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踏入办公室,本以为能在工位上专注完成工作,逃离生活琐碎的纷扰。可总有那么一个人,能把日常对话变成“个人成就展”,而我的同事林姐,就是这场“展览”的常驻主角。
每天踏入办公室,本以为能在工位上专注完成工作,逃离生活琐碎的纷扰。可总有那么一个人,能把日常对话变成“个人成就展”,而我的同事林姐,就是这场“展览”的常驻主角。
起初,她的话题围绕着家庭收入展开。晨会间隙,她会突然放下咖啡杯,轻叹一声:“老公这个月奖金又发了五万多,非说要给我换辆新车,真是太浪费了。”午休时,她翻着手机银行短信,当着所有人的面念叨:“现在的钱真是不经花,随便买点东西就上万。”那些关于薪资的数字,像一串串密码,她乐此不疲地向所有人展示,却没人能破解背后真正的情绪——是炫耀,还是焦虑?
很快,她的“舞台”从丈夫的钱包转移到孩子的成绩单上。每次月考后,办公室总能听到她的声音:“我们家小宝这次又是年级第一,数学老师说他的解题思路连高中生都比不上。”说着,她会掏出手机,把孩子的满分试卷照片放大到最大,恨不得让每个人都凑近看清卷面的每道红勾。起初,大家还会配合地发出惊叹,可渐渐地,连最捧场的同事都开始低头刷手机,用沉默回应她的滔滔不绝。
原以为她的炫耀会随着话题热度消退,没想到装修第二套房子成了她的“全新赛道”。那段时间,办公室仿佛成了她的装修直播间:“我家选的瓷砖是意大利进口的,一块就抵普通人一个月工资”“设计师说这个背景墙的岩板,全小区只有我们家用得起”。她甚至带着装修效果图在各个工位间游走,非要拉着每个人点评。同事们从最初的敷衍夸赞,到后来远远看见她走来就低头假装忙碌,连空气里都弥漫着尴尬的沉默。
或许是我的几次附和被她视为“懂行”,我竟成了她的“专属听众”。装修完工后,她的微信消息开始轰炸式来袭:今天发来一张真皮沙发的照片,备注“八万八,意大利头层牛皮”;明天又分享智能马桶的视频,配文“这可是明星同款,三万多,用着就是不一样”。我盯着手机屏幕,绞尽脑汁回复着苍白的赞美:“质感真好!”“果然一分钱一分货!”可她似乎永远不知疲倦,从家具品牌聊到家电黑科技,从窗帘布料聊到地毯花纹,每次对话都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最疲惫的时刻,是在加班到深夜时,还要强撑着回复她关于最新购入的水晶吊灯的炫耀。工作压力本就像巨石压在心头,她的消息却像不断落下的碎石,一点点消耗着我的耐心。有时我故意延迟回复,她还会打电话追问:“你怎么不说话?是不是觉得不好看?”那一刻,连敷衍的力气都消失殆尽。
如今,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善意附和”是否给了她错误的信号。或许,真正的尊重不是无止境的迎合,而是坦诚沟通彼此的边界。身边的朋友听说我的遭遇,有人建议直接无视,有人教我用幽默化解:“你家这么壕,缺不缺打扫卫生的?我应聘!”但无论哪种方式,面对过度炫耀的人,守住自己的情绪防线,才是避免内耗的关键。毕竟,职场本就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非成为他人满足虚荣心的“观众席”。
来源:随遇故事会