟后支架与血栓结合,直接把堵塞在脑血管里的血栓拉出,使闭塞血管再次开放。这种取栓治疗平均再通率为60% - 90%,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技术。

《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全解析:从病因病理到防治护理》

1. **取栓成功率相关**
- 取栓是一种采用介入治疗微创手段治疗大脑血管堵塞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将取栓支架通过导管置于血栓部位,数分钟后支架与血栓结合,直接把堵塞在脑血管里的血栓拉出,使闭塞血管再次开放。这种取栓治疗平均再通率为60% - 90%,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技术。
2. **取栓对脑梗塞的治疗作用**
- 对于急性期脑梗塞病人,取栓是有效的,但存在时间限制。绝大多数病人需要在发病后6 - 8小时内开始治疗,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至12小时甚至24小时。如果已经出现偏瘫,且血管闭塞时间过长,血栓机化成坚硬的纤维组织时,就无法取出,溶栓也不可行,对偏瘫也没有帮助。
3. **取栓与溶栓的区别**
- 取栓和溶栓都是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取栓属于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取栓器械直接将血管内的血栓抽出或拉出体外,使血管重新通畅;而溶栓属于药物保守治疗方法,是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动脉注射注入体内,使药物与血栓充分接触后,血管内血栓自然溶解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大血管闭塞患者,取栓开通血管的成功率更高,而处于溶栓时间窗内的患者,溶栓可为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4. **脑梗取栓后后遗症的原因**
- 脑梗取栓后有后遗症并非取栓手术本身导致,而是脑梗本身造成的。例如,患者脑梗塞面积较大或者梗塞时间较长时,脑组织会出现大量坏死,这种情况下即使进行取栓手术,患者仍可能出现偏瘫、失语、肢体活动障碍、感觉障碍,甚至嘴角和脸部歪斜等后遗症,严重时还可能长期昏迷不醒。虽然可以通过溶栓、取栓来疏通血管,但已坏死的脑组织细胞无法改变。
5. **脑梗两三年后取栓的意义**
- 脑梗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高血压、糖尿病也是主要危险因素。脑梗发生后,急诊取栓、溶栓有时间窗限制,一般为6 - 8小时,小脑脑干区域为12 - 24小时。现在时间窗概念逐渐被组织窗替代,取栓手术是否有意义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如果有,取栓手术能够改善血管堵塞症状,恢复血管正常流通,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6. **脑血栓半边肢体瘫痪的恢复情况**
- 脑血栓患者大多遗留偏瘫症状,其恢复情况因人而异。如果运动皮层或传导束未完全被破坏,经过良好的康复训练有可能恢复基本正常;若基底节、内囊或运动皮层完全被破坏,还需考虑患者年龄和机体代偿情况。年轻患者周围代偿能力和纤维修复能力强,可能逐渐恢复接近正常;代偿能力差的患者可能无法恢复。若有科学指导且持之以恒地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的可能性和程度会比较理想。
7. **脑血栓的三个重要知识点**
- 人到中年后,身体器官功能开始衰退,脑血栓作为常见的“中老年杀手”,发病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发病隐匿但危害巨大。
- 其一,脑血栓的预警信号。多数脑血栓在安静和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前驱症状,如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流利、突然头晕、一侧眼睛看不见东西、容易犯困、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可能是动脉闭塞或狭窄的信号。
- 其二,预防的重要性。预防胜于治疗,要管控好血压、血脂、血糖这“三高”,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多喝水,并且每半年去医院检查胆固醇、血脂等指标。
- 其三,脑血栓的高发人群。“三高”人群和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他们的血管更易受损;爱抽烟喝酒的人也需警惕,烟酒中的有害成分会使血液黏稠,加速血栓形成;有血栓病史的人更要注意,若不注意防护,复发可能性更大。
8. **家人发生脑血栓的应对措施**
- 希望大家永远不会用到这些知识,但如果怀疑家人发生脑血栓,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立即拨打120;其次,马上看表记录患者发病时间;此时不要吃降压药和降糖药,以免加重脑血栓;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很多患者因家属不当挪动而加重出血、影响病情;要保持冷静,不要哭喊,避免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和情绪刺激;最后,要确保患者呼吸通畅,检查是否有假牙或食物卡在嘴里。
9. **脑出血的遗传情况**
- 很多人问脑出血是否会遗传,例如爷爷有轻微脑出血,父亲也有脑出血的情况。实际上,脑出血一般不会遗传,除非是由遗传性颅脑器质性疾病导致。脑出血主要与高血压等疾病有关,若患者因高血压、脑血管瘤等因素发病,这并非遗传病。不过,高血压具有遗传倾向,可能使这类人群发病率高于无高血压人群,但只要控制好血压、适当锻炼、避免情绪激动,就能降低脑出血风险。
10. **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时间**
- 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时间与病情相关。颅脑损伤可分为轻型和严重型。轻型颅脑损伤,如出现癫痫发作、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或肢体瘫痪等症状,一般不影响正常寿命,积极治疗可控制病情,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正常人无异。严重型颅脑损伤,可能出现脑出血、颅骨骨折或脑部挫伤,如果昏迷时间超过12小时,可能危及生命。若及时治疗,70%的患者可挽救生命,但可能留下后遗症。
11. **19岁学生突发脑出血的原因**
