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可居可行”,还要“可赏可用”——代表委员谈如何更好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06:29 2

摘要:想要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是漫步于历史文化街区里,触摸城市的前世今生;还是走进由古建改造而成的特色书店,享受静谧的阅读时光;又或是戴上VR设备,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光明日报记者 杨桐彤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恺芮

想要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是漫步于历史文化街区里,触摸城市的前世今生;还是走进由古建改造而成的特色书店,享受静谧的阅读时光;又或是戴上VR设备,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今,对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时代光彩。

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长期以来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怎样在守正与创新间找到平衡,既留存历史本真,又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怎样借助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重塑文化遗产的呈现与体验方式?怎样通过文创开发、跨界融合,延伸文化价值链条?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游客在辽宁沈阳故宫拍摄文创“大政殿慕斯蛋糕”。新华社发

游客在甘肃敦煌夜市选购敦煌特色文创产品。新华社发

讲好人和文化遗产的故事

青砖黛瓦间,微风拂过古巷,走在石板路上,感受浓厚的文化韵味,在今天已成为一种潮流。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如何平衡好日常生活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备受代表委员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谨也进行了深入调研。

张谨表示,古街不只看建筑,更是看人、看生活。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应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街区及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履职过程中,张谨多次到北京、江苏、福建、四川等地的历史文化街区调研,深度参与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徐州、苏州的更新改造工作。

张谨结合自身工作告诉记者,她的团队在参与徐州10多年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织补与链接”的方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绝不是采用一体化整治甚至大面积拆建的改造模式,而应该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创作理念。在此方法下,从居民的生活需求出发,进行住房改造升级、景观提升、交通提升、公共服务配套等,构建‘可阅读、可行走、可居住’的链接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历史文化街区。”张谨说。

徐州古称彭城,建城史已有2600多年。从古到今,一条彭城路始终是徐州城的南北向主干道。这两年,徐州正推动总长3.5公里的城市文脉长廊“彭城七里”建设,以彭城路为中轴,串联起黄楼、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等重要历史文化节点,打造为徐州历史文脉延续和文化内涵彰显的集中展示区。

为凝聚力量推动徐州更新改造,张谨牵头组织了“为徐州设计大家谈”专题研讨会,与相关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向有关政府部门建言献策。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应立足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发展脉络,以城市的历史结构为基础,结合新的功能需求,进行改造提升,这样有助于避免同质化。”张谨介绍,数百年来,徐州老城基本格局依然存在,城墙遗址肌理脉络依稀可辨,于是团队设计提出了“一轴一环两廊”的城市架构,立足“彭城七里”南北历史文脉主轴,打造彭城城墙遗址公园慢行环,市民游客可穿梭于古砖墙与现代建筑之间,改造故黄河廊道和奎河廊道,将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无缝衔接”。

在多年调研与改造实践中,张谨深刻认识到“基于文脉的新空间创造”的重要性。她建议,从城市历史与文化出发,梳理城市街巷肌理,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建筑及景观,采取不同的更新模式,延续城市记忆,形成各具特色的街区。同时,优先推进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建设,优化道路布局、整治水岸环境,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让观众感兴趣、能参与、有体验

身着唐装的舞者,生动呈现赴宴时的鲜活场景;高耸的发髻模拟巍峨山峰,展现千年之前的山水盛景;戴上VR设备,穿越千年与壁画中的神祇一同共舞……近年来,《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舞蹈频频出圈,“数字敦煌”“故宫名画记”等线上游览备受关注,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产品。不少观众直呼,“国宝真的动起来了”“美哭了”“真是一场文化盛宴”。

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一直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不少代表委员表示,科学技术的赋能、艺术化的形式,打开了历史文化遗产表达的新方式,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这些现象级文化产品,运用VR、AR、XR等新技术,叠加艺术与创意,营造出近在眼前、古今对话的场景,把厚重的历史以轻松、有趣、活泼的方式打开,把静止的历史文化遗产变得时尚、有趣起来,让观众感兴趣、能参与、有体验。”

《唐宫夜宴》的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文物——隋代乐舞俑。作为《唐宫夜宴》幕后团队成员之一,在采访中,马萧林多次提到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对创作的重要性,“只有对历史文化遗产有准确认识和深入研究,再叠加表达方式的创新,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此外,以数字化驱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风潮。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向记者讲述了“数字敦煌”一系列产品火爆的背后故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开始探索科技保护,为每一个洞窟及其壁画和彩塑建立数字档案,经过几十年发展,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00余个洞窟的图像采集、100余个洞窟的图像处理等,实现文化遗产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敦煌石窟的数字化,推动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与挖掘,为运用现代技术开展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基础。”汪万福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上,汪万福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提出了相关建议,建议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网格码技术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与动态监测。

汪万福在调研中发现,不同规模的博物馆在运用数字技术保护利用上仍存在差距。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在资金、人才等方面有所不足,科技赋能效果欠佳。因此,应加强合作交流,推动“大馆带小馆”,通过智力支持、业务建设、技术帮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型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盘活更多馆藏资源。

马萧林也表示,博物馆、电视、新媒体等各类机构之间要密切合作,形成多方合力,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表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优秀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走向世界。

推动文化价值延伸

“咔嚓!”游客王女士举着“相框冰箱贴”,在沈阳故宫文溯阁前拍照,“这个角度刚好能框住牡丹花,好像把春天带回家了”。

这个春天,沈阳故宫文创产品上新了。将玉兰、海棠等春景与古建筑、文物元素巧妙结合,打造为可触摸、可互动的文创产品,带给游客多层次的文化体验——“赏花—识花—带走花”。

如今,收藏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已成为很多人的爱好和习惯。在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沈阳市文博中心主任李声能看来,文创产品通过创意设计将历史文化元素,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实用载体,使文化遗产变得更有亲和力、融入日常生活。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汪万福也带去了多种敦煌文创产品,包括敦煌元素的领带、敦煌壁画元素鼠标垫、印有敦煌莲花藻井纹样的文件袋等。

“这些文创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精巧且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不同样式种类能够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是低成本、高效益的文化传播载体。”汪万福说,“它们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与历史文化产生联系,从而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情感。对游客产生了通过一次游览,驻足两三小时,文化影响一辈子的效果。”

李声能这两年深度参与了沈阳博物馆文创的开发工作。在开馆时间较短、代表性藏品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得到最大化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召开文创招商大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创企业,共同探索如何将博物馆特色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李声能表示,通过广泛联合社会力量,扩大优质文创产品供给,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李声能也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产品同质化严重,存在跟风模仿现象,有大量相似的文创产品,缺乏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品牌特色,难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进一步表示,开发文创产品不仅需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偏好,更要注重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提炼出最有代表性的符号、故事,从而推出具有人文感和独特设计的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本质上也是文化的载体,应不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全面加强研究,梳理文化脉络和特色,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丰富素材。”李声能建议,要深耕数字化创新,通过开发数字文创产品,拓展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利用方式,让观众将文创产品带回家的同时,也能直观了解历史文化。

从古街巷的可居可行,到文物的可赏可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正从物的保护走向与人和生活的深度融合。代表委员们表示,唯有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焕发生机,不断彰显时代价值、展现时代光彩。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7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