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段时间,撕拉片(即拍即显的即时成像胶片)突然翻红,单张拍摄价格高达300元以上,远超普通拍立得。刘诗诗、虞书欣、李昀锐等各大明星在社交平台晒出复古胶片质感的撕拉片照片后,迅速引发跟风效应。
近段时间,撕拉片(即拍即显的即时成像胶片)突然翻红,单张拍摄价格高达300元以上,远超普通拍立得。刘诗诗、虞书欣、李昀锐等各大明星在社交平台晒出复古胶片质感的撕拉片照片后,迅速引发跟风效应。
不过,撕拉片的热潮大概率是一阵风,它本质上是情绪价值驱动的短期现象,风头一过,不仅价格回落,甚至鲜有人问津。
1
撕拉片是一种即时成像胶片。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按下快门后,照片从相机里吐出来,你得用手把相纸从相机里“撕拉”出来(这也是“撕拉片”名称的由来),几十秒内就能显影,不用进暗房冲洗。
撕拉片的核心原理是靠化学反应显影。
胶片本身有好几层,包括感光层、成像层和药水囊。拍照时,相机内部的滚轴会把药水囊压破,药水随着胶片被挤出的过程均匀渗透各层。感光层先记录影像,然后药水里的显影剂把潜影变成可见的图像。整个过程完全自给自足,所以不需要任何外部冲洗设备。
撕拉片由美国科学家埃德温·兰德在1940年代发明,黄金时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宝丽来公司推出的具备全自动吐片功能的即时成像相机风靡全球,人们迷恋这种按下快门就能拿到实体照片的体验。
家庭聚会、旅行、情侣约会,撕拉片成了记录生活的热门方式,因为成像风格独特,许多专业摄影师也用它来拍样片或创作。
不过,好景不长。
1980年代后,传统胶卷的冲洗技术越来越便捷,一小时快冲店遍地开花,撕拉片的优势逐渐被削弱。更致命的是1990年代数码相机的崛起——拍照立刻能看,还能删除重拍,成本也比撕拉片低得多,相机也不像撕拉片相机那样笨重。
与此同时,撕拉片的生产需使用苯、甲醇等化学物质,环保成本居高不下,更加难以应对数码相机的冲击。
2001年宝丽来申请破产;2008年,宝丽来宣布停产所有撕拉片,一代经典就此落幕。富士在2016年才停止生产撕拉片,彼时撕拉片已经是非常小众的产品。
在这一波热潮之前,撕拉片主要是复古文化的符号,偶尔出现在二手市场或摄影爱好者的收藏里。
撕拉片为何突然“翻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成像质感别具一格。
撕拉片的色彩带着一种独特的化学反应痕迹,色调偏暖,高光部分微微泛黄,阴影则带有柔和的颗粒感。因为药水涂抹不均、显影受温度影响,甚至边缘漏光,让撕拉片或带有微妙的瑕疵,反而成了不可复制的个性,具有某种独特的魅力。
明星效应也功不可没。当红艺人纷纷在社交平台晒出撕拉片照片,这种带着复古质感的影像立即引发粉丝效仿,让年轻人觉得使用撕拉片是一种时尚宣言。
而在社交平台上,撕拉片特有的成像效果成为独特的视觉符号,撕拉片的相关内容极易引发互动,一度成为流行的社交货币。当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玩撕拉片时,不少人会不自觉地加入其中。
(IC photo / 图)
在这次热潮之前,撕拉片的价格本身其实并不贵,70元左右一盒(10张)。
但撕拉片仍具备一定的稀缺性。诚如前文所言,撕拉片生产线早已停产,市面上流通的胶片都是库存货,拍一张少一张。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每次按下快门都得掂量掂量,贵倒不是多贵,少确实在变少。
这波撕拉片热潮,则让撕拉片的价格又往上蹿了一大截。原本就稀缺的库存,在社交媒体疯狂传播后变得更加抢手。
现在一盒10张的撕拉片胶片能卖到上千元,拍摄单张撕拉片的价格直逼三百元大关,在上海、北京价格要四五百元一张。花大几百元拍一张,最后能不能成像全看运气——毕竟现在市面上的胶片基本都是过期好几年的“老古董”(一般撕拉片保质期2年)。卖家也直接明说:不保证成像效果。
价格的疯长看似离谱,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市场规律。撕拉片生产线早已关闭,现存胶片数量固定,属于绝对的卖方市场。而社交平台上的跟风效应,让大量新玩家涌入这个圈子。需求突然暴增,有限的库存自然就成了香饽饽。有些商家开始囤积居奇,把价格越抬越高。
然而,那些试图囤货炒作的商家或网友,还是得格外谨慎。这股撕拉片的热潮,本质上是一场由情绪价值驱动的短期现象。
就像时尚界的复古轮回一样,它满足的是人们对过去时光的短暂怀念,以及对实体影像的新鲜体验。明星拍照晒图、社交平台跟风刷屏,都在强化这种情绪价值——撕拉片不再只是摄影工具,而成了彰显怀旧和品位的社交符号。
这种建立在情绪之上的消费需求往往最不稳定,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容易被新的热点取代。就像前些年流行的大头贴、拍立得,也曾风靡一时,终究难以持续。
撕拉片的实用价值有限,生产成本又高,很难像数码摄影那样成为主流,热潮退去后,市场需求会迅速萎缩,囤积的存货很可能砸在手里。靠短暂流行支撑的高价泡沫,最终都会回归理性。
而且,我们从来不要小看中国商家的智慧。就在撕拉片价格飙升至天价时,不少网店已经推出了“仿撕拉片”服务。
只需上传普通数码照片,他们就能通过后期处理,复刻出撕拉片特有的色调、漏光和边框效果,甚至能按要求添加特定的瑕疵效果,比如药水涂抹不均的痕迹,或是边缘漏光的复古感。服务价格亲民,一张几块钱到十几块钱,P到你满意为止,远比购买真正的撕拉片划算。并且,这些数码仿制品可以做到以假乱真,放在社交平台上,外行人很难看出区别。
转眼间,连修图软件都来赶时髦了。打开几个主流的拍照和修图App,滤镜库里准躺着个“撕拉片”选项,一点就能给照片套上黄不拉几的色调,再随机刷两道诡异的光斑,连相纸撕扯的毛边都给你P得挺像那么回事。
“仿撕拉片”和“撕拉片滤镜”的出现,正在稀释撕拉片的稀缺价值——如果花小钱就能获得类似效果,愿意为天价撕拉片埋单的人自然会减少。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的撕拉片高价更多是情绪溢价,而非真正的使用价值。在这个时代,连怀旧都能被数字化复制了,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来源:兰陵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