- 昨天接收了一名19岁的脑出血患者,他是大一学生。入学后,该学生经常和室友通宵打游戏,生活黑白颠倒。他本身患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这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而熬夜加速了发病风险。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熬夜的不良习惯,这对血管伤害很大,长期熬夜会使血管变脆,导致高血压形成,而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因此,大家要减少熬夜,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脑出血发生。
12. **脑出血的发病原因**
-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疾病,发病后大多会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其发病原因如下:
- 首先,与情绪密切相关。当人长时间处于兴奋或悲观情绪中时,容易引发脑出血。因为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进而引发脑出血。
- 其次,气候和温度的突然变化会影响人的神经代谢功能,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肾上腺素升高,导致毛细血管变脆,从而诱发脑出血。
- 此外,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脑出血,如长期熬夜、抽烟喝酒等。
13. **脑出血的预防措施**
- 脑出血不仅威胁患者生命,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以下是预防措施:
- 定期检查。高血压患者要提高警惕,日常定时测量血压,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
- 调整情绪。很多脑出血由情绪问题引发,平时要避免过于激动亢奋,保持情绪稳定。
- 戒烟戒酒。烟酒对人体伤害大,会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还易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更要远离。
- 此外,要避免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14. **脑出血后遗症的治疗情况**
- 人们患脑出血后大多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那么,脑出血后遗症能否治疗呢?答案是肯定的。
- 对于脑出血后的运动障碍,目前主要通过康复训练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肢体麻木、语言不利等情况。但康复训练不是普通锻炼,而是针对患者情况进行的科学、系统的恢复性措施。
- 此外,也会采用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用药物并制定疗程,针对后遗症的种类、严重程度等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着重预防脑出血复发。通过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可使患者恢复自理能力。
15. **脑出血的恢复期时长**
- 脑出血发病后对患者伤害巨大,患者和家属都希望尽快恢复。脑出血的恢复期通常在1 - 2年左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脑出血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情较轻的患者恢复期会短一些;如果症状比较严重,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但脑出血的恢复期不能一概而论,其长短受患者病情影响。患者在恢复期间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严格限制盐分摄入量。即使是病情轻微的患者,有的也需要1 - 2年恢复期,严重患者则需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16. **脑梗病人抽烟的危害**
- 不建议脑梗病人抽烟,因为吸烟是引起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血液凝固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管通透性降低,影响血液供应和氧气输送,从而加重脑梗发作风险。吸烟还可引发心脏病、脑中风、肺癌等多种疾病,所以脑梗病人应戒烟以降低发病风险。若无法立即戒烟,应尽量减少吸烟量,并采取其他措施控制风险因素,如控制血压、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17. **脑梗后手脚麻木的恢复情况**
- 脑梗后手脚麻木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液循环障碍或肢体运动神经损伤等原因造成的。对于轻度的手脚麻木和无力症状,在及时接受医生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情况下,多数能较好恢复;而严重的损伤和麻木,恢复效果可能不如轻度情况。因此,及早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康复等,有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要保持积极心态,养成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以加速康复。
18. **脑出血5年后康复的必要性**
- 昨天有网友问,脑出血已经5年了,现在走路画圈、胳膊挎篮,是否还有必要去医院系统康复。脑出血后的康复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即使过去了5年,如果仍有残留症状和影响,进行康复治疗仍然非常重要。康复治疗有助于恢复肢体运动能力、平衡能力、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可提高生活质量,还能预防和减轻未来的并发症,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最好咨询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以促进恢复。
19. **脑出血患者的饮食禁忌**
- 脑出血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需要特别注意。
- 应避免生冷食物,因为经常食用生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道,使肠胃血管收缩,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 要少吃动物脂肪,像蛋黄、动物内脏、猪油、奶油等常见动物脂肪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加重动脉硬化,所以应减少食用。
- 高糖食物不易消化,进入人体后会影响体内代谢,长期食用会使血糖升高,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刺激血管发生病变,也不宜多吃。
