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2025年3月31日至5月4日期间,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的新冠阳性率从7.5%攀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南方省份阳性率显著高于北方。这一现象引发公众关注,但专家普遍认为当前疫情仍在可控范围内,不会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2025年3月31日至5月4日期间,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的新冠阳性率从7.5%攀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南方省份阳性率显著高于北方。这一现象引发公众关注,但专家普遍认为当前疫情仍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引发规模性反弹。
一、疫情现状与核心驱动因素
1. 地域差异与传播特征
南方省份因气候湿润、人口密度高及五一假期人员流动,阳性率上升更为显著,但部分早期上升地区(如广东、浙江)增幅已趋缓。北方省份虽起步较晚,但近期增速加快,北京、河南等地疾控部门已发布风险提示。病毒以XDV变异株为主导,其亚分支NB.1.8.1的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致病力未显著变化,临床表现仍以咽痛、低热、咳嗽等轻症为主。
2. 群体免疫衰减与季节因素
距离上一波感染高峰(2024年初)已逾一年,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保护力几乎消失,而疫苗加强针覆盖率不足60%(尤其老年群体),形成“免疫洼地”。春夏换季温差大、早晚气温波动,叠加清明、五一假期跨省出行和聚集活动增加,为病毒传播创造了窗口期。
二、专家观点与风险评估
1. 疫情峰值预测与可控性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指出,本轮疫情预计5月中旬达峰,6月5日前后阳性率将回落至8%-10%,6月中下旬降至5%以下,不会影响高考等重大活动。中国疾控中心强调,当前疫情仍处于低水平流行,医疗系统未出现挤兑,引发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低。
2. 重点人群防护建议
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及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放化疗期患者)需重点防范。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专家李侗曾建议,此类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立即进行抗原检测或就医,确诊后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三、防控措施与公众应对
1. 疫苗接种与医疗资源储备
尽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已达96%,但加强针覆盖率不足80%,建议优先接种含XBB抗原成分的疫苗。多地疾控部门正优化分级诊疗,确保老年人优先获得抗病毒药物和重症床位,并强化ICU呼吸支持设备储备。
2. 个人防护与健康监测
科学佩戴口罩:在密闭场所(如医院、地铁)建议使用N95/KN95口罩,户外人群密集处可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一次。
及时就医与药物储备:家庭可备抗原检测试剂及退热止咳药物(如布洛芬、右美沙芬),出现症状后避免拖延,尤其是高危人群需警惕“沉默性缺氧”。
环境管理: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对高频接触物品(如门把手、手机)定期消毒。
3. 政策与社会协同
各地疾控部门通过污水监测、基因测序等手段强化预警,并推动重点人群流感、肺炎球菌疫苗接种。香港已启动针对JN.1毒株的疫苗加强针接种,内地虽未更新策略,但基层医疗机构正通过周末预约、上门接种等方式提升覆盖率。
四、未来趋势与国际经验
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已进入常态化流行阶段,呈现“每半年一次小高峰”的周期性特征。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近期也因雨季来临出现感染上升,但均通过疫苗接种和医疗资源调配有效控制了重症率。专家建议,公众需理性看待疫情波动,既不过度恐慌,也不放松防护,通过“疫苗+药物+个人卫生”的综合策略应对病毒变异挑战。
当前新冠阳性率上升是群体免疫衰减、病毒变异及季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整体仍处于可控范围。通过强化重点人群保护、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及持续推进疫苗接种,我国有能力将疫情影响降至最低。公众应保持科学防护意识,密切关注官方信息,避免因不实传言引发不必要的焦虑。
来源:铜陵黑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