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博物馆文物上新,三件重磅文物原件首登秦博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7 05:49 2

摘要:渤海的潮声穿过燕山的脊线,沉睡的青铜器在泥土中苏醒。它们曾是祭祀的礼器,承载着人们对天地、对神灵、祖先的敬畏与祈愿;也曾是征伐的锋刃,见证草原与中原文明、海洋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本次文物上新,饕餮纹铜鼎、乳钉纹铜簋、羊首曲柄青铜短剑这三件珍贵的文物原件,带着历史

秦皇岛旅游文化发布 ,赞 5 渤海的潮声穿过燕山的脊线,沉睡的青铜器在泥土中苏醒。它们曾是祭祀的礼器,承载着人们对天地、对神灵、祖先的敬畏与祈愿;也曾是征伐的锋刃,见证草原与中原文明、海洋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本次文物上新,饕餮纹铜鼎、乳钉纹铜簋、羊首曲柄青铜短剑这三件珍贵的文物原件,带着历史的温度与深度,重新回到了秦皇岛这片土地,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

饕餮纹铜鼎

饕餮纹铜鼎与乳钉纹铜簋出土于卢龙县东阚各庄遗址,其地处滦河冲积平原,背靠燕山余脉。1972年,当地村民在耕作时意外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包含饕餮纹铜鼎、乳钉纹铜簋在内的多件文物,为深入了解孤竹国的历史、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内涵及其与中原地区商文化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饕餮纹铜鼎,商代。此鼎为鬲式鼎,口微敛,有短小折沿,方唇,双耳,腹较浅呈鬲状,底部略有分裆,为三柱足,口径16.5,通高16.5厘米。器身口沿下及腹部以云雷纹铺底,主纹则是遍布器身的饕餮纹。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人们将现实动物的局部形态作为个体元素进行提取、整合,形成的一种具有神秘意味的幻想动物图形。这种幻想型的动物形象是现实动物经由夸张处理后的转化产生的,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饕餮纹铜鼎上的饕餮纹布局严谨,双目圆睁,鼻梁高耸,其狰狞的面目既是工匠艺术表达的突破,也是商人对未知力量的具象化想象。饕餮纹作为青铜艺术史上古老的神秘形象,历经不断的变形,其原始形态和塑造手法也持久影响着整个青铜艺术史。

饕餮纹铜鼎

乳钉纹铜簋

乳钉纹铜簋,商代。敞口,方唇,有短小折沿,高圈足,圈足外撇。口径26.0,通高17.0厘米。簋口沿下方饰夔龙纹与兽面纹,线条流畅刚劲,繁而不乱,圈足处亦饰夔龙纹。器腹以斜方格纹为底,每个方格中心凸起一枚乳钉,共计90枚。

“乳钉纹”是我国古代纹饰之一,是几何纹的一种。乳钉纹早在夏代已出现,常用在祭祀女性先人的祭器之上。商周是乳钉纹的鼎盛时期,常应用在青铜鼎和簋上,多呈圆锥状凸起,寓意为感怀生命起源。乳钉纹的使用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一种是图案和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以雷纹作地,称为“斜方格乳钉纹”,也叫“百乳雷纹”。乳钉纹铜簋上所使用的排列方式就是这种“百乳雷纹”,其上的乳钉长而尖,整体突出,布局严谨,秩序感油然而生。饕餮纹铜鼎、乳钉纹铜簋的出土,印证了商周时期“鼎簋制度”在北方地区的传播。

乳钉纹铜簋

羊首曲柄青铜短剑

抄道沟遗址位于青龙县王厂乡抄道沟村,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地带。1961年,当地村民在此发现了一组青铜器,具有鲜明北方式青铜器特色。

羊首曲柄青铜短剑,商代。剑柄弯曲如弓,顶端铸成羊首造型,柄中脊和两侧均铸出斜平行短线纹,接近柄首有三周凸棱。短剑全长30.2,刃锋长18.6,柄长11.6厘米。短剑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剑柄部的羊首雕刻栩栩如生,羊角卷曲,原嵌的绿松石虽已脱落,但仍难掩其精工之美,展现了游牧民族对动物的崇拜。

以羊首曲柄青铜短剑为典型代表的这批铜器的出土,将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分布范围向东扩展,揭示秦皇岛地区见证了商代北方族群通过贸易、战争或迁徙等方式,与中原王朝发生了交流与碰撞,是多元文明交融的实物证明。

羊首曲柄青铜短剑

这三件精美的商代青铜器,如同散落的历史拼图,串联起商周时期中原礼制与草原文明的互动图景,当青铜的冷冽光泽再次照亮渤海之滨,我们见证到的不仅是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亦是燕山南北各地文化的回响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阔史诗。

千年重器鸣响乡音归故里,饕餮纹铜鼎、乳钉纹铜簋、羊首曲柄青铜短剑原件首登秦博,三件文物在三楼一展厅展出,欢迎您走进秦皇岛博物馆共赴历史之约,见证一眼千年的高光时刻。

来源:技术代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