- 高盐食物摄入过多可能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引发血压升高,加重病情,患者每天盐分摄入量最好控制在6g以内。
20. **脑出血后康复的最佳时间**
- 有粉丝留言说母亲一周前突发脑出血,现在还在医院不能动,询问何时开始康复锻炼比较好。一般来说,脑出血发病后的前三个月是最佳康复期,这个时期药物和康复锻炼效果较好;三到六个月是恢复期;一年之后属于后遗症期。在此提醒大家,脑出血后要及时接受康复治疗,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过,不要误解为超过三个月或半年康复就不能恢复了,其实任何时候进行正规康复治疗都有助于恢复,无论是在医院康复还是居家锻炼,都要去正规康复医院了解正确的康复锻炼方法,避免盲目锻炼。
21. **脑外伤昏迷患者的护理要点**
- 脑外伤或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三分靠医疗,七分靠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家属的照顾至关重要。家属要按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有无呕吐、癫痫等异常反应,及时告知值班医生或主管医生,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一般卧床患者都可能发生肺炎,意识不清、年龄大的患者更易发生,严重肺炎可能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时间。所以要2 - 3小时给患者翻身扣背排痰,进行雾化吸入化痰,每日测量3次体温,体温对肺炎演变有很好的提示作用,还要动态翻身,防止皮肤长时间受压形成压疮。
22. **轻度脑血栓的痊愈情况**
- 轻度脑血栓患者有可能完全恢复功能,或者仅遗留不明显的后遗症,看似和正常人一样,但严格来说不算治愈。因为患者脑梗死区域的脑组织会坏死,功能恢复主要依靠周边神经功能替代和康复治疗,坏死的脑组织无法恢复。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恢复功能,有些患者会遗留后遗症,如手脚力气差、精细活动能力差或者麻木。其恢复情况受以下因素影响:
- 首先,与脑栓塞位置有关,如果栓塞在关键位置,恢复困难。
- 其次,如果患者身体好、年轻且无基础疾病,恢复较好。
- 再者,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且全身状况较差,恢复相对较差。
- 最后,与是否及时到医院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关。
23. **脑血栓的形成原因**
- 我国有很多脑血栓患者,脑血栓通常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会出现改变,形成不稳定斑块。这种不稳定斑块外的纤维帽较薄且存在脂质,在血流动力学改变或者斑块过大时可能发生破裂,破裂后会有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聚集,启动凝血机制,纤维蛋白原将血小板缠绕,从而形成原位血栓。如果患者存在原位血栓形成,远端血管的血流供应会减少,患者就可能出现缺血症状,这就是脑血栓形成,它是脑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体危害极大。
24. **脑血栓和脑出血的区别**
- 虽然脑血栓和脑出血最终都可能导致身体一侧偏瘫,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主要区别如下:
- 从临床体征来看,脑出血起病急且凶险,会出现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三偏征等;而脑血栓属于脑梗的一种亚型疾病,起病体征相对缓和,可能在睡一觉起床后才发现有偏瘫、头晕、三偏征等症状。
- 从脑脊液检查来看,脑出血患者的脑脊液为血性,脑血栓患者则没有,这是区分两者的两点依据。
25. **脑梗塞的最佳抢救和后遗症治疗时间**
- 很多脑梗塞患者被抢救回来后会有后遗症,如口角歪斜、流口水、说话不清楚、智力受损,严重的会偏瘫。除口服西药控制外,还可采用中药调理,配合针灸治疗效果可能更好,但要去正规医院治疗。脑梗塞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发病后的5个小时之内;后遗症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越早越好,尽量发病后不超过半年,通过有效的调理手段,能够较好地康复脑梗塞的后遗症状,甚至有可能使后遗症完全康复。脑梗塞患者要保持心境平和,避免生气动怒,可适当运动但不能过量,感觉累了就停止。
26. **健康谣言的辟谣**
- 以下是六个常见的健康谣言,大家千万不要相信。
- 其一,在家发生中风自救时先吃一片阿司匹林是假的,应赶快拨打120。
- 其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人群不能吃肉是假的,适量食用鸡鸭鱼等白肉是有益的。
- 其三,每年换季时定期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假的,这样只会增加静脉注射的风险。
- 其四,少量饮酒可以软化血管是假的,喝的每一滴酒都对身体无利。
- 其五,降血压药吃久了就没效果需要换药是假的。
- 其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能吃鸡蛋是假的,饮食均衡很重要。
27. **肌肉萎缩的有效锻炼方法**
- 有些偏瘫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以下是一些锻炼恢复肌肉功能的方法。
- 盘腿打坐法:患者双手按住双膝逐渐用力下压,坚持锻炼可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 卧位分合:锻炼时可让家属或患者本人按摩双侧大腿根部绷直的肌肉以改善效果,以双腿能搭到1米以上宽度床边为目标。
- 卧位屈髋:实行此方法前需伸直对侧腿腰部并紧贴床面,医生帮助患者能自行搂抱膝关节后,患者可自行锻炼。
- 步态矫正方法:适用于走路跛行的病人,可提高大腿外侧肌肉力量,改善步态练习,单腿站立不稳时可扶住桌子进行。
28.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 脑出血有以下临床表现:
- 运动和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常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或者言语含糊不清。
- 呕吐。约一半的患者会发生呕吐,这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 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昏迷,其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的速度有关。
- 眼部症状。如瞳孔不等大、偏盲、眼球活动障碍。
- 头痛头晕。头晕常与头痛并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29. **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护理要点**

