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数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说到地震有些人会非常害怕,这就是“恐震心理”,“恐震心理”引发了不少“恐震事件”,酿成无端的伤害和损失。因此平时多一些防震避震的知识和经验,就能减少伤亡和损失。那么地震来临时,公众该如何在震后防护防疫?请
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数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说到地震有些人会非常害怕,这就是“恐震心理”,“恐震心理”引发了不少“恐震事件”,酿成无端的伤害和损失。因此平时多一些防震避震的知识和经验,就能减少伤亡和损失。那么地震来临时,公众该如何在震后防护防疫?请收下这份指南。
地震发生后,饮水、食品、住宿环境均得不到保障,做好临时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卫生保障,以及个人健康防护非常重要。
1.临时安置点。地震发生后,会出现房屋结构被破坏,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的情况,公众应尽快前往应急避难场所或临时安置点。保持临时安置点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不随意丢弃垃圾,及时深埋动物尸体,注意保护水源。
2.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尽量饮用瓶装水,经消毒后的水也应煮沸后饮用。饭菜煮熟煮透再吃。准备食物、哺乳前、饭前、便后、护理病人前后、接触动物或动物尸体后、接触垃圾后、处理伤口前后等情况下,均需要洗手。洗手时,最好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并及时擦干。
3.避免蚊蝇和老鼠传播疾病。食物储存要注意防蝇防鼠,并根据当地情况在居住地进行灭蝇灭鼠。床铺最好离开地面,减少人与鼠或媒介昆虫等接触的机会。破损伤口应清洁后尽快包扎。如果伤口出现红肿、体液渗出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救助,并根据伤口情况由医护人员确定是否注射破伤风疫苗。
4.注意防寒保暖。寒冷时节发生地震灾害,一定注意做好防寒保暖措施,以及临时应急场所保暖设备检查及保暖用品储备工作。使用取暖设备时注意安全,谨防一氧化碳中毒和烫伤等意外事故。救灾人员应穿着防寒工作服,避免衣物潮湿。避灾人员尽量穿舒适宽松多层衣物保暖。条件不允许时,尽量保证身体的核心区域如头部、颈部、胸部的保暖,并及时补充热饮。关注失温症状,出现皮肤苍白冰冷、口唇耳垂呈紫色、呼吸心跳减慢等低体温症状及时就医。
来源: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