- 对于脑梗塞患者,康复护理是促进恢复的重要环节。在患者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定期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一次,防止压疮形成。同时,要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在饮食方面,要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调整食物的质地。如果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应给予半流质或糊状食物,避免误吸导致肺部感染。鼓励患者多喝水,以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 在康复训练方面,早期要注重肢体的被动运动。护理人员或家属可以帮助患者活动关节,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等,每个关节活动10 - 15次,每天进行2 - 3组。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逐渐引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抬手、抬腿、握拳等简单动作,逐步增加运动的难度和强度。
- 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从简单的发音开始,如“啊”“哦”“一”等单音节发音,逐渐过渡到单词、短语和简单句子。可以通过图片、卡片等辅助工具进行训练,增加患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0. **高血压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内膜增厚,弹性纤维断裂,使血管壁变硬、变脆,这种变化被称为血管重构。
- 在这种情况下,脑血管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内,形成粥样斑块。斑块一旦破裂,就会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从而导致脑梗塞的发生。同时,过高的血压也可能使脆弱的脑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
- 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测量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此外,改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如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和减轻精神压力等。

31. **糖尿病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 糖尿病患者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明显增加。糖尿病会引起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使血管的舒张功能减弱,收缩功能增强,进而导致血管痉挛。同时,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这种物质会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
- 这些变化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在脑血管中,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增加脑梗塞的发病风险。而且,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脑血管疾病,病情往往更为严重,预后也较差。因为糖尿病会影响神经和血管的修复功能,患者在发生脑梗塞或脑出血后的恢复速度较慢,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 所以,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同时,也要积极管理其他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等,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2.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调适**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病痛,还往往面临着心理上的压力。患病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焦虑可能源于对疾病预后的担忧,害怕疾病复发,担心自己的生活能力受到影响,无法正常工作或照顾家庭。抑郁情绪则可能是因为身体功能受限,社交活动减少,以及长期的病痛折磨。
- 这些不良情绪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负面影响。焦虑和抑郁会导致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的稳定,进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患者需要进行心理调适。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非常重要,他们可以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慰藉,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 患者自身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调整心态。例如,参加一些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社交活动,如病友交流会,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心理舒适度,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

33.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环境优化**

-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护理环境。在家中,要确保患者的居住环境安全、舒适、便利。房间的布局要合理,避免有过多的障碍物,以防止患者摔倒。对于需要使用轮椅或助行器的患者,要保证通道足够宽敞,地面要保持干燥、防滑,可以铺设防滑垫。
- 患者的卧室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温度控制在22 - 24℃,湿度在50% - 60%为宜。床铺的高度要合适,便于患者上下床,床垫不能太软或太硬,以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在卫生间内,要安装扶手,马桶最好选择坐式马桶,并且旁边要有紧急呼叫装置,以便患者在需要时能够及时求助。
- 另外,家庭护理人员要注意患者的个人卫生。定期为患者洗澡、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口腔护理,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同时,要为患者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口味喜好进行合理搭配,以满足患者康复期间的营养需求。

34. **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运动保健**

- 运动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减轻体重,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管内脂质沉积。
- 除了有氧运动,还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上肢力量练习,或者进行深蹲等下肢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对控制体重也有好处。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运动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运动后要进行拉伸放松,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导致受伤。
- 在寒冷或炎热的天气里,要调整运动计划,避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运动。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开始新的运动计划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5.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对于康复至关重要。在饮食结构方面,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等,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改善肠道功能,防止便秘。便秘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因为用力排便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脑血管意外再次发生的风险。
- 蛋白质的摄入也很关键。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和奶制品等。这些食物可以为患者提供修复组织和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的氨基酸。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以将食物制成泥状或糊状,以保证患者能够顺利摄入足够的营养。同时,要控制脂肪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油脂、油炸食品等,适量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有助于调节血脂。
- 另外,患者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钙、镁等矿物质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也很重要。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加快康复进程。

36. **新型抗脑血管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 在医学研究领域,新型抗脑血管疾病药物的研发一直在不断推进。目前,一些针对血栓形成机制的新型抗凝药物正在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这些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能够更精准地抑制凝血因子,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降低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研究人员也在探索新的药物靶点。例如,一些神经保护剂旨在减少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死亡,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病理过程,为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此外,基因治疗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也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与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进行修饰,纠正基因缺陷或调节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虽然这些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大多还处于研究阶段,但它们为未来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37. **脑血管疾病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 脑血管疾病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现象,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和二氧化碳潴留。
- 长期的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对于已经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会加重病情,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 另一方面,脑血管疾病本身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患者可能会因为头痛、肢体不适、焦虑等原因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中断或早醒等问题。而睡眠质量差又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改善睡眠质量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改善睡眠环境、调整作息时间、进行心理疏导等多种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38. **社区在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 社区在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社区可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居民普及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知识,让居民了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
- 在疾病筛查方面,社区可以组织居民进行定期的健康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早期发现潜在的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社区可以建立健康档案,进行跟踪管理,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 此外,社区还可以组织康复活动,为脑血管疾病康复期的患者提供交流和锻炼的平台。例如,设立康复训练室,配备一些简单的康复设备,由专业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组织病友互助小组,让患者之间互相鼓励、分享经验,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和积极性。

39.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

- 评估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全面了解患者康复情况的重要手段。生活质量评估涵盖多个方面,包括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
- 在身体功能方面,要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感觉功能等。例如,通过Fugl - Meyer评估量表可以量化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Berg平衡量表可以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心理状态的评估可以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等工具,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 社会交往方面,要考虑患者是否能够正常参与社交活动,如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情况,是否能够重返工作岗位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估可以使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该指数能够反映患者在进食、洗澡、穿衣、如厕、转移等方面的自理能力。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方面,可以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40. **脑血管疾病的季节性发病特点及预防措施**

- 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发病特点。在寒冷的冬季,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低温会使人体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同时,寒冷天气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在冬季,人们的户外活动相对减少,运动量不足,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 而在炎热的夏季,由于气温高,人体出汗较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缩,同样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另外,夏季空调使用不当,室内外温差过大,也可能引起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诱发脑血管疾病。
- 针对这些季节性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在冬季,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部、颈部等部位,外出时尽量减少在寒冷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同时,要适当增加运动量,如在天气较好时外出散步等。在夏季,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合理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都要注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源:百年传承健康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